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卫萍

作品数:80 被引量:215H指数:7
供职机构: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卫生局科技基金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0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7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7篇肝移植
  • 31篇术后
  • 26篇细胞
  • 20篇移植术
  • 20篇移植术后
  • 20篇儿童
  • 18篇肝移植术
  • 18篇肝移植术后
  • 12篇排斥
  • 11篇排斥反应
  • 11篇复发
  • 9篇预后
  • 9篇活体
  • 8篇干细胞
  • 8篇病毒
  • 7篇增殖
  • 7篇肿瘤
  • 7篇活体肝
  • 6篇乙肝
  • 6篇术后早期

机构

  • 75篇天津市第一中...
  • 11篇天津医科大学
  • 8篇天津医科大学...
  • 3篇南开大学
  • 1篇武警总医院
  • 1篇天津市儿童医...
  • 1篇泰州市人民医...
  • 1篇南方科技大学

作者

  • 80篇郑卫萍
  • 50篇沈中阳
  • 27篇董冲
  • 27篇宋红丽
  • 26篇高伟
  • 25篇杨洋
  • 23篇孙超
  • 22篇王凯
  • 21篇郑虹
  • 21篇覃虹
  • 20篇韩潮
  • 18篇张复波
  • 13篇邓永林
  • 12篇刘懿禾
  • 12篇潘澄
  • 9篇张威
  • 8篇王政禄
  • 7篇王建
  • 7篇孟醒初
  • 7篇朱志军

传媒

  • 20篇中华器官移植...
  • 8篇实用器官移植...
  • 5篇中华肝胆外科...
  • 5篇中华外科杂志
  • 3篇临床肝胆病杂...
  • 3篇中国危重病急...
  • 3篇中华普通外科...
  • 3篇中华肝脏病杂...
  • 3篇2013中国...
  • 2篇中华实验外科...
  • 2篇天津医药
  • 1篇职业与健康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中华小儿外科...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陕西医学杂志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中国普外基础...

年份

  • 2篇2023
  • 10篇2022
  • 9篇2021
  • 3篇2020
  • 3篇2019
  • 4篇2018
  • 4篇2017
  • 4篇2016
  • 7篇2015
  • 2篇2014
  • 5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6篇2008
  • 5篇2007
  • 4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2
8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巴利昔单抗应用于ABO血型不相容儿童肝移植的随机对照研究初步结果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索巴利昔单抗在小于2岁的ABO血型不相容儿童肝脏移植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前瞻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的4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术中及术后第4天使用巴利昔单抗免疫诱导,对照组不使用诱导治疗。比较2组肝移植受者肝移植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3个月的供体特异性抗体(DSA)发生率以及随访期间的肝肾功能变化、生长发育情况和患儿存活情况。结果共44例患儿纳入本研究,其中试验组19例,对照组25例。2组患儿肝移植术后他克莫司使用剂量和他克莫司谷值浓度、血肌酐、血胱抑素、身高和体质量的变化趋势差别不大;肝移植术后的主要并发症,包括肺感染、巨细胞病毒血症、EBV病毒血症及肝移植术后3个月内血流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试验组的急性细胞性排斥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4)。术后3个月时,试验组患儿的DSA阳性率(0,0/19)低于对照组(20.0%,5/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所有患儿的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16.6个月(3.8-25.4个月)。随访期间对照组死亡2例,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结论巴利昔单抗可安全应用于小于2岁的ABO血型不相容儿童的肝移植,不增加术后感染风险,且术后早期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及术后3个月的DSA发生率均较低。
孙超董冲郑卫萍王凯覃虹杨洋韩潮张复波宋卓伦曹顺琪徐敏高伟
关键词:肝移植儿童巴利昔单抗排斥反应
他克莫司在体外对HepG2.2.15细胞增殖及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影响(英文)被引量:2
2011年
背景:肝癌复发与乙肝病毒再感染两者关系尚不明确,有人认为与肝移植后免疫抑制剂应用有关。目的:观察他克莫司在体外对肝癌HepG2.2.15细胞增殖及对细胞内乙肝病毒复制的影响。方法:选择肝癌HepG2.2.15细胞进行体外培养,第3代细胞培养24h后加他克莫司进行干预,0g/L他克莫司作为对照组,50g/L他克莫司为低浓度组,100,500g/L他克莫司为中浓度组,1000,3000g/L他克莫司为高浓度组。结果与结论:①中、高浓度的他克莫司对HepG2.2.15细胞有增殖抑制作用,低浓度无抑制作用,且有相关性。②高浓度他克莫司作用时使HepG2.2.15细胞停止在G0/G1期。③他克莫司可以使HepG2.2.15细胞中CyclinA表达降低,且呈浓度依赖性,他克莫司浓度越高,CyclinA表达越少。④他克莫司作用HepG2.2.15细胞,对HBV的复制无影响。结果说明他克莫司在体外对HepG2.2.15增殖有抑制作用,其中CyclinA可能发挥一定的作用,而对乙肝病毒复制没有影响。
王建沈中阳宋红丽郑卫萍宋晓静
关键词:他克莫司HEPG2.2.15细胞CYCLIN乙型肝炎病毒
移植物受者体重比率对婴儿全肝移植预后的影响
2022年
目的探讨移植物受者体重比率(GRWR)对1岁以内儿童全肝移植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1岁以内首次行全肝移植140例儿童受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GRWR值分为三组:低GRWR组(GRWR<2.5%, 48例);中GRWR组(2.5%≤GRWR<5%, 73例);高GRWR组(GRWR≥5%, 19例)。比较三组儿童受者的基本情况, 术后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移植物和受者存活率。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40例儿童受者, 其中男性62例, 女性78例;年龄(7.34±1.81)个月;体重(6.81±1.09)kg;GRWR为3.27%(1.33%~8.12%)。三组间GRWR越高, 其供者的年龄、体重、移植物重量越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GRWR组手术时间、术后ICU停留时间及住院时间较中GRWR组长,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GRWR组受者术后肝动脉血栓的发生率(31.3%)大于中GRWR组(8.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肝综合征4例, 均发生在低GRWR组, 与其它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中、高GRWR组儿童受者术后随访时间为(50.7±23.4)个月, 移植物术后3个月、1年和5年存活率分别为89.6%、91.8%、100%;87.5%、87.7%、100%;87.5%、87.7%、100%, 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者术后3个月、1年和5年存活率分别为93.8%、91.8%、100%;91.7%、87.7%、100%;91.7%、87.7%、100%, 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儿童活体肝移植不同, GRWR≥5%并不影响儿童全肝移植术后受者及移植物存活率, GRWR<2.5%会增加受者术后肝动脉血栓、小肝综合征发生风险。
赵升桥董冲孙超王凯张威韩潮覃虹张复波郑卫萍张智鑫司贮元高伟
关键词:肝移植肝动脉血栓形成小肝综合征
肝移植后乙型肝炎病毒再感染患者的病毒S区与P区重叠基因变异被引量:7
2008年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和拉米夫定对肝移植术后HBV再感染患者的HBVS基因与P基因重叠区变异的影响。方法 对2002年6月-2003年12月320例因乙型肝炎相关性终末期肝病行原位肝移植手术患者随访1.5~3.0年,选择资料完整的HBV再感染者14例为研究对象。直接基因测序法分析术前、术后HBVS基因及重叠P基因的序列改变情况;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含量;微粒子捕捉酶免疫法检测血清HBIG浓度。结果14例患者术前、术后S区与P区氨基酸变异数量无明显改变,变异位点略有改变。基因型检测结果显示12例为C型,2例为B型,无其他基因型。s区“a-决定簇”基因变异发生在1126S、T131N、S143T和G145R位点,“a-决定簇”的上游和下游变异的有L110F、1113s和T160K位点。S区核昔酸突变时S区氨基酸存在同义与错义变异,可引起相应的P区氨基酸错义变异,其中包括已知的拉米夫定耐药位点变异及其以外的多位点氨基酸变异,且变异位点差异较大,大部分变异位点移植前已存在变异。术前有4例血清HBVDNA低于检测限,术后均阳性。HBIG浓度为0U/L者7例,≤100U/L5例,〉100U/L2例。结论 肝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治疗对氨基酸变异位点的数目影响不大,对变异位点的位置有一定的影响;除了“a-决定簇”的基因变异点以外,“a-决定簇”的上游或下游基因位点也存在变异,可能是引起HBV再感染的另一原因;S区核昔酸位点的突变可引起S区氨基酸的同义和错义变异,并可同时引起重叠P区相应位点的错义变异,其临床意义有待进一步探讨。
宋红丽沈中阳王建郑卫萍王政禄
关键词:肝炎病毒乙型基因重叠基因
儿童肝移植术后撤除免疫抑制剂对患儿免疫耐受影响的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研究儿童肝移植术后停用免疫抑制的可行性,探究影响患儿免疫耐受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儿童器官移植科接受肝移植手术且术后进行免疫抑制剂撤除的14例患儿资料。其中,男8例,女6例;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0.32±4.65)kg/m^(2);受者移植时患儿年龄范围为0.58~0.71岁,中位年龄为0.58岁;纳入研究时患儿年龄范围为2.65~4.52岁,中位年龄为3.75岁;移植术后至纳入研究时间间隔为(3.08±1.10)年。供者中,男6例,女8例,供者年龄为(22.84±13.93)岁。14例患儿的移植病因均为胆道闭锁,10例为活体肝移植,4例为尸体肝移植。参与撤除免疫抑制剂临床研究的患儿中,4例为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post transplant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PTLD)而撤除免疫抑制剂。所有患儿移植术后进行免疫治疗,>6岁的患儿采用激素+他克莫司(tacrolimus,FK506)+吗替麦考酚酯三联用药方案,≤6岁的患儿采用激素+FK506二联用药方案。14例患儿中,10例按撤除方案撤除免疫抑制剂,4例PTLD患儿根据病理类型和临床症状单独进行免疫抑制减停治疗。所有患儿定期检测肝功能,并于纳入研究时、纳入研究1年和2年时进行程序性肝活检,采用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并通过Banff标准和Ishak评分系统评估患儿肝脏急性排斥反应和纤维化程度。结果14例患儿中5例成功停用免疫抑制剂,实现免疫耐受;9例患儿免疫不耐受,其中3例在随访过程中肝功能正常,程序性活检时肝脏病理结果考虑为排斥反应;其余6例在随访过程中出现肝功能异常,此6例患儿恢复免疫抑制治疗后,肝功能均恢复到正常水平。与免疫不耐受的患儿相比,免疫耐受的患儿在移植时年龄较小,移植时的中位年龄为0.58岁,范围为0.50~0.58岁,免疫不耐受的患儿移植时的中位年龄为0.67岁,范围为0.58~2.04岁,差异具有统计
张智鑫郑卫萍董冲孙超陈静王凯覃虹韩潮杨洋高伟
关键词:肝移植免疫抑制剂免疫耐受排斥反应
肝移植3种器官保存液的比较研究被引量:7
2008年
目的比较UW液、Celsior液和HTK液对移植供肝灌注保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4年3月施行的成人首次肝脏移植且术前诊断为良性肝病者263例,根据所采用的灌注保存液分为UW液组(161例)、Celsior组(45例)和HTK组(57例),3组患者年龄、性别及原发病分布,术前肝功能指标及分级,肝移植术式及供肝冷,热缺血时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比较3组患者术后早期移植肝功能指标、血管及胆道并发症发生率和移植物存活率。结果3组患者肝移植术后早期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差异均无显著性;UW液组术后第7天血清总胆红素(117.4±96.3)μmol/L高于Celsior组[(85.1±77.9)μmol/L,P=0.047]和HTK组[(86.5±82.6)μmol/L,P=0.033];HTK组术后即刻凝血酶原时间(21.9±5.8)s低于UW液组[(24.8±6.2)s,P=0.004]和Celsior组[(26.4±7.0)s,P=0.001];HTK组凝血酶原时间峰值(24.0±5.2)s低于Celsior组[(27.5±6.1)s,P=0.002]。UW液组发生移植肝原发无功能2例(1.2%),但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528)。3组患者术后血管并发症、胆道并发症及排斥反应发生率和再次移植率差异均无显著性。移植物1年及3年存活率分别为:UW液组80.7%和73.9%,Celsior组91.1%和82.2%,HTK组94.7%和80.7%,存活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99)。结论UW液、Celsior液和HTK液对移植供肝灌注保存的效果差异无显著性。
郑卫萍沈中阳朱志军郑虹邓永林潘澄
关键词:肝移植器官保存液
甲泼尼龙作用下特异性免疫效应细胞抑制乙肝病毒复制的体外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体外甲泼尼龙(MP)作用下,特异性免疫效应细胞(IECs)对乙肝病毒稳定复制的HepG2.2.15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分离人树突状细胞、负载HBs Ag诱导成熟;后与自体淋巴细胞共孵,形成IECs与HepG2.2.15共培养,MP处理各组细胞,采用生物化学、PCR、流式细胞仪和ELISA等方法检测肝功能、HBV DNA、T细胞亚群和炎症相关因子。结果:48 h后,IECs作用于HepG2.2.15,可抑制上清HBV DNA表达(P<0.01),IFN-γ升高,IL-10、IL-17、IL-23下降(P<0.01)。MP作用于HepG2.2.15,可抑制HBV DNA表达(P<0.01);MP使IECs对HBV DNA抑制作用减弱,但仍较单纯HepG2.2.15的HBV DNA降低。结论 :IECs可显著抑制HepG2.2.15的HBV DNA表达;MP作用下,IECs仍能抑制HepG2.2.15的HBV DNA表达,发挥抗病毒作用;其酶学和合成功能无明显变化。
王绕绕杨柳赵华尹明丽郑卫萍沈中阳宋红丽
关键词:HEPG2.2.15甲泼尼龙
儿童肝移植20例诊治分析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总结儿童肝移植的临床疗效,探讨儿童肝移植在适应证、手术方式及术后处理等方面的特点。方法2000年8月至2007年7月对20例儿童(〈14岁)施行肝移植手术23次,患儿年龄6个月~13岁,原发疾病主要包括先天性胆道闭锁、Wilson病、肝糖原累积症和尿素循环障碍。手术方式采用亲体部分肝移植4次,多米诺肝移植1次,劈离式肝移植5次,减体积肝移植10次和尸体全肝移植3次。除1例患儿应用环孢霉素外,其余19例患儿均应用他克莫司,联合激素及霉酚酸酯三联免疫抑制方案。结果患儿围手术期内死亡3例(15.0%),死亡原因分别为移植肝原发无功、心功能衰竭和腹腔感染。9例患儿术后出现不同的并发症,包括肝动脉血栓形成2例、门静脉血栓形成1例、急性排斥反应1例、胆漏3例、胆道狭窄2例、肠瘘2例、腹腔感染3例、肺感染1例和心功能衰竭1例。患儿术后6个月、1年和2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0.0%、73.9%和73.9%。结论肝移植是治疗儿童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方法,手术方式可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进行选择。
沈中阳朱志军臧运金郑虹邓永林潘澄陈新国王自法郑卫萍
关键词:肝移植儿童适应证手术后并发症
BMMSCs对SD大鼠DCD供肝常温机械灌注脂肪变性的影响机制研究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研究铁死亡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联合常温机械灌注(NMP)修复SD大鼠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脂肪变性供肝中的作用。方法:提取SD大鼠BMMSCs。建立大鼠脂肪肝DCD模型。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单纯脂肪肝组(Sham)、静态冷保存组(SCS)、常温机械灌注保存组(NMP)、BMMSCs联合NMP保存组(BNMP),不同条件下保存DCD脂肪供肝4 h。通过检测肝脏病理、灌注液肝脏酶学和乳酸含量、胆汁分泌量和炎症因子指标,对肝脏进行功能质量评估;检测肝组织中Fe 2+、丙二醛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以及肝脏中环氧合酶-2、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Ptgs2)、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及铁蛋白重链1(FTH1)的mRNA或蛋白表达,评价肝脏铁死亡发生。结果:BNMP和NMP组的肝脏病理、促炎及抗炎细胞因子的表达均优于SCS组;机械灌注保存期间,BNMP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乳酸含量均低于NMP组[灌注4 h:(189.0±12.5)U/L比(227.7±16.2)U/L、(207.3±18.6)U/L比(247.0±11.8)U/L、(2.3±0.3)mmol/L比(2.9±0.2)mmol/L],同时BNMP组的胆汁分泌量(1245.7±46.8)μl高于NMP组(1014.3±67.9)μ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NMP组肝组织中Fe 2+、丙二醛含量低于SCS和NMP组,GSH含量高于SCS和NM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此外,BNMP组肝脏中环氧合酶2免疫组化阳性表达及Ptgs2 mRNA水平明显降低,GPX4和FTH1的蛋白表达高于NMP和SC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BMMSCs联合NMP能更好的修复SD大鼠DCD脂肪变性供肝,发挥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调控铁死亡有关。
李想吴龙龙田轩郑卫萍曹欢袁梦淑宋红丽
关键词:心脏死亡器官捐献
儿童活体肝移植术后门静脉狭窄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讨儿童活体肝移植(LDLT)术后门静脉狭窄(PVS)发生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PVS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429例儿童LDLT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筛选出LDLT术后发生PVS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29例儿童LDLT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筛选出LDLT术后发生PVS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组429例LDLT病例中,LDLT术后PVS总体发生率为6.8%(29/429),首次发生PVS的中位时间为3个月(7 d^14个月)。通过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P=0.039)、术中门脉多次吻合(P=0.000)、置入间置血管(P=0.003)及术中门脉血栓形成(P=0.000)与LDLT术后PVS的发生相关。通过多变量分析显示:受者性别(P=0.019)、术中门脉血栓形成(P=0.000)是引起LDLT术后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结论男性患儿、术中门脉血栓形成是儿童LDLT术后发生PVS的危险因素。对于存在以上危险因素的受者在术后随访复查中,尤须重视PVS的筛查,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以降低受者因PVS导致移植失败的风险。
徐敏孟醒初孙超董冲王凯覃虹韩潮郑卫萍张复波杨洋曹顺琪李豪豪高伟
关键词:肝移植儿童门静脉狭窄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