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惟财

作品数:5 被引量:74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施肥
  • 3篇红壤
  • 2篇点源
  • 2篇点源污染
  • 2篇施肥模式
  • 2篇水稻
  • 2篇水稻土
  • 2篇农业非点源
  • 2篇农业非点源污...
  • 2篇污染
  • 2篇龙江流域
  • 2篇九龙江流域
  • 2篇红壤性
  • 2篇红壤性水稻土
  • 2篇非点源
  • 2篇非点源污染
  • 2篇不同施肥
  • 1篇氮分布
  • 1篇氮同位素
  • 1篇稻田

机构

  • 4篇中国科学院亚...
  • 3篇青岛农业大学
  • 2篇厦门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湖北省水土保...

作者

  • 5篇陈惟财
  • 3篇谢小立
  • 3篇王凯荣
  • 2篇陈伟琪
  • 2篇张珞平
  • 2篇洪华生
  • 1篇陈安磊
  • 1篇张玉珍
  • 1篇王钦健
  • 1篇王卫平
  • 1篇黄云凤
  • 1篇黄金良
  • 1篇阮伏水
  • 1篇刘建昌
  • 1篇曹文志
  • 1篇陈能汪
  • 1篇曾悦
  • 1篇李永玉
  • 1篇高超

传媒

  • 2篇环境科学
  • 1篇土壤通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年份

  • 2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红壤性水稻土团聚体中碳、氮分布的影响被引量:17
2009年
17年定位试验研究的结果表明,在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红壤性水稻土耕作层、犁底层干筛团聚体均以>5mm粒径为主,且其含量在有机物还田处理中更低;湿筛团聚体(水稳定性团聚体)在耕作层以>5mm粒径含量最高,在犁底层以<0.25mm粒径含量最高。同一土壤层水稳定性团聚体中有机碳、全氮含量因粒径而异,在耕作层,二者均富集于>1mm粒径,且以5~2mm粒径中含量最高;在犁底层,以>5mm粒径有机碳、全氮含量最高,然后随粒径减小而逐渐下降。随粒径从大到小变化,不同施肥处理耕作层水稳定性团聚体中C/N比均表现出由小变大,然后逐渐减小的特征,在2~1mm粒径出现峰值;犁底层水稳定性团聚体中C/N比表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长期有机物还田,尤其与化肥配施,可显著提高耕作层有机碳与全氮含量,对犁底层也有一定的影响;只施用化肥,虽然也能提高耕作层有机碳、全氮含量,但效果不显著。
陈惟财王凯荣谢小立
关键词:团聚体红壤性水稻土施肥
九龙江流域地表水中硝酸盐来源辨析被引量:32
2008年
从九龙江流域遴选出2个典型小流域——仙都和五川小流域作为研究区,于2005年春季运用15N同位素示踪法对其地表水中硝酸盐来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仙都小流域地表水中溶解态总氮、硝氮和氨氮的浓度范围(以N计,下同)分别为1.47-5.31 mg/L、0.83-4.05 mg/L和0.21-0.36 mg/L,硝酸盐的δ^15N值(以样品相对于标准大气N2的^15N与^14N比值的千分偏差表示)范围在2.54‰-7.92‰之间;五川小流域地表水中溶解态总氮、硝氮和氨氮的浓度范围分别为1.14-5.56 mg/L、0.96-1.46mg/L和0.12-1.28 mg/L,硝酸盐的δ^15N值范围在-0.19‰-5.89‰之间.对照不同来源的硝酸盐δ^15N特征值,结合研究区的农作物种植和施肥状况,得出如下结论:仙都小流域地表水中硝酸盐主要来自无机化肥与土壤有机氮,有机肥有一定的贡献;五川小流域地表水中硝酸盐的来源以无机化肥与土壤有机氮为主,有机肥的贡献很小;2个小流域地表水中硝酸盐的来源随时空变化而有差异,与当地农作物种类及农田时令密切相关.
陈惟财陈伟琪张珞平洪华生
关键词:农业非点源污染硝酸盐氮同位素示踪
长期施肥对红壤稻田耕层土壤碳储量的影响被引量:14
2009年
以红壤性稻田土壤为对象,研究了长期施肥(1990-2006年)对稻田表层土壤碳储量及固碳潜力的影响,讨论了耕层厚度变化对碳储量估算及处理间差异的影响.研究发现,与长期施用化肥相比,有机物的循环利用能显著提高红壤性稻田土壤碳储量,其碳储量为57.7-66.2 t/hm^2,比试验前高出18.7-27.2 t/hm^2,而长期施用化肥碳储量提高幅度平均为5.4 t/hm^2.红壤性稻田土壤饱和固碳量为84.0 t/hm^2,与目前碳储量相比还有17.8-43.7 t/hm^2的固碳潜力.研究证实,土壤碳储量与土壤容重和表层土壤厚度的变化密切相关,以20 cm或23 cm作为统计厚度估算表层土壤的碳储量将分别低估20.6%和11.3%,其中有机物施用处理碳储量低估幅度最大(分别为26.8%和18.9%);另外,用相同统计厚度进行碳储量估算减小了不同施肥处理间的差异.从稻田土壤碳储量及固碳潜力来考虑,有机物配合化肥施用是红壤稻田较优的施肥方式.
陈安磊谢小立陈惟财王凯荣高超
关键词:施肥模式红壤稻田耕层土壤碳储量土壤容重
九龙江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研究
洪华生张珞平陈伟琪曹文志张玉珍阮伏水王钦健黄金良曾悦陈能汪王卫平陈惟财刘建昌黄云凤李永玉
本项目对九龙江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在了解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规律基础上,对农业非点源污染物氮、磷、泥沙的来源贡献进行定量分析及关键源区识别;在营养盐和农药污染定量研究和区域环境风险评价的基础上,进行流域农...
关键词:
关键词:非点源污染九龙江流域
不同施肥模式下红壤性水稻土中磷的分布及其有效性被引量:11
2008年
研究了不同施肥模式下红壤性水稻土中磷的分布及其有效性。结果表明,随团聚体粒径从大到小的变化,红壤性水稻土全磷含量在不同施肥模式下均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5~2 mm粒径团聚体中出现一个峰值;有效磷含量表现出先缓慢上升后迅速下降的特征,在5~2 mm粒径团聚体中出现一个大峰值;在施磷处理中,磷的有效率表现出先缓慢上升后迅速下降的特征,分别在5~2 mm和0.5~0.25 mm粒径团聚体中出现一个大峰值和一个小峰值,但在无磷处理中,磷的有效率表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只在0.5~0.25 mm粒径团聚体中出现一个小峰值。研究表明,长期施加磷肥,尤其与有机物还田相结合,会促使土壤全磷富集于>1 mm粒径团聚体,显著提高>2 mm粒径团聚体中有效磷含量与磷的有效性;在磷肥不足的情况下,减少磷肥施入量,结合有机物还田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即使没有磷肥施入,实行秸秆还田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磷的有效性。
陈惟财谢小立王凯荣
关键词:施肥有效性红壤性水稻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