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银花

作品数:4 被引量:5H指数:2
供职机构: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斑点追踪显像
  • 4篇超声
  • 3篇心脏
  • 2篇心室
  • 2篇心室功能
  • 2篇心脏起搏
  • 2篇室间隔
  • 2篇起搏
  • 2篇左心
  • 2篇左心室
  • 2篇封堵
  • 2篇封堵术
  • 2篇不同部位起搏
  • 1篇心动描记术
  • 1篇心动图
  • 1篇心肌
  • 1篇心肌收缩
  • 1篇心脏扭转
  • 1篇心脏扭转运动
  • 1篇右室

机构

  • 4篇江苏省人民医...
  • 1篇江苏大学附属...

作者

  • 4篇许迪
  • 4篇陈银花
  • 4篇雍永宏
  • 4篇庄燕
  • 3篇姚静
  • 2篇陆凤翔
  • 1篇李晓飞
  • 1篇刘瑾
  • 1篇季玲

传媒

  • 2篇中华超声影像...
  • 2篇南京医科大学...

年份

  • 2篇2010
  • 2篇2009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对左心室扭转运动的早期影响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经皮室间隔封堵术对左心室扭转运动的早期影响。方法对36例室间隔缺损患者封堵术前、术后3d的常规心脏超声指标进行检测,并运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对患者左室旋转及扭转运动进行分析。结果封堵术后3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较术前减小,左室基底部、心尖部旋转角度及整体扭转运动角度较术前减低。与术前相比,基底部后壁、下壁、后间隔顺时针旋转角度峰值降低(P〈0.05),其余9个节段的旋转角度峰值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封堵术前、术后3d左室射血分数(LVEF)稍有改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室整体扭转运动角度峰值与LVEF、LVEDV呈线性相关。结论左室扭转运动可作为评价心脏收缩功能较敏感的指标。
庄燕许迪陆凤翔季玲陈银花雍永宏姚静刘瑾
关键词:超声心动描记术室间隔缺损心室功能斑点追踪显像
右室不同部位起搏时左室收缩时序及同步性的超声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右室间隔部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左心室心肌收缩时序及同步性影响的应用价值。方法:获取右室间隔起搏组(9例)、右室心尖起搏组(15例)、正常对照组(13例)心尖四腔观、二腔观、左心室长轴观,胸骨旁左室短轴二尖瓣水平、乳头肌水平和心尖水平的图像,测量左室各节段收缩期纵向应变达峰时间(TsL),胸骨旁短轴观测量收缩期径向应变达峰时间(TsR)和径向应变率达峰时间(TsrR),并计算节段达峰时间的标准差(TsL-SD,TsR-SD,TsrR-SD)及任意两节段间达峰时间最大差值(TsL-d,TsR-d,TsrR-d)作为左室收缩不同步性指标。通过分析收缩期纵向应变达峰时间,评估各组内左室机械收缩时序。结果:右室心尖起搏组纵向与径向收缩不同步性指数高于正常对照组及右室间隔起搏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右室间隔起搏组与正常对照组纵向与径向收缩不同步性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右室间隔起搏组左室收缩时序与正常对照组类似,右心室心尖起搏组的左心室壁收缩时序较正常对照组发生改变,左室整体收缩达峰时间较正常对照组及右室间隔起搏组延迟,多数节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室心尖起搏较右室间隔部位起搏左室心肌在纵向、径向上均存在显著的收缩不同步,提示与异常的电机械激动顺序相关。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可用于右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左室心肌收缩同步性及收缩时序影响的评价。
陈银花许迪姚静庄燕雍永宏
关键词:心肌收缩斑点追踪显像
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时左心室总体及节段心肌收缩功能的超声评估
2010年
目的应用斑点追踪显像技术评价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左心室总体及节段心肌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获取右室间隔起搏组(9例)、右室心尖起搏组(15例)、正常对照组(13例)心尖左室长轴观、胸骨旁左室短轴观图像,测量各节段峰值纵向应变(SL)、峰值径向应变(SR),计算左室总体峰值纵向应变(GSL)、总体峰值径向应变(GSn)。结果右室心尖起搏组GSL[-(18.29±2.67)%]低于正常对照组[一(21.07±2.08)Voo]及右室间隔起搏组[-(20.54±2.29)%],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室间隔起搏组与正常对照组G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右室心尖起搏组GSRE(26.85±7.73)%]与右室间隔起搏组GSK[(28.59±6.06)%]均低于正常对照组[(36.26±9.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起搏组间GS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但右室心尖起搏组GSR有进一步降低趋势。两起搏组邻近起搏位点的左室节段心肌S。及sR较正常对照组相应节段明显降低,但右室间隔起搏组保持了与正常对照组相似的左室内应变分布,右室心尖起搏组左室内应变分布异常。结论斑点追踪显像技术可定量评价右室不同部位起搏时左室总体及节段心肌收缩功能变化。
陈银花许迪陆凤翔姚静庄燕雍永宏
关键词:心脏起搏心室功能斑点追踪显像
应用超声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室间隔缺损封堵前后心脏扭转运动的变化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运用二维超声斑点追踪技术评价经皮室间隔封堵术前后患者心脏扭转运动的变化。方法:检测18例室间隔缺损患者封堵术前、术后第3天、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常规心脏二维多普勒超声参数,并运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对患者的左心室旋转及扭转运动进行分析,以探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对其心脏扭转运动的影响。结果:封堵术后第3天,舒张期末左室内径(LVEDd)、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较术前减低较明显,左心室的基底部、心尖部的旋转角度及整体的扭转运动的角度较术前稍有减低。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LVEDd、LVEDV较术前仍有降低,但降低的程度有减小的趋势;而左心室的基底部、心尖部的旋转角度及整体的扭转运动的角度仍有降低,降低的程度以术后1个月最明显,以后降低程度减小。患者封堵术前、术后第3天、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LVEF稍有改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论是封堵术前、术后第3天、术后1个月、还是术后3个月,病人的左心室的基底部、心尖部的旋转角度峰值及整体的扭转运动的角度峰值均和LVEF呈线性相关,且以左室整体的扭转运动的角度峰值和LVEF的相关性最好。结论:经皮室间隔缺损封堵术通过逆转左室的重构而改善左室的扭转运动,且左室整体的扭转运动与LVEF的相关性最好。
庄燕许迪雍永宏陈银花李晓飞
关键词:斑点追踪显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