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航
- 作品数:49 被引量:177H指数:7
-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核科学技术轻工技术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抗γ-氨基丁酸B型受体脑炎老年患者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回顾分析抗γ-氨基丁酸B型受体(GABABR)脑炎老年患者的病例资料,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在该院就诊的7例60岁以上抗GABABR脑炎患者的病例资料,总结临床特点、影像、电生理、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结果 7例抗GABABR脑炎患者多以抽搐起病,病程中可出现精神行为异常、记忆力下降等临床表现。6例脑脊液检查异常,白细胞或蛋白轻度升高。6例患者血清和脑脊液GABABR抗体均为阳性,1例患者仅血清GABABR抗体阳性。头部MRI多表现为海马、颞叶、丘脑异常信号,脑电图常提示部分性发作。1例患者合并肺癌。免疫治疗后多数患者预后好。结论当临床怀疑边缘叶脑炎时,需完善血和脑脊液相关免疫抗体检测、脑脊液常规检查、头部MRI、脑电图以明确诊断。以加强对抗GABABR脑炎的关注,尽早诊断及治疗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 鞠维娜杨宇靳航马驰刘彩云马涤辉王旭
- 关键词:边缘叶脑炎免疫治疗
- 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静脉窦狭窄致高颅压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被引量:2
- 2017年
- 颅内静脉系统病变致颅内压增高患者可出现头痛、呕吐、视力障碍,也可发生脑静脉性梗死、出血,甚至危及生命。抗凝、脱水降颅压是治疗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传统方法。但对于颅内静脉窦狭窄(venous sinus stenosis,VSS)致颅内压增高,内科药物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静脉回流障碍,治疗效果不佳。
- 石明超郝泽宇李超靳航吴江饶明俐王守春
- 关键词:支架成形术文献复习高颅压颅内静脉系统颅内压增高静脉回流障碍
- 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Xe-CT脑血流检测的临床意义
- 目的长期以来TIA的诊断要依靠病史及临床表现,传统头颅CT和MRI扫描通常无异常改变,诊断价值有限。TIA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目前主要有血流动力学和微栓子两种主要学说。由于TIA具有高度
- 杨弋吴江王静靳航何娜
- 关键词:颈内动脉系统TIA
- 脑出血后死亡神经元标记方法的研究进展
-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脑卒中的一种亚型,其病死率和致残率均很高.到目前为止,人们对于脑出血的损伤机制知之甚少,而治疗方法更是乏善可陈.脑出血的研究大多是通过基础实验来进行,在...
- 靳航邢英琦吴江杨弋
- 干燥综合征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1例报道
- 2009年
- 靳航吴江杨弋朱辉张昱
-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干燥综合征泪液分泌光过敏左上肢抽搐
- 先天性卵圆孔未闭致咳嗽性晕厥2例报告被引量:10
- 2010年
- 邢英琦王小丛靳航杨弋
- 关键词:咳嗽性晕厥卵圆孔未闭先天性神经系统查体意识不清剧烈咳嗽
- 尤瑞克林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脑血流自动调节能力的影响被引量:9
- 2017年
- 目的评估尤瑞克林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发病3 d以内的单侧颈内动脉系统缺血性卒中患者58例,随机分配至尤瑞克林组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仅给予缺血性卒中常规药物治疗,28例尤瑞克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尤瑞克林0.15 PNA静脉滴注,每天一次,连续应用(8±2)d。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联合手指血压监测仪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脑血流调节功能进行监测。结果尤瑞克林治疗组,治疗后患侧半球相位差显著高于治疗前水平,而健侧半球的相位差在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中,治疗前后患侧半球和健侧半球相位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尤瑞克林可能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患侧大脑半球的脑血流自动调节能力。
- 马虹印吕珊靳航孙欣郭珍妮杨弋
- 关键词:尤瑞克林脑血流自动调节急性缺血性卒中
- 侧支代偿对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作用
- 2018年
- 静脉溶栓应用于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已经有20年,但其临床现状仍不容乐观,尤其是治疗时间窗的限制使绝大部分患者无法接受该治疗。侧支代偿对半暗带的维持起到关键作用,是再灌注治疗的前提。众多临床证据表明,良好的侧支代偿不仅可以延长静脉溶栓的治疗时间,使更多患者有机会接受该治疗,而且可以提高溶栓治疗的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出现。
- 王超靳航罗云杨弋
-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侧支代偿静脉溶栓治疗时间窗
- S-006进展性卒中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
- 靳航吴江杨弋
- 偏头痛患者右向左分流发生率及分流量的研究——一项基于217例中国偏头痛患者的研究被引量:14
- 2014年
- 背景近年来,对比增强多普勒超声(contrast-enhanced transcranial Doppler,cTCD)的研究发现,右向左分流(right-to-left shunt,RLS)可能是偏头痛的危险因素,但是这些数据均来自西方国家,尚无中国人群的数据可用。目的评估中国偏头痛人群中RLS的发生率,并分析RLS分流量与偏头痛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17例确诊为偏头痛的患者及100例健康志愿者,均给予cTCD评估RLS发生情况及分流量大小。结果在偏头痛组,RLS发生率为44.2%(96/217),其中大量分流率为23.5%(51/217);在健康组,RLS发生率为28.0%(28/100),其中5.0%(5/100)为大量分流。在先兆偏头痛组,RLS发生率为66.1%(39/59),大量分流占37.3%(22/59);在无先兆偏头痛组,RLS发生率为36.1%(57/158),大量分流率为18.4%(29/158)。偏头痛组RLS阳性率和大量分流率高于健康组(P<0.05)。先兆偏头痛组RLS阳性率和大量分流率高于无先兆偏头痛组(P<0.05)和健康组(P<0.05)。尽管无先兆偏头痛组与健康组RLS阳性率相似,但是大量分流率在无先兆偏头痛组高于健康组(P<0.05)。结论 RLS与偏头痛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尤以先兆偏头痛为著。
- 杨弋郭珍妮吴江靳航王晓丛徐晶冯加纯邢英琦
- 关键词:右向左分流偏头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