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思佳

作品数:72 被引量:316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辽宁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科学技术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0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70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41篇成像
  • 23篇磁共振
  • 19篇血管
  • 17篇灌注
  • 17篇磁共振成像
  • 14篇脊髓
  • 13篇灌注成像
  • 12篇CT灌注
  • 11篇造影
  • 11篇CT灌注成像
  • 10篇血管造影
  • 9篇肿瘤
  • 9篇X线
  • 8篇动脉
  • 8篇X线计算
  • 8篇X线计算机
  • 7篇脊髓血管
  • 6篇颈椎
  • 6篇CT
  • 5篇动静脉

机构

  • 68篇中国医科大学...
  • 5篇中国医科大学
  • 4篇第四军医大学...
  • 3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大连医科大学...
  • 1篇阜新市中心医...
  • 1篇沈阳铁路局
  • 1篇沈阳市第四人...
  • 1篇北京老年医院

作者

  • 71篇高思佳
  • 25篇徐克
  • 14篇刘静红
  • 12篇张妍芬
  • 8篇王忠辉
  • 8篇王强
  • 8篇梁传声
  • 8篇曹际斌
  • 8篇石强
  • 7篇李燕燕
  • 7篇具海月
  • 6篇袁逍
  • 6篇刘秀香
  • 5篇关丽明
  • 5篇李松柏
  • 5篇佟志勇
  • 5篇章梦薇
  • 4篇李雪丹
  • 4篇蒋旭远
  • 4篇孙文阁

传媒

  • 14篇中国临床医学...
  • 9篇中国医学影像...
  • 8篇临床放射学杂...
  • 6篇中国医学影像...
  • 6篇中华放射学杂...
  • 4篇中国医科大学...
  • 3篇医学影像学杂...
  • 3篇中华医学会第...
  • 2篇临床误诊误治
  • 2篇解剖科学进展
  • 1篇肿瘤学杂志
  • 1篇实用肿瘤杂志
  • 1篇日本医学介绍
  • 1篇现代肿瘤医学
  • 1篇中国肿瘤外科...
  • 1篇中华糖尿病杂...

年份

  • 1篇2022
  • 4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3
  • 4篇2012
  • 4篇2011
  • 3篇2010
  • 4篇2009
  • 7篇2008
  • 7篇2007
  • 13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2
  • 2篇2001
  • 3篇2000
  • 2篇1999
  • 2篇1998
7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MR脂肪抑制技术对颅内脂肪与非脂肪短T1信号鉴别诊断作用的探讨
1998年
短反转时间反转恢复序列(short-T1inversionrecovery,STIR)和化学位移脂肪抑制(Chem-Sat)序列是MR脂肪抑制技术中最常用的两种方法,因二者对脂肪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故也常被用作鉴别脂肪与非脂肪短T1高信号的序列,依此对...
高思佳郭斌徐克金安玉
关键词:信号颅内病变脂肪抑制MR
256层螺旋CT全脊髓血管造影诊断脊髓动静脉瘘的临床应用价值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全脊髓血管造影(CTA)在诊断脊髓动静脉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3例临床表现及MRI符合脊髓血管病变的患者进行CTA检查,其中11例3~5 d内做DSA检查,8例手术治疗。结果:13例患者7例诊断为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6例髓周动静脉瘘(SPMAVF),与DSA或手术诊断一致;CTA全部较好的显示了异常血管病变的范围;7例SDAVF中有5例CTA与DSA或手术对供血动脉的诊断一致,6例对瘘口的诊断一致,1例DSA阴性;6例SPMAVF中3例CTA与DSA或手术对供血动脉的诊断一致,5例对瘘口的诊断一致。结论:256层螺旋全脊髓CTA可以清晰的显示脊髓动静脉瘘的病变范围、供血动脉及瘘口的位置,较DSA相比安全、无创、快速,可以作为DSA检查前、指导手术及术后随访必要的检查手段,部分可取代DSA检查。
曹际斌高思佳韩鹏崔玲玲王涛朱玉森李燕燕
关键词:动静脉瘘脊髓疾病
CT灌注成像在胶质瘤术前分级中的价值初探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在胶质瘤术前分级中的作用及价值。方法对25例胶质瘤患者(低级星形细胞瘤11例,高级星形细胞瘤14例)术前行CT灌注检查,分析CBF、CBV及PS图,测量肿瘤实质部分的CBF、CBV及PS的绝对值及相对值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胶质瘤的CBF值、CBV值及PS值均较正常脑组织升高,低级星形细胞瘤病变区的rCBF1.41±0.16,rCBV2.31±0.28,rPS6.67±2.88;高级星形细胞瘤病变区的rCBF4.96±2.17,rCBV4.69±1.98,rPS19.19±9.19。二者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CBV值P<0.05,CBF值及PS值P<0.01。肿瘤病变区CBF值、CBV值与PS值之间统计学处理均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822、0.753、0.657,P≤0.001。结论CT灌注成像对胶质瘤术前分级有临床实用价值。
高思佳郭敏徐克具海月刘静红佟志勇
关键词:灌注成像胶质瘤
CT灌注成像在颅内、外动脉狭窄脑缺血诊断及支架置入术随访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对脑缺血病变的诊断价值及在评价颅内外动脉狭窄血管支架置入术前后脑血流动力学改变中的作用。方法经CT血管成像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诊断颅内或颅外动脉狭窄并作CT灌注成像检查的病人60例,其中10例做血管支架置入术。CT扫描方法为CT颅脑平扫、CT灌注扫描及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灌注后处理分别得出CBF图、CBV图、MTT图及TTP伪彩功能图。结果17例CT灌注各参数图未见缺血改变,34例病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血改变。所有病例均表现为rMTT延长,rCBF降低,均数rMTT为3.14±1.02,rCBF为0.46±0.16,rTTP为1.28±0.11;其中21例rCBV升高,均数为1.48±0.19;6例rCBV降低,均数为0.76±0.05;7例rCBV接近正常,均数为1.03±0.05。10例血管支架置入术病人中4例术前存在供血区缺血改变,术后复查CT灌注图像缺血区明显改善;2例术前术后未见脑缺血改变;1例双侧缺血,3例闭塞侧缺血,狭窄侧无缺血,术后复查双侧缺血病例术侧缺血有轻度改善,而对侧血管闭塞侧缺血加重,3例闭塞侧缺血的病例2例闭塞侧缺血加重,1例术前后无变化。结论CT灌注成像能清楚显示常规CT、MRI不能显示的异常脑血流灌注,能在血管支架置入术后早期内显示出脑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是一种很好的反映脑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高思佳章梦薇张妍芬王忠辉刘静红梁传声徐克
关键词:脑缺血颈动脉狭窄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胶质瘤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初探被引量:14
2006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胶质瘤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3例胶质瘤术后患者进行CT灌注成像,测量术后复发残余病灶、术后未复发病变区、残腔病灶及脑组织正常区域的CT灌注参数值[包括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脑血管表面通透性(PS),以及其各相对参数值(rCBF、rCBV、rPS)],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显著性分析。结果复发残余组10例,CBF值、CBV值及PS值均升高,rCBF值为1.99±0.72,rCBV值为2.57±0.79,rPS值为10.79±5.85。未复发组11例,CBF值及CBV值均降低,rCBF为0.36±0.99,rCBV为0.76±0.41。8例PS值接近正常值,3例术后早期CT灌注检查PS值较明显升高,8~10个月再次复查PS值接近正常。术后残腔2例,CBF值略降低,CBV值略升高,PS值较明显升高。胶质瘤术后复发残余组与术后未复发组比较,二者的CT灌注参数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正常脑组织区域比较,二者的CT灌注参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术后残腔组比较,CBF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BV值及P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复发组与脑组织正常区域比较,CBF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BV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复发病例组与术后残腔组比较,CB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BV值及PS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T灌注成像能准确地反映脑肿瘤术后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在确定肿瘤术后是复发残余还是未复发上有重要价值;PS值大小能较准确反映血脑屏障的破坏程度,但在鉴别肿瘤术后为复发残余还是残腔上无特异性。
高思佳具海月徐克刘静红郭敏戴旭李光佟志勇
关键词:神经胶质瘤灌注X线计算机随访研究
Lhermitte—Duclos病1例报告被引量:1
2007年
张妍芬赵立峰高思佳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
多层螺旋CT脊髓血管成像的初步研究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 CT 血管成像(CTA)在脊髓血管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MRI 及临床表现符合脊髓血管病的10例患者行 CTA。其中7例于1周内行 DSA 检查,4例行手术治疗。CT 扫描采用 Toshiba Aquilion 64层 CT 扫描机,采用多平面重组、曲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容积重组方法进行图像后处理。主要从分型、显示病变范围、供血动脉、瘘口及引流静脉等方面对 CTA 图像进行评价,并与 DSA 及手术结果对照。结果 10例患者 CTA 均显示了脊髓血管畸形;3例为髓内动静脉畸形,2例为髓周动静脉瘘,5例为硬脊膜动静脉瘘。所有病例均清楚显示病变范围及引流静脉,除1例患者有2根血管为假阳性,其余患者均清楚显示供血动脉并与 DSA 检查结果一致。结论 CTA 对脊髓血管病变的诊断有较大价值,可作为 DSA 检查前的筛选检查。
高思佳石强王强张妍芬刘静红梁传声佟志勇徐克
关键词: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瘘脊髓血管造影术
脑胶质瘤MR弥散加权成像与病理对照研究被引量:6
2008年
目的:通过MR DWI技术分析评估脑胶质瘤ADC值与微观病理状态的关系,探讨ADC值在脑胶质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美国GE公司1.5T HDMR机,对30例胶质瘤进行了常规MRI及弥散加权成像,测量肿瘤实质部分的ADC值,分析不同级别胶质瘤的ADC值的差异性,并比较ADC值与细胞构成和核质比的相关性。结果:低级别胶质瘤(11.74±1.32)与高级别胶质瘤肿瘤实质ADC值(9.55±1.2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级别胶质瘤较高级别胶质瘤ADC值高。胶质瘤的ADC值与细胞构成(r=-0.80,P<0.01)和核质比(r=-0.73,P<0.01)成负相关,与细胞构成的相关性较核质比高;胶质瘤的ADC值与肿瘤级别也呈明显负相关(r=-0.73,P<0.001)。结论:弥散加权图像中胶质瘤的ADC值可预测肿瘤的级别,并有助于在活体上对胶质瘤的病理微观状态进行判断,为MRI从微观角度观察胶质瘤的结构变化提供了基础,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评价指标。
张妍芬高思佳赵立峰王忠辉陆平
关键词:胶质瘤磁共振弥散成像表观弥散系数细胞构成
CT灌注成像在颅内-外动脉狭窄脑缺血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对脑缺血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经CTA或DSA检查诊断颅内或颅外动脉狭窄并作CT灌注成像检查的病人51例,男45例,女6例, 平均52岁。临床症状多为头晕、肢体无力、言语不清、复视、TIA发作。CT...
高思佳
文献传递
CT灌注成像在颅内外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随访中的初步临床应用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利用CT灌注成像评价颅内外动脉狭窄血管支架置入术前后的脑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颅内外血管支架置入术前后做CT灌注成像检查的病人9例,比较手术前后MTT图、CBF图及CBV图的变化。结果:9例病人中3例为单支动脉狭窄,1例术前存在供血区缺血改变,术后复查CT灌注图像缺血区无明显改善,另2例术前术后未见脑缺血改变。6例为多支动脉狭窄,其中4例存在一侧颈内动脉狭窄而另一侧颈内动脉闭塞,术前CT灌注图像示1例双侧缺血;3例闭塞侧缺血,狭窄侧无缺血。术后复查双侧缺血病例术侧缺血有轻度改善,而对侧血管闭塞侧缺血加重;3例闭塞侧缺血的病例2例闭塞侧缺血加重,1例术前后无变化。术后病人均无合并症发生。结论:CT灌注成像能在血管支架置入术后早期即可显示出脑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是一种简单方便了解手术对脑循环影响的影像学方法。
高思佳石强梁传声刘静红张妍芬王忠辉徐克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X线计算机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