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魏述永

作品数:54 被引量:209H指数:7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8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7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8篇农业科学
  • 14篇医药卫生
  • 5篇文化科学
  • 2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14篇耐药
  • 12篇动物
  • 11篇细胞
  • 11篇耐药性
  • 10篇杆菌
  • 10篇大肠杆菌
  • 6篇葛根素
  • 5篇动物药学
  • 5篇动物源
  • 5篇药学专业
  • 5篇中药
  • 4篇动物源大肠杆...
  • 4篇星形
  • 4篇星形胶质
  • 4篇血管
  • 4篇药物
  • 4篇肿瘤
  • 4篇基因
  • 4篇胶质
  • 3篇动物药学专业

机构

  • 51篇西南大学
  • 3篇华南农业大学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山东省农业科...
  • 1篇宜宾职业技术...
  • 1篇遵义医学院

作者

  • 54篇魏述永
  • 24篇吴俊伟
  • 20篇陈红伟
  • 15篇徐晓玉
  • 13篇刘娟
  • 5篇胡俊
  • 4篇蒋智钢
  • 4篇刘杨
  • 4篇陈怡
  • 3篇唐建华
  • 3篇张珍珍
  • 3篇解开畅
  • 2篇段茜
  • 2篇华玲
  • 2篇王正一
  • 2篇张志强
  • 2篇罗永芳
  • 2篇李英伦
  • 2篇尚芳红
  • 2篇罗艺晨

传媒

  • 5篇中国兽医杂志
  • 4篇家禽科学
  • 3篇黑龙江畜牧兽...
  • 3篇养禽与禽病防...
  • 3篇畜牧兽医学报
  • 2篇中兽医医药杂...
  • 2篇西南大学学报...
  • 2篇兽医导刊
  • 1篇中国抗生素杂...
  • 1篇中国药学杂志
  • 1篇食品科学
  • 1篇中国中药杂志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药理学通...
  • 1篇动物医学进展
  • 1篇四川畜牧兽医
  • 1篇泸州医学院学...
  • 1篇西南师范大学...
  • 1篇西南农业大学...
  • 1篇中华中医药杂...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7
  • 3篇2016
  • 10篇2015
  • 3篇2014
  • 11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5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6
5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葛根及葛根素脑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2
2015年
葛根为我国传统的药食两用植物,葛根素为其主要药效成分之一。依据中医药理论,葛根具有解表退热、生津止渴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葛根及葛根素均具有显著的脑保护活性,对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及脑卒中等模型动物或细胞产生保护作用,其机制与调节GSK-3β/Nrf2、PI3K/Akt、c AMP/PKA等神经细胞凋亡信号转导通路有关。提示葛根具备开发为抗神经系统疾病保健食品的潜在价值。
魏述永
关键词:葛根素脑保护保健食品
可转移黏菌素耐药基因mcr:控制革兰阴性菌感染“最后一道防线”的严峻挑战
2023年
可转移黏菌素耐药基因(mobile colistin resistance,mcr)于2016年由中国学者首次报道,随后陆续在全球50余个国家及20余种宿主细菌中检测到10类43个突变体,其编码蛋白MCR具有2个保守的结构域和相似的预测蛋白结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32%~82.93%。研究发现,mcr可随宿主细菌在动物、人类和环境中广泛传播,严重降低了黏菌素这一控制兽医临床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最后一道防线”的治疗效果及使用价值。mcr的全球传播可能基于其复杂的遗传背景,目前共发现14种阳性质粒,其水平转移也与插入序列ISApl1等众多可移动遗传元件有关。mcr在不同菌株甚至菌属间的传播已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构成威胁,如何防控其传播尚需进一步关注。
胡俊丁帅帅魏述永
关键词:MCR同源性分子特征
免疫增强中药及经典方剂概述被引量:2
2021年
由于抗病毒化疗药物在兽医临床被全面禁用,中兽药对于畜禽病毒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作用越来越引起广泛重视。本文对免疫增强中药及方剂进行总结,为这些药物在兽医临床的应用提供参考。
高蔚胡俊魏述永李云
关键词:中药免疫
动物源大肠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的研究
受试菌株:从兽医临床分离的592株动物源性大肠杆菌中筛选出头孢唑啉耐药菌50株, 样品分离自广州、番禺、珠海等地的17个不同养殖场,来源动物为猪、鸡、鸭、鹅和鹧鸪。试验方法:测定了受试菌株对12种β-内酰胺类约物和13种...
魏述永陈杖榴刘健华曾振灵吕殿红
文献传递
重庆地区畜禽源大肠杆菌耐药性变化分析
2024年
【目的】对比重庆地区近10年来畜禽源大肠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及部分可水平转移耐药基因阳性率的变化趋势,为该地区大肠杆菌耐药性的科学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重庆市12个区县的13个养殖场采集畜禽粪便样本,经细菌分离纯化后共获得157株大肠杆菌(2007—2008年76株,2020年81株),通过体外抑菌试验检测受试大肠杆菌对18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PCR检测39株多重耐药大肠杆菌中的17种可水平转移耐药基因,利用MLST分型和系统进化分群探析其分子进化关系,并根据耐药谱对9株多重耐药大肠杆菌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结果】重庆地区畜禽源大肠杆菌的多重耐药率由2007—2008年的96.05%降至2020年的75.31%,对四环素类(土霉素和米诺环素)、酰胺醇类(氟苯尼考)、氟喹诺酮类(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氨基糖苷类(链霉素、庆大霉素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由13.16%~85.53%降至0~45.68%,耐药谱以五重~六重为主转变为以二重~四重为主。相对于2007—2008年分离菌株,2020年分离菌株对磺胺类(sul1)、β-内酰胺类(bla_(TEM))、氨基糖苷类[aadA1和aph(3')-Ia]和多肽类(mcr-1)耐药基因的检出率呈下降趋势,但对酰胺醇类(floR)和喹诺酮类(qnrS)耐药基因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选取的39株受试大肠杆菌存在29种ST型,其中3种为新发现的ST型,分别是ST12677、ST12678和ST12679;系统进化分群分布相似,可分为A群、B1群和D群。受试大肠杆菌检出可水平转移耐药基因的个数和种类较丰富,其中,2007—2008年分离菌株检出10~14个(4~7类)可水平转移耐药基因,2020年分离菌株检出9~18个(6~10类)可水平转移耐药基因。【结论】重庆地区畜禽源大肠杆菌对部分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明显下降,多重耐药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部分菌株仍携带大量可水平转移耐药基因,因此其水平传播方式及控制措施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周杰牟航王舒博胡俊高蔚吴俊伟魏述永
关键词:大肠杆菌抗菌药物多重耐药性耐药基因
生理药动学模型预测绵羊静脉注射恩诺沙星后的血药浓度被引量:7
2013年
通过在猪体内建立恩诺沙星的生理药动学模型来预测该药物在绵羊体内的血药浓度。根据药物在体内血流限速的转运特征,基于acslXtreme环境搭建生理药动学模型的仿真模拟平台;搜集猪的生理参数,结合研究实测及文献报道中的数据,验证模型的有效性,进而代入绵羊的生理参数预测药物在该动物血液中的经时变化,并与已发表文献数据进行比较验证模型推广的可行性。结果建立了一个6室血流限速模型,预测值与文献报道值相关性良好。生理药动学模型强大的预测功能对于药动学中减少试验动物的使用、提高研究效率,尤其是对于研究药物在人类和珍稀动物体内的药动学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
蒋智钢高海刘开永李树娟魏述永刘雅红丁焕中
关键词:恩诺沙星
葛根素心血管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葛根素在体内外试验中均表现出显著的心血管保护活性,主要体现在心肌细胞保护、血管松弛、降血脂、降血糖四个方面,其机制与调节离子通道及细胞内信号通路有关.
魏述永徐晓玉
关键词:葛根素药理机制疗效评价
文献传递
防治奶牛乳房炎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剂和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防治奶牛乳房炎的中药组合物,由黄连、栀子和五倍子按重量比为2:2-4:2-1组成,配方独特,符合中药配伍原则,通过黄连、五倍子与栀子配伍,利用栀子具有清热解毒,收缩平滑肌的作用,能够加强乳头孔的闭合,阻止病原...
陈红伟李英伦刘娟吴俊伟魏述永
文献传递
细菌基因盒-整合子系统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08年
基因盒是小的可移动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分子,通常整合到整合子中转录;整合子是保守、可移动的转座子样DNA元件,可以整合耐药基因在细菌之间水平传播,对于细菌间耐药基因的扩散和多重耐药性的产生起重要作用。从基因盒-整合子系统的概念提出以来,新型整合子不断被检出,研究也越来越深入,目前公认的有Ⅰ、Ⅱ、Ⅲ三类整合子,其中以Ⅰ类整合子检出最多,研究也最为细致。此文对基因盒-整合子系统的起源、结构、分类、表达、生物学检测及其与细菌耐药性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魏述永吴邓红刘世东
关键词:基因盒耐药性
一种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共培养体的建立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共培养体的建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培养试验动物;提取分离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并分别重悬沉淀;分别接种培养;进行免疫荧光鉴定;鉴定后的神经元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共培养,建立共培养体。本发明...
魏述永徐晓玉吴俊伟刘娟陈红伟华玲
文献传递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