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原 作品数:30 被引量:71 H指数:5 供职机构: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围术期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动脉血乳酸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探讨小儿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后动脉血乳酸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对指导治疗和预后评估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6岁以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病例1286例,患儿均在体外循环前、体外循环中、体外循环后、返回重症监护病房(ICU)即刻及4、8、12、24、48、72h测量动脉血乳酸水平,以中位数(下四分位数,上四分位数)表示。根据转归分为康复组(1265例)和死亡组(21例),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死亡组各时间点乳酸水平均显著高于康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低体质量和术后12h乳酸水平升高是独立危险因素。术后12h乳酸水平每增加1.0mmol/L,死亡风险增加162.8%。而体质量每增加1kg,死亡风险减少25.8%。体外循环前和返回ICU即刻乳酸水平升高,死亡风险也增加3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围术期乳酸水平的动态监测是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的敏感指标。围术期乳酸水平升高时,病死率升高。而术后12h乳酸水平升高是独立危险因素,显著增加死亡风险。 杨菊先 王旭 孟颖 李云平 周霞 温迎君 鲁中原 张林峰关键词:乳酸 先天性心脏病 围术期 小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体外膜肺氧合辅助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通过分析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在小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应用前后的临床数据及治疗情况,为进一步提高ECMO辅助病人抢救的成功率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我中心31例接受ECMO辅助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应用ECMO的指征为:术中难以脱离体外循环机和术后出现严重低心排或心跳骤停,经常规治疗仍无效者。结果患儿年龄53天-8.0岁,体重4.3~28.3kg。ECMO辅助时间70—355(146.48±66.82)小时,31例患儿中脱离ECMO辅助22例(71.0%),最终存活15例(48.4%),死亡16例(51.6%)。死亡组患儿应用ECMO辅助前的血管活性药物评分平均为64.69,明显高于存活组的48.03。死亡原因有心功能持续不恢复9例、脑死亡3例、感染2例、肾功能衰竭2例。结论EcMO适应症的选择和期间的精细管理、降低相关并发症是影响ECMO辅助疗效的影响因素: 段雷雷 王旭 李守军 闫军 杨菊先 鲁中原 郑林关键词:小儿 先天性心脏病 体外膜肺氧合 建立预测法洛四联症根治术后出血风险的列线图 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明确儿童法洛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TOF)根治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具有预测术后出血风险性能的列线图。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行TOF根治手术儿童的临床数据。术后出血定义为术后24 h内的胸腔积液量≥16 mL/kg,相当于本研究人群的第75个百分位数。主要结果采用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the 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回归、单因素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术后出血的独立预测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列线图,并分析其一致性、区分度。结果入选儿童105例。出血组术后24 h胸腔积液量明显高于非出血组(P<0.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儿低体重[odds ratio(OR)=0.538,95%confidence interval(CI)0.369~0.787,P=0.001]、术前高血红蛋白浓度(OR=1.036,95%CI 1.008~1.066,P=0.013)、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长(OR=1.022,95%CI 1.000~1.044,P=0.048)是术后出血风险独立预测因素。在内部验证中,列线图C-指数为0.835(95%CI 0.745~0.926),并且其校准曲线质量高。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列线图在评估TOF根治术后出血风险方面显示出良好的一致性与区分度。 沈瑞环 王旭 鲁中原 李守军 闫军关键词:列线图 法洛四联症 紫绀 术后出血 儿童先心病伴高危血栓风险术后阿司匹林使用前血小板聚集率基础状态及相关影响因素探讨 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通过对高危血栓风险先心病儿童在术后阿司匹林初次使用前血小板聚集率的测定,探讨此类人群血小板聚集率的基础状态及主要影响因素,为药物效果正确评价提供前期基础。方法纳入对象为2020年4月~2020年9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小儿外科中心住院手术的所有先心病儿童,具有高危血栓风险并且签订知情同意书,在其手术后阿司匹林初次使用前进行血小板聚集率(PAG-AA)测定,了解此类人群的血小板基础聚集率状态。并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探讨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最终满足入选条件进行基础PAG-AA检测患者共196例(男,116),年龄13个月(12天~6岁),体质量(10.2±4.9)kg。基础状态的PAG-AA中位值为20.7%(1.3%~86.5%),其中67.3%PAG-AA均处于低下状态(<55%),47.9%PAGAA处于严重低下状态(≤20%)。体外循环手术患者术后基础PAG-AA显著低于非体外循环患者(31±27 vs.58±28,P<0.05);体外循环术后3天内检测者显著低于3天后检测者(26±26 vs.49±26,P<0.01);紫绀病人显著高于非紫绀病人(39±27 vs.26±26,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体外循环与否以及术后检测时间是影响先心病儿童基础PAG-AA检测值的主要影响因素,紫绀并无显著影响。结论高危血栓风险先心病儿童在术后阿司匹林初次使用前血小板聚集率的基础值波动范围较大,但大多数均位于正常值以下,严重低下者占比近50%。其主要影响因素为是否行体外循环以及术后检测时点。体外循环术后3天内PAG-AA显著减低,是否紫绀对基础状态测定值无显著影响。评价阿司匹林的药物效果应该以体外循环影响基本结束后的PAG-AA结果为参考基准,建议以手术3天后为宜。 鲁中原 杨菊先 杨帆 周宇子 姜亚洲 魏嵬 沈瑞环 王旭关键词:血小板聚集率 先心病 儿童 基于血小板聚集率检测的阿司匹林剂量调整方案在儿童先心病抗栓治疗中是否更优 2024年 目的 以高危血栓风险先心病儿童为对象,针对阿司匹林治疗反应多样性及近远期血栓发生率仍较高的问题,评价基于血小板功能检测目标导向的阿司匹林个体化抗栓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是否优于传统固定剂量的给药方案。方法 采用前瞻随机对照注册研究(ChiCTR2000036446)。纳入阜外医院小儿外科中心自2020年4月~2021年4月所有行先心病手术并且需要术后常规应用阿司匹林抗栓治疗的6岁内患儿。所有入组患儿随机分为阿司匹林固定剂量组3 mg/(kg·d)和剂量调控组。剂量调控组在3剂和6剂阿司匹林后分别行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PAG-AA)检测。对3剂后PAG-AA>20%者,阿司匹林加量至6 mg/(kg·d);6剂后PAG-AA仍>20%者,联用氯吡格雷0.2 mg/(kg·d)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月包括死亡在内的累计血栓事件发生率和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 对比阿司匹林反应低下、血栓事件与出血不良事件,两组患者数据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在接受相同剂量的阿司匹林[3 mg/(kg·d),1次/d]连续3剂后,不同个体的PAG-AA存在较大差异。剂量调控组通过增加阿司匹林剂量,延长阿司匹林使用时间与联合用药,整体阿司匹林反应性得到了改善,但与固定剂量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在术后3月接受随访期间以及最终复查时均无死亡病例发生,两组阿司匹林反应低下病例的血栓事件和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别。Spearman相关性检测显示阿司匹林低反应与血栓事件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与固定剂量阿司匹林抗栓治疗方案相比,基于血小板聚集率检测的阿司匹林剂量个体化抗栓治疗方案并不具有优越性,并不能显著降低先天性心脏病高危血栓风险患儿术后早期3月内血栓及出血事件发生率。血栓事件与阿司匹林反应低下无明显相关性。 鲁中原 周宇子 于东泽 杨帆 姜亚洲 魏嵬 朱之苑 王旭 李守军关键词:血小板聚集率 阿司匹林 先心病 血栓事件 出血事件 基于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Ⅲ建立预测心脏术后再次转入重症监护室风险的模型 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确定接受心脏手术后的患者再次转入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 ICU)的独立预测因素。方法从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Ⅲ(Medical Information Mark for Intensive Care Ⅲ,MIMIC-Ⅲ)中提取研究所需的患者数据;根据"再次转入ICU"的定义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病例组。主要结果采用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The 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 LASSO)回归、单因素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术后再次转入ICU的独立预测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列线图模型。结果最终共纳入4 420例接受心脏手术后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分为对照组(n=4 183,占94.6%)与病例组(n=237,占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并发心律失常(OR=0.723,95%CI:0.546-0.958,P<0.05),外周血管疾病(OR=0.658,95%CI:0.465-0.930,P<0.05),肾功能不全(OR=0.649,95%CI:0.428-0.983,P<0.05),电解质紊乱(OR=0.549,95%CI:0.380-0.792,P<0.01),充血性心力衰竭(OR=0.476,95%CI:0.358-0.633,P<0.01),药物滥用(OR=0.453,95%CI:0.206-0.992,P<0.05),酗酒(OR=0.402,95%CI:0.206-0.786,P<0.01),失血性贫血(OR=0.260,95%CI:0.085-0.796,P<0.05),由急诊手术入院(OR=2.906,95%CI:2.118-3.986,P<0.01),术后并发重症脓毒症(OR=0.304,95%CI:0.095-0.974,P<0.05)为心脏术后患者再次转入ICU的独立预测因素。并且,该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能力。结论本研究建立的预测心脏术后再次转入ICU风险的列线图模型可能有助于ICU医生识别高风险患者。然而,在模型推荐用于临床实践之前,该模型需要进一步的外部验证。 沈瑞环 王旭 鲁中原 姜亚洲关键词:心脏手术 重症监护室 吸入一氧化氮改善肺血减少型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血流动力学的研究 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吸入一氧化氮(NO)对肺血减少型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CHD)根治术后患儿血流动力学的效应。方法 2014~2018年,阜外医院小儿外科中心实施肺血减少型紫绀型CHD根治手术1 764例,纳入停机后测定右心室收缩压与主动脉收缩压之比≥75%的患儿共61例,其中男41例、女20例,年龄20.5(9.0,39.0)个月,体重(12.5±7.8)kg。将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33例)和联合治疗组(常规治疗联合NO吸入治疗,28例)。观察NO吸入后24 h内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并对比两组患儿主要临床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患儿的人口学特征及手术相关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患儿在吸入NO后24 h内总体的血流动力学效应表现为:血管活性药物评分(VIS)降低(21.6±6.6 vs. 17.3±7.2,P=0.020)的同时血压升高[收缩压(73.7±9.7)mm Hg vs.(90.8±9.1)mm Hg,P<0.001],中心静脉压降低[(10.0±3.1)mm Hg vs.(7.9±2.1)mm Hg,P=0.020],尿量增加[(2.8±1.7)mL/(kg·h)vs.(4.9±2.2)mL/(kg·h),P<0.001],血乳酸降低[(2.2±1.7)mmol/L vs.(1.2±0.5)mmol/L,P<0.001]。常规治疗组术后24 h VI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1±7.9 vs. 20.0±8.5,P=0.232)。联合治疗组患儿对肾脏替代治疗的需求少于常规治疗组,特别是在术式中等复杂[心脏手术的危险等级评分(RACHS-1)≤3级]的病例中更明显(9.5%vs. 40.7%,P=0.016)。结论对合并肺血管阻力增高的肺血减少型紫绀型CHD根治手术后的围术期治疗,联合NO吸入治疗可有效改善血流动力学状态。相比于常规治疗,联合NO吸入降低VIS的效果更明显,并可减少对肾脏替代治疗的需求,有利于患儿的术后恢复。 王晓峰 鲁中原 沈瑞环 王旭关键词:吸入一氧化氮 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 肺高压 血流动力学 肾脏替代治疗 1岁以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下心脏术后甲状腺激素水平与延迟恢复的关系 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 :探索1岁以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下心脏术后甲状腺激素水平与延迟恢复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1至2015-01期间,在我院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186例1岁以下患儿资料,将术后小儿重症恢复室(PICU)停留时间≥5天定义为延迟恢复,据此将186例患儿分成两组,PICU停留时间≥5天的为延迟恢复组(n=39),PICU停留时间〈5天的为非延迟恢复组(n=147)。对患儿术后的24 h甲状腺激素水平与延迟恢复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非延续恢复组比较,延迟恢复组术后24 h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2.02±0.48)pg/ml vs(2.27±0.46)pg/ml]、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0.59±0.30)ng/dl vs(0.71±0.24)ng/dl]、总甲状腺素[TT4,(5.39±2.58)μg/ml vs(6.49±2.20)μg/ml]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两组间游离甲状腺素水平及促甲状腺激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24 h内的低水平的FT3(比值比=0.32;95%可信区间:0.12~0.84;P〈0.05)是延迟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低水平的FT3与患儿的体重线性相关(r=0.11,P〈0.001)。结论:1岁以下患儿体重越轻,术后24 h内的FT3水平越低;低水平FT3是患儿术后延迟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 陈思行 李霞 鲁中原 王旭关键词:甲状腺激素 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矫治术患儿积极早期拔管的管理策略 2015年 目的通过分析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TECD)矫治术患儿的围术期基本资料,探究TECD患儿积极早期拔除气管插管(EE)的相关危险因素,EE定义为于手术室拔除气管插管或者返回重症监护室(ICU)后24 h内拔除气管插管。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小儿外科中心收治的TECD矫治术患儿59例,剔除2例床旁开胸、心包引流及1例死亡病例后,将剩余56例按照EE与否分为EE组与非EE组,EE组纳入34例,男15例,女19例,年龄(30.15±29.15)个月,体重(13.73±16.02)kg;非EE组纳入22例,男9例,女13例,年龄(11.49±5.59)个月,体重(7.94±5.66)kg;比较EE组与非EE组的围术期基本资料。结果 59例患儿术后早期死亡1例(1.7%),死亡原因为严重房室瓣反流所致心力衰竭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等多器官功能衰竭。EE组术后呼吸机辅助及ICU时间分别为12.1 h和2.6 d,非EE组均明显延长,分别为58.3 h和7.1 d。小年龄(P=0.010)、低体重(P=0.025)及术后二尖瓣反流量(P<0.001)是影响TECD患儿早期拔管的主要因素。结论 TECD矫治术后多数患儿可实现早期脱机,小年龄、低体重及术后二尖瓣反流量是影响EE的危险因素,而其中术后二尖瓣反流量是影响EE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危险因素分析建立风险分层的术后管理策略有助于EE的安全实施、帮助重症患儿平稳恢复。 陈思行 李霞 鲁中原 王旭关键词:心内膜垫缺损 积极早拔管策略:低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外科实施的可行性 目的:通过对先心病外科快速康复技术下患儿围手术期临床资料的分析,探讨积极早拔管策略在低龄复杂先心病术后实施的可行性。并分析可能影响早期拔管(呼吸机辅助时间≤24 h)的相关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1至201... 王旭 李守军 闫军 杨菊先 曾敏 李胜利 段雷雷 李霞 鲁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