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成

作品数:9 被引量:54H指数:4
供职机构:如皋市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干细胞
  • 7篇细胞
  • 6篇间充质干细胞
  • 5篇分化
  • 5篇充质干细胞
  • 4篇骨髓
  • 4篇骨髓间充质
  • 4篇骨髓间充质干...
  • 3篇营养因子
  • 3篇源性
  • 3篇源性神经营养...
  • 3篇神经样细胞
  • 3篇神经样细胞分...
  • 3篇神经营养
  • 3篇神经营养因子
  • 3篇神经元
  • 3篇细胞分化
  • 3篇细胞源
  • 3篇细胞源性
  • 3篇基因

机构

  • 5篇江苏省苏北人...
  • 5篇扬州大学
  • 5篇如皋市人民医...
  • 1篇淮安市淮安医...

作者

  • 9篇黄成
  • 6篇杨建东
  • 3篇冯新民
  • 3篇戴永平
  • 3篇王亮亮
  • 3篇李艺楠
  • 2篇李广峰
  • 2篇丁健
  • 2篇刘元兵
  • 2篇肖海祥
  • 1篇崔益华
  • 1篇王静成
  • 1篇吴颖
  • 1篇顾加祥
  • 1篇孙钰
  • 1篇朱银圣
  • 1篇吴朗
  • 1篇肖海翔
  • 1篇徐薇

传媒

  • 5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创伤外科杂志
  • 1篇实用临床医药...
  • 1篇第七届《中华...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6
  • 1篇2014
  • 3篇201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腺病毒介导神经营养因子基因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表达及意义
2016年
目的采用基因转染方法,以增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内源性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基因表达,观察BMSCs在内源性GDNF作用下分化。方法分离、纯化大鼠BMSCs,流式细胞术鉴定细胞表型分子。实验组以载鼠源性GDNF基因、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重组腺病毒(Ad-rGDNF—GFP)转染第3代BMSCs,即BMSCsrGDNF—GFP转染组,对照组分别为BMSCsGFP转染组、未转染组(BMSCsNull组)。转染72h后察各组中BMSCs对GFP的表达。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比较各组BMSCs对GDNF基因表达水平。噻唑蓝(MTT)法测定各组细胞活力。分别于转染后3、7d对比观察各组BMSCs形态变化,免疫荧光检测各组BMSCs对神经核蛋白(NeuN)及低分子神经丝蛋白(NF-L)的表达。结果全骨髓贴壁法可获取梭形贴壁细胞,低表达表型分子CD11b(1.4%)、CD34(1.5%),高表达表型分子CD29(99.8%)、CD90(95.6%);转染72h后,BMSCsrGDNF.GFP转染组、BMSCsGFP转染组均表达GFP,未转染组无GFP表达;统计学分析qPCR结果表明BMSCsrGDNF—GFP转染组细胞GDNF基因表达水平高于BMSCsGFP转染组与BMSCsNull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统计学分析MTT检测结果表明BMSCsrGDNF-GFP转染组细胞活力于转染后3d显著高于对照组。转染后3、7d,免疫荧光鉴定结果证实BMSCsrGDNF—GFP转染组中细胞表达NeuN、NF—L,并呈现出较为典型的神经样细胞形态,对照组细胞无NeuN、NF—L表达,且细胞基本维持原梭形形态。结论Ad—rGDNF—GFP转染BMSCs增强细胞内源性GDNF表达后,BMSCs可向神经样细胞定向分化,并保持较高的细胞活力。
黄成吴朗朱银圣卢宏栩吴颖王静成冯新民杨建东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元转染
季铵盐壳聚糖三维支架复合GNDF载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样细胞分化被引量:2
2013年
背景:壳聚糖类水凝胶因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及对药物的缓释作用,作为支架材料近年来在组织损伤修复领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目的:探索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季铵盐壳聚糖温敏凝胶支架上生长、向神经样细胞定向分化的可行性,为治疗神经系统损伤寻找理想的组织工程材料。方法:季铵盐壳聚糖与β-甘油磷酸钠复合制成温敏凝胶,扫描电镜观察凝胶的三维结构,MTT法评价凝胶浸提液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活力的影响;将牛血清白蛋白加载于凝胶支架,紫外光谱吸收法分析凝胶支架对牛血清白蛋白的缓释效果。接种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于凝胶支架,扫描电镜观察在支架缓释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作用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分化情况,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神经元烯醇化酶的表达。结果与结论:季铵盐化壳聚糖与甘油磷酸钠复合所得凝胶支架,其多孔性特点明显,有温敏特性,对蛋白的缓释效果良好,承载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对其增殖无明显不利影响。在凝胶支架缓释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作用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呈现神经样细胞形态,表达神经元特异性标记物神经元烯醇化酶。说明季铵盐壳聚糖温敏凝胶对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缓释效果良好,其凝胶支架具有多孔径、良好生物相容性特点,可承载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生长和向神经元定向分化。
黄成杨建东冯新民李广峰李艺楠肖海祥孙钰
关键词:神经元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温敏水凝胶支架的制备被引量:3
2013年
背景: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制备的支架对细胞迁移和神经轴突再生有重要作用。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组织相容性好,易使干细胞在其表面附着生长,在神经组织工程具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目的:制备适宜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的壳聚糖/壳聚糖季铵盐/甘油磷酸钠温敏性水凝胶细胞支架,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细胞支架中的生长情况。方法:将壳聚糖进行季铵盐化改性处理,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谱检测确定其生成。实验以壳聚糖与壳聚糖季铵盐配比为8∶1成功制备出较为稳定的壳聚糖/壳聚糖季铵盐/甘油磷酸钠温敏性温敏水凝胶细胞支架,观察成胶情况,并进行生物安全性检测。结果与结论:实验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图谱上发现了季铵基基团的特征峰。细胞毒性实验显示,水凝胶浸提液干预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无毒性。急性全身毒性实验显示,浸提液对大鼠体质量增加无明显影响,支架生物安全性较好。扫描电镜观察显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细胞支架中能正常的生长和增殖。结果证实,实验成功制备了壳聚糖/壳聚糖季铵盐/甘油磷酸钠温敏性水凝胶细胞支架,适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和增殖。
李艺楠李艺楠李广峰黄成黄成肖海祥
关键词:水凝胶间质干细胞骨髓壳聚糖
胶质细胞神经营养因子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功能性神经元分化的机制被引量:4
2021年
背景:胶质细胞神经营养因子在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定向分化及促进神经元轴突再生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目的:观察过表达胶质细胞神经营养因子基因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情况,检测分化后细胞突触功能及Wnt信号通路组分表达,初步探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熟神经元分化机制。方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为重组腺病毒载胶质细胞神经营养因子基因转染组(Ad-GDNF-BMSCs)、腺病毒转染对照组(Ad-BMSCs)及未转染对照组。Q-PCR检测各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胶质细胞神经营养因子基因相对表达量,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各组细胞中β-catenin、cyclin D1、NeuN及MAP-2表达。高K+刺激诱导分化后细胞去极化反应,FM4-64标记分化后细胞突触囊泡活动。结果与结论:①腺病毒载目的基因转染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无显著负面影响,转染后可有效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持续、高水平表达内源性胶质细胞神经营养因子基因;②在胶质细胞神经营养因子基因诱导作用下体外培养3 d,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表达神经元特异性蛋白NeuN,且在细胞胞质中检测到β-catenin蛋白表达;体外培养7 d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成熟神经元标记蛋白MAP-2,细胞胞体皱缩明显,胞体周围出现神经元轴突样结构,并在细胞胞质中检测到β-catenin、胞核中检测到cyclin D1表达,而Ad-BMSCs组及未转染对照组未见NeuN、MAP-2、β-catenin、cyclin D1表达且细胞仍维持梭形形态;③体外培养11 d后,Ad-GDNF-BMSCs组细胞呈现典型的神经元突起或轴突并相互连接成网状结构,可被FM4-64标记显示红色荧光,给予高K+刺激诱发细胞产生动作电位后轴突发生突触囊泡活动,可见FM4-64红色荧光逐渐衰减,同条件下Ad-BMSCs转染组及未转染组细胞未见FM4-64荧光标记的突触囊泡活动;④结果表明,胶质细胞神经营养因子持续诱
朱雪芬黄成丁健戴永平刘元兵乐礼祥王亮亮杨建东
关键词: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元突触轴突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后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与分化被引量:4
2013年
背景:近年来,研究表明外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或化学诱导剂可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样细胞分化,但外源性诱导剂诱导作用短暂且化学性物质不可避免的对细胞活力造成负面影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空间。目的:以载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绿色荧光蛋白基因重组腺病毒(Ad-rGDNF-GFP)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观察目的基因在靶细胞内的表达、对细胞的营养作用及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样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转染组中以Ad-rGDNF-GFP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感染复数分别为10,50,80,100,150,200;对照组加入等量的培养液作为对照。转染后12 h,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2组中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情况;转染后72 h,流式细胞仪测定转染组中转染效率;MTT法测定2组中细胞活力;转染后5,10 d,PCR检测转染组中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RNA的表达;转染后5 d免疫荧光鉴定2组中神经元烯醇化酶的表达情况,转染后10 d鉴定微管相关蛋白2的表达。结果与结论:转染后12 h,细胞中可观察到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随时间延长荧光强度逐渐加强。以感染复数=100时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强度、稳定性较好,转染后3 d,转染效率近90%;转染后转染组细胞活力增加;转染5 d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神经元烯醇化酶,细胞伸出神经样细胞突起;转染10 d后,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RNA表达显著增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神微管相关蛋白2,细胞突触样结构明显且相互连接成网,呈现典型神经样细胞形态。说明以Ad-rGDNF-GFP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感染复数=100时,可获得较高的转染效率,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后明显提高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活力,并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样细胞定向分化。
黄成杨建东冯新民徐薇李艺楠肖海翔顾加祥
关键词:干细胞骨髓干细胞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分化基因修饰
干预GDNF基因表达后骨髓间质干细胞向神经样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发现全骨髓贴壁法可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ayley等进一步研究证实该方法可成功分离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本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连续半换液法在体外培养12天后获得较高融合度的原代梭形贴壁生长细胞,传代培养后细胞仍保持良好的...
黄成杨建东
关键词:骨髓间质干细胞神经样细胞GDNF基因
Wnt信号通路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样细胞分化的作用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6年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源于胚胎中胚层的早期细胞[1],其来源丰富,易于分离纯化,且具有多向分化潜能、低免疫排斥反应等特点。近年来,在组织工程、细胞移植治疗脑、脊髓损伤领域取得令人鼓舞的成就。研究发现,BMSCs于移植区域分化为神经样细胞是治疗脑、脊髓损伤的重要因素,但目前对该细胞神经分化机制尚无统一认识。另有研究[2]报道Wnt信号通路为细胞增殖分化的关键调控环节,可促进神经干细胞的增殖,
吴朗黄成杨建东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分化神经细胞
过表达胶质细胞神经营养因子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被引量:5
2020年
背景:胶质细胞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在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体外定向分化及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恢复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目的:观察过表达GDNF基因的BMSCs分化情况及其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潜在分子机制。方法:①以重组目的基因腺病毒转染BMSCs并分为Ad-GDNF-GFP转染组、Ad-GFP转染组、未转染组,免疫荧光鉴定各组细胞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及微管相关蛋白2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GDNF、Wnt3a、Wnt7a蛋白表达。②以改良Allen法制备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将造模成功的45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以过表达GDNF基因BMSCs(GDNF-BMSCs)、BMSCs、PBS移植至脊髓损伤局部。移植后4周采用BBB评分法评估大鼠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脊髓形态变化,免疫组化检测损伤局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突触素Ⅰ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Western blot检测损伤局部Bcl-2、肿瘤坏死因子α蛋白表达。结果与结论:①Ad-GDNF-GFP转染组BMSCs可向神经元样细胞形态转变并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微管相关蛋白2;Wnt3a、Wnt7a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Ad-GFP转染组、未转染组;②移植后4周,GDNF-BMSCs移植组大鼠BBB评分明显提高、脊髓空洞面积显著缩小。GDNF-BMSCs移植组脊髓损伤局部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量显著低于BMSCs移植组及PBS移植组,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突触素Ⅰ及Bcl-2表达量显著高于BMSCs移植组、PBS移植组;③结果表明,Wnt信号通路参与过表达GDNF基因BMSCs向成熟神经元分化过程,移植后通过降低脊髓损伤局部炎症反应、减少细胞凋亡及胶质瘢痕形成、促进轴突再生,提高BMSCs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疗效。
黄成刘元兵戴永平王亮亮崔益华杨建东
关键词: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WNT信号通路脊髓损伤
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再骨折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34
2020年
目的分析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影响术后再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苏省如皋市人民医院骨科2016年4月-2018年7月行PKP手术治疗的198例胸腰椎体压缩性骨折老年患者,男性74例,女性124例;年龄60~87岁,平均74.2岁。依据术后是否出现新发骨折将患者分为再骨折组(35例)和对照组(163例)。采用调查问卷及查阅临床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不同特征人群的术后再骨折情况,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术后再骨折的因素。结果198例老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均顺利完成PKP,术后1周患者VAS评分和ODI指数较治疗前显著降低[(2.5±1.2)分vs.(7.0±1.7)分,(21.9±8.7)%vs.(62.8±11.2)%,均P<0.05],术后18例(9.1%)患者出现骨水泥渗漏,无感染、出血、气胸等并发症。随访6~12个月,35例(17.7%)患者发生新发骨折,其中19例(54.3%)属相邻椎体骨折;单因素分析初步筛选出了5个与术后再骨折有关的危险因素(年龄、伤椎数、骨折病史、骨密度、手术椎体数);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6.781)、手术椎体数(OR=6.050)、骨密度(OR=10.334)及伤椎数(OR=9.137)为术后再骨折的危险因素。结论年龄、手术椎体数、骨密度、伤椎数等均为PKP术后再骨折的危险因素。
王亮亮黄成戴永平卢弘栩丁健叶金标
关键词:椎体后凸成形术再骨折老年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