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
- 作品数:45 被引量:201H指数:8
-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妊娠期血栓形成的诊治进展被引量:1
- 2001年
- 黄梅孙汉英
- 47例骨髓转移癌的临床及血液学特点被引量:6
- 2002年
- 目的 研究骨髓转移癌的临床及血液学特点。方法 骨髓活检塑料包埋切片 ,H Gmiesa E ,Gomori ,PAS ,Alcinblue染色。结果 47例患者中 2 4例找到原发灶 ,其中胃癌 15例 ,前列腺癌 4例 ,肺癌 2例 ,乳腺癌、结肠癌、肝癌各 1例。 3 4例做骨髓活检者骨髓均找到转移癌细胞 ,而其中 10例骨髓象未能发现转移癌细胞。临床表现以贫血最常见 (91.5 % ) ,其次是血小板减少 (64 .7% )、骨痛 (61.7% )和发热 (4 8.9% )。结论 对于不明原因的贫血和骨痛患者 。
- 黄梅路武徐慧珍刘文励
- 关键词:骨髓肿瘤继发病骨髓活组织检查
- 国产两性霉素B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被引量:7
- 2006年
- 目的观察国产静脉用两性霉素B对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0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使用华北制药厂生产的两性霉素B,剂量为5 ̄50mg/d,用药天数8 ̄66d,中数22d。结果两性霉素B临床总有效率为75%,真菌清除率63.6%,不良反应发生率中寒战、发热57.5%,低血钾40%,消化道反应20%,肾功能损害15%。结论两性霉素B抗菌谱较广,且疗效好,为治疗IFI的高效药物,但因其不良反应较大,限制其使用。研究表明:只要合理用药,定期监测肝肾功能,该药仍是一相对较为安全有效的药物。
- 黄梅周剑峰张义成孙汉英邓金牛张东华刘文励郭静明
- 关键词:两性霉素B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
- 应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临床观察被引量:20
- 2005年
- 目的 评价沈阳三生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对血小板减少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1例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和7例难治性ITP患者皮下注射rhTPO(1 0 μg/kg·d) ,动态监测注射后血小板生长情况。结果 肿瘤化疗组使用rhTP0 9d后,血小板计数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 <0 0 5 ) ,血小板恢复至10 0×10 9/L需19±9 4d ,较对照组2 4±6 .2d明显缩短。难治性ITP组显效6例,良好1例,总有效率10 0 %。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rhTPO对化疗后骨髓抑制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及难治性ITP患者的血小板严重减少有促进增生作用。
- 黄梅张东华孙汉英邓金牛周剑锋刘文励
- 关键词:血小板减少
-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的临床应用观察被引量:7
- 2005年
- 目的:评价沈阳三生制药厂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对患者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1例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和9 例难治性ITP患者皮下注射rhTPO1.0g/(kg·d),动态监测注射后血小板增长情况。结果:肿瘤化疗组使用rhTPO 9 d后,血小板计数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血小板恢复至100×109/L需19±9.4 d,较对照组24±6.2天明显缩短。难治性ITP组显效6例,良效3例,总有效率100%。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rhTPO对化疗后骨髓抑制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及难治性ITP患者的严重血小板减少有促进血小板生成作用,无明显不良反应。
- 黄梅张东华刘文励孙汉英邓金牛周剑锋
- 关键词: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血液肿瘤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IgE型多发性骨髓瘤一例
- 2005年
- 黄梅邓金牛孙汉英周剑锋刘文励冉丹唐锦治
- 关键词:腰背部疼痛就诊多发性骨髓瘤胸椎压缩性骨折
- 不明原因发热伴脾肿大时脾切除术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5
- 2005年
- 目的 探讨不明原因发热伴脾肿大时脾切除术病理学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了我院血液内科1996年以来以不明原因发热收住院,除发热、脾肿大外无其他明显阳性体征,且辅助检查也不能做出病因诊断的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剖腹探查加脾切除术,并获得病理学检查结果。结果 35例患者中,非霍奇金淋巴瘤17例(占486%),霍奇金淋巴瘤5例,恶性组织细胞病2例,结缔组织病5例,慢性淤血性脾肿大2例,噬血细胞综合征、脾陈旧性梗死、脾结核和脾血管肉瘤各1例。结论 发热伴脾肿大而不能明确诊断时,应动员患者尽早作诊断性脾切除术并送病理学检查,以免延误诊断和治疗。
- 孙汉英郑邈刘文励周剑锋邓金牛黄梅
- 关键词:不明原因发热脾切除术恶性组织细胞病脾血管肉瘤剖腹探查
-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34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1
- 2009年
- 目的:了解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患者临床特点,以减少误诊及并发症。方法:对34例E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4例中,男13例,女21例,中位发病年龄51岁。多以头晕、头痛、肢体麻木为主诉;无特异性症状,体检发现PLT显著升高3例;因脑梗死、心肌梗死等住院发现PLT显著升高7例;因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门静脉血栓形成表现腹胀、腹痛5例;因脾脏轻度肿大行切脾术3例。有出血症状者3例(8.8%),有血栓形成者11例(32.4%),同时有血栓形成和出血者2例(5.9%)。初诊时中位PLT为991×109/L。25例进行骨髓活检,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以胞体大、核分叶多的巨核细胞增多为主。12例检测了JAK2V617F基因,阳性3例。经羟基脲(Hu)治疗有效率(缓解+进步)达85.7%,Hu+α-干扰素(IFN-α)治疗有效率达90%。结论:ET无特异临床表现,有脑梗死、心肌梗死、腹痛、脾脏增大、血栓形成表现者,查PLT升高达600×109/L时需警惕ET可能,尽早确诊,避免并发症。
- 王芳罗莉黄丽芳吴学琼邓金牛黄梅孙汉英
- 关键词:血小板增多症原发性
- 原发于十二指肠的双重打击淋巴瘤1例报告被引量:2
- 2012年
- 患者男,38岁,人院前20d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呕吐宿夜食物,无喷射性呕吐。无发热、咳嗽、呕血、黑便、腹痛、吞咽困难、头晕、心慌,在当地医院诊疗无明显好转。4d前行胃镜检查发现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给予禁食、胃肠减压、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
- 董蕾原瑞凤周剑峰黄梅
- 八年制医学生科研培养策略探讨被引量:15
- 2016年
- 医学的发展依赖于医学科研的革命创新和医学知识的深入进步。科研能力的培养对于实现八年制医学生的教育培养目标,提高其竞争力和临床问题的解决能力十分重要。就我国八年制学生科研培养现状进行分析,探讨科研培养的策略,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为主,以临床为主导,定位准确,目标明确,激发学生潜能,因材施教,期望对八年制医学教育的逐步改革与完善提供有益的帮助。
- 曹阳张义成周匡果黄梅
- 关键词:八年制医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