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宏庄
- 作品数:17 被引量:103H指数:6
-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佛山市医学类科技攻关项目佛山市科技局立项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颈动脉夹层抗血小板与抗凝疗效对比研究
- 目的 探讨颈动脉夹层(CAD)抗血小板与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地收集分析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在2010年7月份至2014年6月份诊治的29位颈动脉夹层病例,分别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其中21例患者...
- 黎宏庄李国兴梁艳玲
- 抗凝与抗血小板治疗颈动脉夹层的疗效比较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比较颈动脉夹层(CAD)抗凝与抗血小板治疗的效果。方法 48例CAD患者分为抗凝组和抗血小板组,每组24例。抗凝组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服用3-6个月华法林,抗血小板组采用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治疗3-6个月。两组患者均以任何原因的卒中复发、出血性事件或者死亡作为观察终点事件,随访时间为1a。结果抗凝组有22例(91.7%)未出现终点事件,2例出现卒中复发,其中1例接受支架植入术治疗。抗血小板组有15例(62.5%)未发生终点事件,3例出现卒中复发,5例出血以及1例死亡。抗凝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抗血小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79,P〈0.05)。两组患者出院时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显著优于人院时(P〈0.01),但两组间比较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无缺血性及出血性事件发生。结论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CAD均有效,且抗凝治疗的效果优于抗血小板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 黎宏庄李国兴梁艳玲
- 关键词:颈动脉夹层抗凝治疗抗血小板治疗
- 艾司西酞普兰与度洛西汀对抑郁症患者主观睡眠质量的影响被引量:14
- 2013年
- 目的比较艾司西酞普兰与度洛西汀治疗抑郁症患者的疗效以及对主观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将8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艾司西酞普兰组42例和度洛西汀组38例,疗程均为8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减分率评定抗抑郁疗效,HAMD睡眠障碍因子和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评定睡眠改善效果,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用药的安全性。结果 2种药物的抗抑郁疗效相仿。度洛西汀组治疗后1、2周未HAMD睡眠障碍因子和PSQI评分低于艾司西酞普兰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治疗4周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司西酞普兰抗抑郁症总体疗效与度洛西汀相当,但治疗早期度洛西汀对患者主观睡眠的改善优于艾司西酞普兰。
- 陈巧平卢莘生汪丽莎黎宏庄梁勇前侯蕴祈李国兴关纪红吴劲东
- 关键词:艾司西酞普兰度洛西汀抑郁症主观睡眠质量
- 抗血小板治疗对腔梗以及脑微出血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观察抗血小板治疗对腔隙性脑梗死和脑微出血的影响,为临床中脑小血管病患者安全应用抗血小板疗法提供依据。方法将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2011年6至2013年6月收治的因腔隙性脑梗死而入院且伴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者217例。入院时均进行MRI的成像检查以及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根据是否伴有脑微出血进行分组。若伴有脑微出血,则记录出血的位置以及数目。根据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与否将患者再次分为服药组和未服药组,分别在治疗3个月和1年时通过神经功能评分表和MRI的成像表现来综合评估抗血小板治疗对腔隙性脑梗死和脑微出血的影响。结果 (1)患者在接受抗血小板治疗3个月时和1年时的NIHSS测评分数优于与入院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抗血小板治疗对于预防脑梗死具有良好的疗效。(3)在1年的治疗时间内,抗血小板药物没有增加脑微出血的发生率。结论在腔隙性脑梗死伴发脑微出血的患者中,使用抗血小板药物进行治疗的获益远大于其风险。
- 黎宏庄
- 关键词:腔隙性脑梗死脑微出血抗血小板治疗
- Solitaire^(TM)AB取栓与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的效果比较被引量:14
- 2016年
- 目的比较静脉尿激酶溶栓与SolitaireTMAB取栓治疗急性颅内血管闭塞导致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效果。方法收集发病4.5 h内,行脑血管造影证实存在责任大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50例,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静脉溶栓组26例和血管内治疗组24例。静脉溶栓组患者静脉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血管内治疗组患者给予Solitaire支架取栓治疗。对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及3个月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及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进行比较。结果血管内治疗组血管再通率为79.2%(19/24),其中大脑中动脉再通9例,颈内动脉颅内段再通2例,基底动脉再通5例,椎动脉颅内段再通3例。静脉溶栓组治疗后血管再通率为30.8%(8/26),其中大脑中动脉再通3例,颈内动脉颅内段再通1例,基底动脉再通2例,椎动脉颅内段再通2例。两组血管再通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68,P=0.001)。3个月后mRS评分比较[(2.46±1.29)分vs(2.92±1.3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764,P=0.019);血管内治疗组与静脉溶栓组轻度残疾患者比率即mRS≤2分比较[54.2%(13/24)vs 38.5%(10/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39,P=0.266)。3个月后血管治疗组与静脉溶栓组MMSE评分比较[(24±3)分vs(20±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9,P=0.026)。结论血管内治疗,尤其是使用SolitaireTMAB支架取栓可以提高颅内血管闭塞再通率,并可改善临床预后。
- 黎宏庄游文霞李国兴
- 关键词:血管闭塞性疾病尿纤溶酶原激活物溶栓
- 235例脑小血管病与抑郁症关系的研究
- 目的 探讨脑小血管疾病(CSVD)与抑郁症之间关系.方法 将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2010年~2012年收治的符合条件的患者共235例.我们在随访过程中将患者是否发生抑郁进行分组,统计基线人口数据,包括血管危险因素,功...
- 黎宏庄李国兴梁艳玲
- 颅外段颈动脉硬化病变致短暂性脑缺血43例诊治体会被引量:3
- 2005年
- 目的:提高颅外段颈动脉硬化所致短暂性脑缺血的影像学诊断及内科治疗水平。方法:对43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通过彩色多普勒明确颈动脉硬化及狭窄程度,并给予干预危险因素、溶栓、抗凝等治疗,观察患者愈后情况。结果:本组患者39例行内科治疗,4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43例均行抗血小板药物,12例行抗凝治疗;1年内发生脑卒中1例,2年内2例,3年内4例,22例随访2~6年无TIA再次发作,10例发作间隔较治疗前延长、持续时间缩短。手术治疗4例均解除颅外段颈动脉的阻断,无TIA再次发作,随诊2~4年无不良反应。结论:溶栓、抗凝治疗能有效地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经内科治疗无效且动脉狭窄严重者可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 黎宏庄包仕廷
- 关键词:颈动脉硬化短暂性脑缺血内科治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诊治体会
-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关系被引量:5
- 2004年
- 目的 了解 2型糖尿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采用高分辨率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波仪器分别测量 38例无合并脑梗死糖尿病患者 ,5 0例合并脑梗死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结果 合并脑梗死组颈动脉平均IMT和最大IMT比无脑梗死组明显增厚 (P <0 .0 1) ,颈动脉斑块率明显增高 ,且随着颈动脉IMT增厚 ,脑梗死发生危险性增大。结论 2型糖尿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与脑梗死有明显关系 ,可以作为预知脑梗死并发症发生、发展的一个指标。
- 黎宏庄刘琴卢莘生
- 关键词:颈动脉糖尿病脑梗死
-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回顾性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回顾性分析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厄贝沙坦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临床治疗并对其与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与评价。方法:对86例经直立倾斜试验确诊的血管迷走性晕厥并分别应用美托洛尔与厄贝沙坦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基线情况以及经过治疗3个月后复查倾斜试验的结果,观察阴转率及药物副作用。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其中美托洛尔组HUTT转阴率略优于厄贝沙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不良反应事件方面,厄贝沙坦组略优于美托洛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RB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具有一定的疗效,相比β受体阻滞剂,其不良事件较小,是临床一种可供选择的治疗方式。
- 黄美媚胡允兆黎宏庄欧阳基鹏李国兴黎泳欣
- 关键词: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厄贝沙坦血管迷走性晕厥
- 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与脑内微出血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研究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与脑内微出血(CMB)的相关性。方法 2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各种相关危险因素、一般资料的记录,确定CMB的部位、数目,随后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缺血性卒中指南进行处理及治疗,对出现出血性转化(HT)的患者及无出现脑梗死后HT的患者均进行CMB的统计,明确脑内微出血和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相关性。结果在有出血转化组(HT组)中有24例(35.3%)通过磁共振检查到有脑内微出血出现,无出血转化组(无HT组)仅有16例(12.1%),两组出现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T组患者IMBs出现平均数目较无HT组高,HT组患者转化HT组并发症比率高,死亡率高,预后差(P<0.05)。结论脑梗死后出血转组患者脑内微出血检出率较无出血转化组高,脑梗死后出血转化与脑内微出血呈正相关,考虑脑内微出血可以作为脑梗死患者出现出血转化情况的预测因素之一。
- 黄美媚李国兴黎宏庄欧阳基鹏梁艳玲游文霞杨少民
- 关键词:脑梗死出血性转化脑内微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