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齐智娟

作品数:29 被引量:194H指数:9
供职机构:东北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5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4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14篇土壤
  • 10篇黑土
  • 8篇玉米
  • 5篇稻田
  • 5篇水土
  • 5篇水土保持
  • 4篇氮素
  • 4篇滴灌
  • 4篇水氮管理
  • 4篇土壤水
  • 4篇坡耕地
  • 4篇耕地
  • 4篇耕作
  • 4篇灌溉
  • 3篇蓄水
  • 3篇蓄水保土
  • 3篇示踪技术
  • 3篇水保
  • 3篇水氮耦合
  • 3篇同位素示踪技...

机构

  • 26篇东北农业大学
  • 5篇西北农林科技...
  • 5篇中国科学院
  • 2篇绥化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学研究院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黑龙江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烟台市水利建...

作者

  • 29篇齐智娟
  • 23篇张忠学
  • 6篇李铁成
  • 6篇刘明
  • 5篇陈鹏
  • 5篇杨爱峥
  • 4篇周立峰
  • 3篇冯浩
  • 3篇张体彬
  • 2篇魏永霞
  • 1篇顾文
  • 1篇孙迪
  • 1篇李守中
  • 1篇仝川
  • 1篇王忠波
  • 1篇赵健
  • 1篇胡敏杰
  • 1篇徐丹
  • 1篇王继军
  • 1篇姜良超

传媒

  • 14篇农业机械学报
  • 3篇水土保持学报
  • 3篇农业工程学报
  • 2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年份

  • 3篇2024
  • 4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1
  • 3篇2020
  • 5篇2019
  • 3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4
  • 2篇2012
  • 2篇2011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水炭运筹对黑土稻田N_(2)O排放与氮肥利用的影响被引量:3
2021年
为揭示水炭运筹下稻田N_(2)O排放规律,以及各阶段施入氮肥的利用和损失对N_(2)O排放的影响,设置两种水分管理模式(浅湿干灌溉、常规淹灌)和4个秸秆生物炭施用量水平(0、2.5、12.5、25 t/hm^(2)),采用田间小区和15N示踪微区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水炭运筹下稻田N_(2)O排放规律,以及基肥、蘖肥和穗肥的吸收利用率和损失率,并分析了N_(2)O排放量与各阶段施入氮肥的利用率和损失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两种灌溉模式水稻本田生长期N_(2)O排放规律不同,浅湿干灌溉模式N_(2)O累积排放量显著高于常规淹灌模式(P<0.05),施加生物炭能够有效地减少水稻本田生长期N_(2)O排放总量。两种灌溉模式在分蘖期和拔节孕穗期N_(2)O累积排放量较大,浅湿干灌溉模式的各生育期N_(2)O累积排放量均高于常规淹灌,施加生物炭降低了N_(2)O各生育期累积排放量。浅湿干灌溉模式水稻植株对基肥的吸收利用率低于常规淹灌模式,而对蘖肥和穗肥的吸收利用率显著高于常规淹灌(P<0.05),施加适量的生物炭能够增加各阶段施入氮肥的吸收利用率。相关性分析表明,浅湿干灌溉模式下N_(2)O排放总量与蘖肥、穗肥吸收利用率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基肥吸收利用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常规淹灌模式下N_(2)O排放总量与基肥、蘖肥和穗肥吸收利用率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两种灌溉模式N_(2)O排放总量与基肥和蘖肥损失率均达到显著正相关(P<0.05)。
张作合张忠学张忠学齐智娟李铁成郑丽颖
关键词:稻田氧化亚氮同位素示踪技术
河套灌区不同覆膜方式膜下滴灌土壤盐分运移研究被引量:20
2017年
随着灌溉面积的增加和引黄水量的减少,河套灌区土壤盐渍化和水资源紧缺的问题日益突出,为保持农田水土环境的良性发展,以内蒙古河套灌区曙光试验站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覆膜方式膜下滴灌土壤水盐运移规律研究。试验设置全膜覆盖(PQ)和半膜覆盖(PB)2个处理,采用5TE土壤水盐监测探头测定剖面土壤含水率和电导率。结果表明:膜下滴灌过程中剖面土壤盐分发生再分布,滴头下方30cm附近形成主要脱盐区,盐分逐渐向湿润区外缘积聚。半膜覆盖处理土壤盐分在膜间表层聚集,全膜覆盖处理保水抑蒸效果明显,起到了较好的压盐效果。表层土壤电导率值具有距滴头水平位移50cm>20cm>0cm的特点,膜间电导率值波动较大。不同水平位置处土壤电导率曲线变化规律相同,随土层深度增加振幅变小。全生育期内0—70cm深度土层不同覆盖方式均起到了一定的脱盐效果,半膜覆盖2个生长季内盐分变化(SA)分别为4.71mg/hm^2和9.24mg/hm^2,全膜覆盖处理SA分别为12.22mg/hm^2和21.55mg/hm^2。全膜覆盖处理可以有效抑制土壤水分蒸发,减弱盐分随水向上运动趋势,创造适宜作物生长的淡盐环境。可为河套灌区膜下滴灌种植模式下田间水盐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齐智娟冯浩张体彬杨爱峥周立峰
关键词:膜下滴灌土壤盐分盐碱地河套灌区
节水灌溉下秸秆还田形式对黑土区稻田N_(2)O排放与产量的影响
2024年
为探寻不同灌溉模式下秸秆还田形式对黑土区稻田N_(2)O排放与产量的影响,于2023年进行大田试验,设置常规灌溉(F)与控制灌溉(C)两种灌溉模式,同时设置秸秆还田(S)、秸秆炭化为生物炭还田(B)、秸秆过牛腹为有机肥还田(O)3种还田形式,以及秸秆不还田(N)作为对照组,共计8个处理。分析不同灌溉模式下秸秆还田形式对稻田N_(2)O排放通量与水稻产量的影响,测定了水稻各生育期稻田土壤铵态氮含量、硝态氮含量、微生物氮含量、pH值,并分析了N_(2)O排放总量和水稻产量与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除返青期外,与秸秆不还田处理相比,秸秆还田与有机肥还田处理土壤铵态氮含量、硝态氮含量、微生物氮含量均表现为增加。相同秸秆还田形式下,控制灌溉模式下各处理生育期内土壤平均铵态氮含量、硝态氮含量较常规灌溉模式高36.23%~60.82%、14.16%~19.61%。同时,秸秆还田与生物炭还田能提高稻田土壤pH值。相同灌溉模式下,与秸秆不还田处理相比较,秸秆还田与有机肥还田处理N_(2)O排放总量分别增加14.44%~24.09%、8.22%~14.44%,生物炭还田处理N_(2)O排放总量降低14.31%~23.90%。生物炭还田与有机肥还田各处理水稻产量提高3.28%~13.07%,其中控制灌溉模式下生物炭还田处理产量最高。综上所述,控制灌溉下生物炭还田可以实现节水、增产、减排的目的。
薛里张忠学张忠学韩羽齐智娟张作合徐丹
关键词:灌溉模式
一种便携式土壤入渗系数快速检测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便携式土壤入渗系数快速检测装置,涉及土壤保持设备技术领域。一种便携式土壤入渗系数快速检测装置,包括检测瓶、环刀、矿泉水瓶和兜底罩,检测瓶底部呈开口状,环刀和兜底罩分别螺接安装在检测瓶的底部,所述检测瓶...
齐智娟张忠学余佩哲尹致皓李骜张作合
坡耕地综合治理技术模式的蓄水保土及增产效应被引量:12
2011年
针对松嫩平原北部丘陵漫岗黑土区严重的水土流失、春旱和耕层渍涝并存的问题,采取了垄向区田与鼠道、暗管和明沟4种措施并将其有机集成形成了4个坡耕地综合治理技术模式。于2009和2010年,以黑龙江农垦北安分局红星农场3°坡耕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技术模式对大豆生育期土壤水分动态、产量、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技术模式均有不同程度的蓄水保土增产和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作用,其中鼠洞+暗管+明沟+垄向区田措施效果最为明显,与常规耕作相比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27.3%和23.9%,地表径流量和土壤流失量分别减少了31.3mm和456t/(km2.a)。
杨爱峥魏永霞张忠学张宝丽齐智娟
关键词:土壤鼠道暗管垄向区田土壤侵蚀
一种减氮增效的寒地黑土玉米种植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减氮增效的寒地黑土玉米种植方法。S1:对上一茬玉米果穗收获后,将秸秆粉碎以自然状态均匀铺于地表;S2:翌年春天播种前,对播种带的玉米秸秆进行整理归行;S3:使用免耕播种机在适宜播期采取宽行、窄行隔年交替种...
齐智娟张忠学宋芳刘明李骜
一种地表径流量监测装置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土保持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地表径流量监测装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地表径流量监测装置,包括外壳、径流收集机构、集水桶、U型管、收水桶、排水机构和采集桶;所述径流收集机构安装在所述外壳的顶部,所述集水...
齐智娟张忠学李骜余佩哲尹致皓
黑土区坡耕地水土保持耕作措施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2024年
为探寻黑土区坡耕地不同水土保持耕作措施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机理,开展了田间小区试验。设置横坡耕作(TP)、垄向区田(RF)、深松(SF)、横坡耕作+垄向区田(TP-R)、横坡耕作+深松(TP-S)、垄向区田+深松(RF-S)3种水土保持耕作措施及3种组合耕作措施,并以常规顺坡耕作(CK)为对照,分析了土壤孔隙度、土壤机械组成、水稳性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土壤养分含量等指标,并采用TOPSIS模型对不同水土保持耕作措施进行了综合评价,筛选了土壤稳定性强且蓄水保肥效果良好的水土保持耕作措施。结果表明:在玉米的全生育期内,深松、垄向区田、横坡耕作均能提高土壤体积含水率。TP-S处理体积含水率最大,0~40 cm土层平均体积含水率较CK处理增加29.47%;RF-S处理平均孔隙度最大,TP-S处理次之,平均孔隙度较CK处理分别增大10.68%、9.25%;TP-S处理能够显著提高土壤稳定性,其中平均质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和大团聚体含量(R0.25)较CK处理分别增加12.30%、19.57%、13.97%;TP-S处理能够改善土壤机械组成,TP-S处理粗砂粒、粉粒、黏粒含量较CK处理增加15.40%、26.89%、1.90%,细砂粒含量较CK处理降低31.56%;TP-S处理IN(无机态氮)、AP(有效磷)、AK(速效钾)含量最高,较CK处理IN、AP、AK含量分别增加42.81%~55.32%、39.69%~40.68%、20.41%~25.45%。由TOPSIS模型综合评价结果可知,TP-S处理贴合度最高,土壤结构更稳定,且蓄水保肥效果更好,为适宜该地区的水土保持耕作措施。
张忠学张忠学余佩哲齐智娟魏永霞齐智娟
关键词:黑土区坡耕地耕作措施蓄水保肥TOPSIS模型
水氮耦合下黑土区稻田生态系统碳源汇效应分析
2023年
为探寻不同水氮耦合方式对黑土区稻田生态系统碳平衡的影响,于2022年开展田间试验,试验设置常规淹灌(F)和稻作控制灌溉(C)两种灌溉模式,同时设置常规施氮水平(N,110 kg/hm~2)、减氮10%水平(N1,99 kg/hm~2)、减氮20%水平(N2,88 kg/hm~2)3种施氮水平,分析不同水氮耦合方式对水稻各器官干物质量、碳含量、稻田土壤呼吸CO_(2)排放通量和CH_(4)排放通量及两者排放总量的影响,并采用净生态系统碳收支(NECB)评价体系对黑土区稻田生态系统碳源汇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水氮耦合方式下,各处理水稻穗固碳量与根固碳量分别占其总固碳量的26.61%~40.92%、24.63%~31.95%。相同施氮量下,稻作控制灌溉相较于常规灌溉能提高水稻各器官碳含量、干物质量。在水稻全生育期内,各处理CH_(4)排放通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小再增加的变化趋势,均在分蘖期与拔节孕穗期出现峰值;各处理土壤呼吸CO_(2)排放通量呈现单峰变化,在分蘖期出现峰值。相同灌溉模式下,除返青期外,各处理CH_(4)排放通量与土壤呼吸CO_(2)排放通量均随施氮量的减少而降低。相同施氮量下,稻作控制灌溉与常规灌溉相比降低了土壤呼吸CO_(2)排放通量及排放总量,但提高了CH_(4)排放通量及排放总量。不同水氮耦合方式下,水稻净初级生产力为4245.82~6958.19 kg/hm~2,穗净初级生产力最高、凋落物净初级生产力最低,分别占其水稻净初级生产力的42.88%~51.82%、3.19%~3.90%。相同施氮量下,稻作控制灌溉模式各处理水稻净初级生产力均大于常规灌溉模式,其中CN、CN1、CN2各处理净初级生产力较FN、FN1、FN2各处理分别增加11.17%、31.92%、2.98%。此外,不同水氮耦合方式下NECB均为正值,表示该黑土区稻田生态系统为净碳“汇”,其中CN1处理净碳收支(1082.87 kg/hm~2)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P<0.05),这说明稻作控制灌溉模式下减氮10%处理的稻田生态系统�
张忠学张忠学李铁成齐智娟李铁成周欣
关键词:水氮耦合净初级生产力
河套灌区玉米光合特征及产量对全膜覆盖下不同滴灌量的响应被引量:7
2017年
通过大田试验,探讨了全膜覆盖下不同滴灌量对河套灌区玉米关键生育期光合特征、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除拔节期外,高、中滴灌量处理下玉米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均显著高于低滴灌量处理(P<0.05),而高滴灌量与中滴灌量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2)低滴灌量处理下的玉米叶片光合水分利用效率WUE在其他生育时期均显著高于高滴灌量处理(P<0.05),并且高滴灌量处理下玉米光合水分利用效率在拔节期显著高于其他生育时期;(3)不同滴灌量下,玉米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及胞间CO2浓度Ci在不同生育时期均具有明显的光合日变化特征。高、中滴灌量处理下各光合参数的日变化幅度、峰高、峰值出现时间与低滴灌量相比均存在显著差异;(4)高、中滴灌量处理下玉米存果率、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均显著高于低滴灌量处理(P<0.05),但相对中滴灌量而言,高滴灌量处理对玉米果穗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不显著。因此,合理的膜下滴灌量可以有效提高作物光合能力,有利于干物质的积累,改善作物果穗性状和产量,同时提高光合水分利用效率,对河套灌区节水灌溉、控盐和增产目标具有指导意义。
姜良超仝川胡敏杰李守中周立峰宁秋蕊杨贤宇齐智娟
关键词:全膜覆盖光合特征玉米河套灌区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