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伯华
- 作品数:33 被引量:842H指数:14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 土地利用冲突分析:概念与方法被引量:118
- 2006年
- 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的发展,土地利用冲突的形势会变得越来越严峻,并成为可持续土地利用的主要障碍。有限的土地资源与不断增长的多样化需求是冲突的自然和社会根源,并表现为土地利用在经济利益、生态与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之间的矛盾;农牧交错带、水陆过渡带和城乡过渡带则是土地利用冲突发生的热点区域。文章还介绍了参与式调查、多目标规划等方法及其在土地利用冲突中的可能应用。未来土地利用冲突研究的重点应该放在追踪土地利用冲突的动态变化上面,并利用科学的方法来缓解冲突的发生,实现土地利用的综合协调管理。
- 于伯华吕昌河
-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
- 济南市城市空间扩展分析与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 济南市的基本地形是南山北河中平原,城市的发展条件复杂.该文在全面分析济南市自然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扩展向量、扩展速率和不对称系数三个变量,分析济南市城市扩展的演变过程.把不同时段城市扩展的特征从杂乱的、大小不一、形状不同、...
- 于伯华
-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
- 文献传递
- 设施农用地扩张的环境效应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13年
- 设施农用地是高强度土地利用模式的典型代表,持续、单一、集约的土地利用方式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对周围环境产生了明显影响。该研究从水环境、土壤环境、区域气候等3个方面对设施农用地扩张带来的环境效应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指出了目前该领域研究的不足:对设施农用地扩张的环境效应研究重视不够,研究成果分散、研究视角单一,缺少综合性研究。今后应加强研究设施农用地扩张的水文水环境效应研究;在土壤环境效应研究方面,应提高采样的深度,分析设施农用地长期使用所引发的土壤环境风险,分析设施农用地内部不同用地方式和类型所引起的土壤养分和金属离子的时空分布特征;加强设施农用地扩张对区域气候的影响研究,重点加强设施农用地的增温效应研究。
- 杨红超王筱明于伯华
- 关键词:设施农用地环境效应
- 城市边缘区耕地面积变化时空特征及其驱动机制--以北京市顺义区为例被引量:42
- 2008年
- 城市边缘区的土地资源紧缺而利用方式多样,土地利用变化既与城市发展有关又和粮食安全密切联系,因此加强城市边缘区的土地利用研究既必要又迫切。利用1990年和2000年TM影像获取的土地利用数据、1991-2002年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借助GIS空间分析方法以及数理统计方法,系统探讨了北京市顺义区耕地流失的时空格局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结果显示,1990-2000年顺义区流失耕地的57%转为建设用地,43%转为生态用地。农用地中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幅减少,菜地和果园面积快速增加。工业发展是耕地流失的第一驱动力;人口城市化、房地产发展等加速耕地流失。
- 于伯华吕昌河
- 关键词:耕地流失城市化工业化城市边缘区
- 基于DPSIR概念模型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宏观分析被引量:99
- 2004年
- DPSIR概念模型继承了PSR模型的优点 ,是分析评估环境系统的有效工具。本文以DPSIR概念模型为指导 ,系统分析了农业系统的现状、塑造这一现状的驱动力和压力 ,探讨了农业对于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以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响应 ,目的是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和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本文认为DPSIR概念模型有利于分析复杂系统的因果关系 ,能有效整合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
- 于伯华吕昌河
-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农业系统
- 陕西省安塞县梯田建设及其对环境和农业发展的影响被引量:4
- 2011年
- 利用统计和检测数据分析了影响安塞县梯田建设的因素以及梯田建设对环境和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建国后安塞县梯田建设分为起步期、缓慢增长期、快速增长期和基本稳定期四个阶段。坡耕地转换为梯田后,土壤水肥条件得到改善,土地利用集约度和粮食单产明显提高。梯田建设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具有阶段性,1996年前,农户生计方式主要是以粮食种植业为主,梯田建设对农业总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较大,1996年后,随着农户生计方式的变化,梯田建设对农业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减弱。
- 王茜吕昌河于伯华
- 关键词:梯田建设农业总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
- 日本城市化过程中耕地保护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 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耕地的大量流失是城市化过程中必经的阶段还是我国特有的现象?我国应对城市发展对耕地的压力的措施是否得当?这些都是当前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通过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过程对比,获得他们在城市化过程引导城市发展、...
- 于伯华吕昌河
- 关键词:耕地保护
- 文献传递
- 青藏高原植被变化区域分异数据被引量:1
- 2014年
- 青藏高原植被变化区域分异数据是在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的支持下完成的,它反映了1981-2006年青藏高原植被变化的区域分异特征——植被指数上升区、植被指数稳定区和植被指数减少区,可以作为青藏高原植被变化、生态脆弱性等研究的参考数据。本数据集包含栅格和矢量两种格式,总数据量约161 KB。
- 于伯华吕昌河吕婷婷杨阿强刘闯
- 关键词:植被变化区域分异青藏高原
- 青藏高原植被覆盖变化的地域分异特征被引量:45
- 2009年
- 植被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都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特征。本研究以1981-2006年间的GIMMS/NDVI产品为主要数据源,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分别从植被空间分布、植被波动和植被变化等方面,探讨了青藏高原植被覆盖变化的水平地域分异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981-2006年间,雅鲁藏布江河谷区、错那县和墨脱县的西北部、柴达木盆地南缘、三江源地区的顶端和青海南山北麓等区域地表植被年际波动较大。反映区域植被盖度时间变化趋势的SLOPE值以及植被盖度,具有从南部、东南部向北、西北部"下降—上升—不变"的规律。植被盖度下降显著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南麓和青海湖南部,其次是三江源中南部地区;植被没有明显变化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藏北高原和柴达木盆地。植被指数显著上升的区域集中在雅鲁藏布江河谷区,植被指数明显上升区域主要分布在人迹罕至的唐古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等山间盆地区,轻微上升的区域分散在明显改善区的周围。依据SLOPE值的空间分异特征将整个高原划分为4个一级区:帕米尔高原植被指数上升区、藏北高原—阿里高原—柴达木盆地植被指数稳定区、高原中部—雅鲁藏布江中上游河谷植被指数上升区和三江源—横断山区植被指数下降区。
- 于伯华吕昌河吕婷婷杨阿强刘闯
- 关键词:NDVI植被变化区域分异青藏高原
- 基于WOFOST模型的京津冀地区冬小麦生产潜力评价被引量:53
- 2010年
- 研究利用近40年的逐日气候数据,借助WOFOST作物模型模拟分析了京津冀地区冬小麦的生产潜力,通过与实际产量的比较,探讨了提高冬小麦产量的潜力与措施。研究表明:①京津冀地区(除张家口和承德地区)冬小麦光温潜力介于6 934~9 143 kg/hm2之间,从冀中南部向京津地区和冀东北地区逐渐增大,区域平均生产潜力为8 037 kg/hm2;②冬小麦雨养潜力介于4 515~6 639 kg/hm2之间,由东部和南部随降水量降低依次向西北递减,到冀西北区降至最低,区域平均产量为5 771 kg/hm2;③影响冬小麦产量的自然因子中,水分是关键限制要素,北部地区也受低温霜冻的影响;④京津冀中部和南部地区的冬小麦生产潜力年际变化波动相对较小,东北部变化波动相对较大;⑤2005—2007年研究区冬小麦的实际单产在2 721~7 300 kg/hm2之间,区域平均5 247 kg/hm2,相当于潜在产量的50%~80%,其中石家庄地区附近实际产量达到潜在产量的80%以上,天津和沧州地区以及邯郸地区,实际产量与潜在产量的差距较大。
- 王涛吕昌河于伯华
- 关键词:WOFOST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