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任平

作品数:207 被引量:1,534H指数:19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96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2篇哲学宗教
  • 47篇政治法律
  • 30篇文化科学
  • 20篇经济管理
  • 14篇社会学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建筑科学
  • 1篇医药卫生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 1篇理学

主题

  • 76篇哲学
  • 58篇主义
  • 47篇马克思主义
  • 32篇出场
  • 30篇马克思主义哲...
  • 22篇交往
  • 20篇交往实践
  • 19篇逻辑
  • 17篇文化
  • 16篇实践观
  • 15篇中国式现代化
  • 15篇唯物
  • 15篇交往实践观
  • 13篇范式
  • 12篇社会
  • 12篇唯物史观
  • 11篇方法论自觉
  • 10篇马克思主义中...
  • 9篇学术
  • 9篇社会主义

机构

  • 176篇苏州大学
  • 33篇江苏师范大学
  • 6篇苏州科技大学
  • 5篇苏州科技学院
  • 3篇北京大学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南京农业大学
  • 2篇中国人民大学
  • 2篇南京市社会科...
  • 1篇安徽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江苏省社会科...
  • 1篇深圳大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黑龙江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同济大学

作者

  • 202篇任平
  • 4篇张丽霞
  • 3篇吴建厂
  • 2篇王家宏
  • 2篇高峰
  • 2篇陶玉流
  • 2篇宋言奇
  • 2篇王俊华
  • 2篇王建明
  • 2篇张丽霞
  • 2篇董新光
  • 2篇陈忠
  • 1篇郭贵春
  • 1篇张曙光
  • 1篇陈廷柱
  • 1篇鞠实儿
  • 1篇马中英
  • 1篇聂继永
  • 1篇谢地坤
  • 1篇俞吾金

传媒

  • 18篇江海学刊
  • 12篇苏州大学学报...
  • 11篇江苏社会科学
  • 8篇江苏行政学院...
  • 7篇哲学研究
  • 7篇当代中国马克...
  • 6篇社会科学文摘
  • 5篇哲学动态
  • 5篇马克思主义与...
  • 5篇新华文摘
  • 5篇南京社会科学
  • 5篇群众
  • 5篇天津社会科学
  • 4篇武汉大学学报...
  • 4篇学术月刊
  • 4篇中国社会科学...
  • 3篇社会科学战线
  • 3篇学习与探索
  • 3篇河北学刊
  • 3篇教学与研究

年份

  • 12篇2024
  • 13篇2023
  • 13篇2022
  • 11篇2021
  • 9篇2020
  • 8篇2019
  • 8篇2018
  • 16篇2017
  • 5篇2016
  • 5篇2015
  • 7篇2014
  • 5篇2013
  • 6篇2012
  • 2篇2011
  • 8篇2009
  • 5篇2008
  • 6篇2007
  • 11篇2006
  • 6篇2005
  • 4篇2004
20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发展哲学40年:问题、理论与前景
2019年
一、中国发展哲学40年:问题谱系。其一,关于中国发展哲学的研究对象和主题。研究对象和主题的明确是一门学科建立的基本前提和主要标志。40年来,中国发展哲学由初创走向逐步成熟,其中最基本问题之一就是萦绕着关于研究对象和主题的争论。
任平吴建厂
关键词:发展哲学学科建立
出场学叙事被引量:8
2018年
世纪之初,在追问马克思主义在场性和时代性的特殊语境中马克思主义出场学终于出场。出场学的当代使命是既要深度揭示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出场原因和根据,更要在全球差异空间语境中阐释中国道路的在场逻辑。出场学因而具有历时态和共时态一体化视域。马克思主义只有不断出场才能秉持持续在场。任何创新都意指差异。马克思主义绝不是一经在场就永恒在场的形而上学,也不是没有出场空间条件限定而可以任意跨界的教条。民族和世界的交往活动构成复杂的世界历史,也因此成为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出场语境。
任平
关键词:叙事
论理解和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构的方法论自觉
2024年
深化理解和全面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构,需要有全方位的方法论自觉。第一,以历史性梳理原则考察中华文明如何在“自己运动”中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走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构,这是聚焦“根脉出场史”维度作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考察。第二,以世界历史性文明超越原则考察何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世界现代文明问题解答和历史超越形态出场,这是聚焦“世界现代文明出场史”谱系的追思。第三,以思想性引领原则考察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对理解和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构具有思想性引领的重大意义,这是聚焦“魂脉出场史”的逻辑分析。第四,以出场学原则考察中国式现代化这一现实根基如何强力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构,这是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出场逻辑的反思。第五,以新旧全球化文明替代原则展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构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任平
关键词:中华文明方法论自觉中国式现代化
论唯物史观东方逻辑出场的思维方法
2020年
唯物史观东方逻辑的出场,是因为马克思晚年意识到对"唯物史观整体"的把握离不开唯物史观东方逻辑的研究,即唯物史观东方逻辑与唯物史观西欧逻辑的研究,都是试图将一般规律唯物史观这个理性抽象上升到理性具体的研究。该研究不仅根源于人类学的思维方法,而且还根源于人类文明传承的思维方法和社会发展水平差异理解的思维方法。
张丽霞任平
关键词:唯物史观思维方法逻辑出场人类学
发展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 建设世界一流智库强国被引量:10
2015年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必须瞄准世界一流智库强国目标,突出为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服务的中心要旨。要高度重视体系构建,建立分布分类分型结构合理、协同有序、入出全程管理的体系。必须要以立法方式明确和规范智库准入门槛、咨询行为、政府采纳咨询意见程序,建立第三方科学评价制度、终身追责制度、奖惩制度,建立公平竞争制度和退市制度。党和政府及全社会都要营造良好环境,促进智库多样、多元功能的有效发挥,促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向世界一流目标迈进。
任平
文化的资本逻辑与资本的文化逻辑:资本创新场景的辩证批判被引量:17
2013年
在新全球化时代,西方文化资本与文化产业的当代出场,是资本创新逻辑的必然结果。在周期性危机中探索创新之路的资本不断变换自己的主导形态,从工业资本到金融资本,再到知识资本和文化资本,不断重塑历史场景,不断造就新的资本拜物教,同时也不断创造新的生产繁荣,实现推动历史的新的"伟大文明作用"。文化资本和文化产业,就是资本创新的当代出场形态。文化产业是文化的资本化、创利化的结果。文化资本与文化产业和以往一切资本功能一样,既有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一面,同时也有"另类牵引"的消极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充分利用文化资本、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进程中,应当谨记马克思关于资本的辩证批判的深刻见解。
任平
关键词:文化资本文化产业
论孙正聿先生学术研究的出场范式
2015年
孙正聿先生耕治哲学近40年,思维出场的空间徜徉于教科书改革与后教科书的'原理研究和体系创新'范式之中,将讲坛哲学与论坛哲学融于一炉,突破了前苏联哲学教科书的僵化教条话语模式,某些触角伸向历史、现实和对话领域,力图一体多维地阐释哲学之思,其许多思想在30余年当代中国改革开放、解放思想的大潮中居于创新的领先地位。由于学术的突出成就,孙先生成为当代中国秉持原理研究与体系创新范式的主要代表。然而,拘泥于单一范式,不可避免也受到范式本身的局限。
任平
关键词:学术研究
论马克思主义出场学的辩证视阈
2012年
马克思主义不是永恒在场、一成不变的形而上学,而是在时空差异的语境中不断出场的创新体系。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出场的辩证法需要深度分析思想赖以出场的历史“场域”的辩证建构;理解“出场”与“在场”、“同一”与“差异”等多重辩证循环;理解出场语境、出场路径与出场形态三重结构的辩证作用。历史场域、多重循环和三重结构深刻表征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辩证视闽。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不仅需要时代实践的驱动,也需要当代思想的滋养,在思想撞击和学术对话中磨砺思想之锋,在不断批判地汲取对话者的优秀思想资源中成为当代话语。
任平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走向世界的中国学术:解答新全球化时代问题的中国方案被引量:4
2017年
"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新旧全球化时代大转换成为中国方案出场的历史场域。超越西方现代性线性逻辑的中国新现代性,成为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的中国方案的实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逻辑需要深刻聚焦中国问题、坚守中国立场、凝聚中国视域、创制中国理论和中国话语,成为构成中国方案的主体条件。书写更好社会制度的中国方案,需要当代中国学术、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持续全面深入总结中国道路探索经验的基础上,坚持"四个自信"的创新以走向世界。中国方案的提出,标志着新全球化从"世界走向中国"到"中国走向世界"时代的大转折,标志着在新全球化时代语境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烈崛起,标志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于走向世界、引领人类发展重大使命的历史担当。
任平
关键词:中国学术
资本创新逻辑的当代阐释被引量:17
2013年
当年马克思所宣告的"被剥夺"、"被炸毁"、"被敲响丧钟"的资本依然"持续在场",其根本原因在于"资本创新"。逐利本性推动着资本可以将一切能够赢利的要素和形式都资本化,因而具有不断创新、转换资本形态的变革功能。资本创新具有产业内部创新、创新产业、拓展区域等形式。资本的主导形态从当年马克思面对的占主导地位的工业资本到金融资本,再到知识资本和文化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以及消费品资本等等,不断变革。资本创新造就了新的历史场景,这种新的历史场景是历史场域的表象化结构,也是资本拜物教的景观社会。虽然资本的一般本性和历史二重性作用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但资本创新和历史场景转换毕竟造就了资本时代的形态和特征,有着种种不同于工业资本主导时代的特质和功能。我们既不能用低于历史水平的教条主义对待当代,否认资本创新所造就的历史场景变化;更不能跟着后马克思主义抛弃马克思的历史观的精髓。问题的解答归结为一点,就是需要有当代的资本批判理论,从而呼唤新时代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出场。
任平
关键词:资本创新历史场景
共2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