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爱琳
- 作品数:19 被引量:28H指数:3
- 供职机构: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从“游”至“闲”:休闲的历史境遇与当代命运被引量:2
- 2013年
- 作为中国古代一个独特而重要的审美范畴,“游”在儒道二家中有充分的表述,蕴含丰富内涵。“游”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人生姿态,一种处世之道。由此衍生出了一系列和“游”相关的词汇比如“游学”、“游侠”、“游戏”、“游说”、“游历”、“游憩”、“神游”、“遨游”、“畅游”等等。
- 冯爱琳
- 关键词:历史境遇休闲审美范畴处世之道
- 张爱玲和新感觉派抗拒死亡焦虑的途径被引量:2
- 2009年
- 张爱玲和新感觉派在体验死亡恐惧、生命悲怆的同时,试图以创作来否定死亡、抗拒死亡,甚至超越死亡。他们的作品出现大量的对性爱与死亡间关系的描写,把"性"作为对死亡恐惧的一种移情。与此同时,他们发现战争文化语境下个体存在遭遇的深重的精神危机。其创作从五四时代的宏大叙事中解放出来,重新发掘日常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以对日常生活的沉湎来消解死亡焦虑,将死亡意识隐匿于琐屑的日常生活中。
- 冯爱琳
- 关键词:死亡焦虑新感觉派
- 论张爱玲小说的戏剧化追求
- 2005年
- 张爱玲有意将其小说创作置于戏剧形式中,无论是在编织故事、塑造人物还是设置场景方面都体现出自觉的戏剧化追求,挖掘生活本质,获得表现力度,形成了“苍凉”的美学风格。张爱玲小说的戏剧化追求给当代文学的启示是:作家应重视传承俗文化,保持精神的高度,张扬审美理想。
- 冯爱琳
- 关键词:《传奇》戏剧化
- 张爱玲的儿童想象
- 2011年
- 张爱玲小说引人瞩目的一个现象是:其小说世界多有攻于心计的成年人,少有象征纯真的儿童。张爱玲认为儿童并不意味着明天的希望,她对儿童怀有恐惧的心理,对生命的繁衍的意义持悲观态度。影响张爱玲儿童想象的主要原因是:(1)张爱玲早年创伤性的生存体验;(2)童年身体生活的匮乏促成的以书本为本源的间接体验生活的方式;(3)对线性时间观的质疑和否定。它深刻地影响了张爱玲小说的叙事策略:成人视角的运用使张爱玲的小说呈现出鲜明的女性性别立场,促成了苍凉的美学风格的确立。其对儿童文学的贡献在于:塑造了富有人性内涵的儿童形象,扩大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表现范围,丰富了儿童文学形象的表现内涵,深化了现代文学的表达深度。
- 冯爱琳
- 关键词:成人视角
- 新感觉派和张爱玲死亡意象分析被引量:1
- 2009年
- 新感觉派和张爱玲在死亡意象的择取和表现上呈现出不同的创作景观。不同的性别气质导引他们择取不同的空间意象:公共区域和私人空间。相异的文学理念产生对都市的不同的观察视角:前者致力于传达都市感觉,后者致力于人性摹刻。从意象与主题结合的表达效果来看,新感觉派作品中的意象与主题呈"粘合"之态,而张爱玲作品中的意象设置与主题表现出一种融合之状。新感觉派和张爱玲的创作都使都市生存抹上死亡的阴影。相比较而言,新感觉派作家对死亡的认识流于肤浅和感性,而张爱玲则进入了更为理性、自觉的层面。
- 冯爱琳
- 关键词:新感觉派死亡意象
- 重返精神家园:从阅读和写作开始被引量:3
- 2011年
- 当前,整个社会人文精神的滑坡导致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匮乏。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应发挥其自身优势,担当起拯救精神危机、重建人文精神价值取向的重任。阅读经典和写作训练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必经之路。
- 冯爱琳
- 关键词:精神家园人文素质中国现当代文学写作
- 从文艺美学的视阈看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 2012年
- 在中国百年文学进程中,文学与政治纠缠共生的复杂态势一直是个备受关注的事实。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不是也不应该是美学的必然命题。将文学与政治置于具体的历史/文化语境是讨论得以展开的逻辑前提。文学作品"按照美的规律"建造社会生活,其间的审美性与意识形态性是共生的,无需渲染甚至夸大其蕴含的意识形态性。若将意识形态狭隘地等同于政治,并将文学作品中的政治指向作为文学的固有属性,这必然会带来对文学内在属性的曲解,实际上也就取消了文学的独立品格。
- 陈伟冯爱琳
- 关键词:文艺美学文学政治意识形态性
- 论岭南小说的地方性审美价值与发展困境被引量:1
- 2017年
- 作为"南方"版图上不可或缺的一隅,"岭南"是中国文化版图上极具意味的场域。岭南小说的审美价值表现在对现实人生的审美关注和对岭南地域风情的呈现。然而,对于现实的过度依赖限制了岭南小说的创造与提升,岭南小说的发展一直困扰于普通话所代表的国家意识形态和方言所代表的地方生活形态的纠缠。如何构建自己的方言小说路径,如何让岭南发出自己的声音,是岭南小说亟待解决的问题。岭南小说需要建立一种对于自身文化的自信,充分认识自身在中国文化版图中的位置与价值,保持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生态的平衡。
- 冯爱琳
- 关键词:审美价值方言写作
- 论《倾城之恋》的时间观
- 2008年
- 时间是一种特殊的生命形式。中国古代以"个体生命体验"为基础的循环时间观,是张爱玲感知世界、阐释人生的基本方式,张爱玲以此对抗为近代知识分子普遍认同的线性时间观,有意模糊时间的目的性、方向性和时代性。以《倾城之恋》为个案,探讨循环时间观对小说叙事的影响,进而分析这种时间观的成因及其意义。
- 冯爱琳
- 关键词:《倾城之恋》循环时间观
- 性、焦虑、死亡及其表达的形式——张爱玲小说中“鞋”意象的内涵阐释被引量:3
- 2010年
- 作为一个世界性的文学原型,"鞋"在中西方文学中都是"性"的象征。张爱玲小说中的"鞋"意象承载着"性"与"焦虑"、"死亡"的多重意涵,既是对传统文学中"鞋"意象内涵的继承,更是对其意旨的拓展,成为解读女性人物丰富复杂内心世界的密码,是女性荒凉一生的见证。她借助对"鞋"意象内涵的拓展,从女性潜意识层面表达女性的身体、情欲和性别诉求,道出父权文化钳制下被淹没的女性之声,填补了五四女作家在书写女性深层自我上的空缺。"鞋"这一能指的广泛应用丰富了作品的心理内涵,营造了一个意义丰富的女性世界,进一步阐释匮乏和内囿情境中的女性的文化意义。
- 冯爱琳
- 关键词: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