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凤
- 作品数:10 被引量:93H指数:6
- 供职机构:北京地坛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政治法律更多>>
- 行政诉讼调解的理论探索与制度建构
- 刘凤
- 关键词:行政诉讼调解
- 银合欢种子贮藏蛋白的发育阶段性积累及其基因文库的构建与种子贮藏蛋白基因的分离
- 刘凤
- 银合欢种子贮藏蛋白的发育阶段性,累积及其基因文库的构建与种子贮藏蛋白基因的分离
- 刘凤
- 关键词:基因文库
- 慢性乙型肝炎HBsAg,HBeAg和DNA变化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6
- 2011年
- 目的探讨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IFN-a治疗中HBsAg、HBeAg和HBV—DNA含量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对HBeAg阳性慢性乙型患者,在人组后进行IFN-a3MU-5MU隔日皮下注射一次的抗病毒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中的每间隔3个月收集血清,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进行HBV-DNA含量检测,血清HBsAg、HBeAg含量采用美国Abbott微粒化学发光法检测试剂,ARCHITECHi2000检测。HBV-DNA含量的检测下线为5×10^2拷贝/ml。分析IFN治疗过程中血清HBV—DNA、HBeAg和HBsAg含量变化的相关性。结果人组患者228例,男性162例,女性66例,年龄14~60岁,平均30.94岁;治疗过程中HBV—DNA、HBeAg和HBsAg的含量均逐渐下降干扰素治疗前以及治疗期间HBsAg与HBeAg、HBsAg与HBV—DNA含量变化间无相关性(P〉0.05);而血清HBeAg与HBV—DNA含量变化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干扰素治疗时间的延长,HBeAg与HBV—DNA含量逐渐下降,二者变化趋势一致。结论干扰素治疗前及治疗期间,HBeAg与HBV—DNA含量变化密切相关,而HBsAg含量变化与HBeAg和HBV—DNA含量变化无相关性,干扰素治疗期间需对三指标同时检测。
- 李明慧谢尧邱国华路遥赵辉杨民宋淑静刘凤张书凤陈利军成军徐道振
- 关键词:干扰素-A乙型DNA
- 不同亚群CD8+T细胞细胞毒作用对慢性乙型肝炎的影响被引量:8
- 2011年
-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不同分期及干扰素-a(interferon-a,IFN-a)治疗前后外周血不同亚群CD8+T细胞细胞毒作用的变化,探讨其在慢性乙型肝炎发病机理及抗病毒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采集20例慢乙肝免疫耐受期患者和20例免疫清除期患者IFN—a治疗前后的外周全血,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8^high和CD8^lowT细胞的颗粒酶B(Granzyme B,GrB)和溶酶体相关膜蛋白-1(Lysosome—associated membrane protein.1,LAMP-1,CD107a)表达变化,并进行分析。结果(1)慢乙肝患者免疫清除期不同亚群CD8+T细胞GrB和CD107a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免疫耐受期;(2)不同分期慢乙肝患者CD8^lowT细胞GrB和CD107a的表达水平均高于CD8^highT细胞;(3)IFN—a治疗后CD8^highT细胞的GrB和CD107a表达水平和治疗前相比具有升高趋势,而CD8^lowT细胞反而具有下降趋势;(4)不同亚群CD8+T细胞的GrB和CD107a表达水平与HBV—DNA载量在免疫耐受期呈正相关,而在免疫清除期呈负相关。结论(1)不同亚群CD8+T细胞的GrB和CD107a分子在慢乙肝疾病进程及抗病毒治疗中均起重要作用,CD8^lowT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强于CD8^highT细胞,而CD8^highT细胞的细胞毒效应在IFN—a治疗过程中逐渐增强。(2)不同亚群CD8+T细胞的GrB和CD107a分子水平与HBV病毒载量的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示机体免疫应答与病毒之间的关系。
- 刘凤李明慧路遥邓敏张艳丽成军刘顺爱谢尧
- 关键词:颗粒酶B
- 新生儿不同时期静脉血HBsAg含量对HBV母婴传播阻断失败的预测研究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探讨HBV慢性感染孕妇新生儿出生后不同时期静脉血HBsAg含量变化对ItBV母婴传播阻断失败的预测价值。方法以HBsAg、HBeAg双阳性、血清HBVDNA含量≥10^5拷贝/ml慢性HBV感染孕妇所娩新生儿150例为研究对象,出生后立即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Iu,并按0、1和6个月程序接种乙肝疫苗10~20μg。分别于新生儿出生时、生后1个月、生后7个月采取静脉血检测HBV血清学指标,分析新生儿不同时期静脉血HBsAg含量对HBV母婴传播阻断失败的预测。结果共有11例新生儿发生HBV母婴阻断失败。新生儿出生时、生后1个月、生后7个月HBsAg阳性率分别为41.26%、10.49%、7.69%,HBeAg阳性率分别为97.90%、65.75%、13.29%。以出生时I-IBsAg≥O.05和HBsAg≥1IU/ml预测HBV母婴传播阻断失败,阳性预测价值分别为18.64%和70%;生后1个月HBsAg〉~O.05和HBsAg≥1IU/ml的阳性预测价值分别为73.33%和100%。结论出生时静脉血HBsAg含量≥1IU/ml时应高度怀疑HBV母婴传播的失败。生后1个月HBsAg≥1IU/ml对母婴传播阻断失败有高度的预测价值,如何提高出生时和生后1个月静脉血HBsAg阳性新生儿的HBV感染阻断率是以后研究的重点。
- 易为李明慧胡玉红刘凤张艳丽刘雪净郝红晓宋淑静刘颖李杏红孙继云刘敏成军谢尧
- 关键词:乙型疾病传播肝炎病毒乙型
- 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血清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7
- 2010年
- 目的 观察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血清中自身抗体的检测结果,探讨自身免疫在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26例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和13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进行ANA、anti-AMA、anti-Ro-52等自身抗体的检测,并探讨HCV-RNA含量、生化指标、年龄及性别、干扰素治疗后应答等与自身抗体变化的关系.结果 丙型肝炎感染者226例中有78例出现自身抗体阳性,检出率为34.5%(78/226);明显高于慢性乙肝组的7.3%(10/137)(χ^2=34.396,P<0.05),其中ANA阳性69例,占30.5%.抗核抗体以低滴度为主.另外还检测到anti-AMA、anti-Ro-52等自身抗体;150例丙肝病毒复制指标HCV-RNA(+)的患者,自身抗体检出率为40.7%,76例丙肝病毒复制指标HCV-RNA(-)的患者,自身抗体检出率为22.4%,两者总检出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7.473,P<0.05);自身抗体阴性、阳性者之间ALT、AST、TBIL数值分别为(65.1±24.4)U/L、(47.4±22.7)U/L、(17.2±8.2)μmol/L和(132.2±49.3)U/L、(100.7±35.2)U/L、(35.5±14.7)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6.012,14.843,和9.000,均P<0.05);丙型肝炎自身抗体的检出率与年龄有关,而与性别无关;丙型肝炎患者经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后,虽然自身抗体阳性组干扰素应答率73.9%(17/23)高于自身抗体阴性组的54.2%(26/4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75,P>0.05).结论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诱发机体自身免疫反应,产生多种自身抗体,尤其HCV-RNA阳性患者更为突出,自身抗体检出率与年龄明显有关,检测自身抗体对丙型肝炎的诊断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 吴云忠路遥申戈李杏红邱国华桑燕张艳丽王琳张璐杨民刘凤李明慧谢尧成军徐道振
- 关键词:抗体生成自身免疫
- 慢性乙型肝炎干扰素治疗前后树突状细胞的变化及其与疗效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0
- 2012年
- 目的探讨慢乙肝干扰素α(IFNα)治疗前后髓样树突状细胞(mDC)和浆样树突状细胞(pDC)的变化及其与病毒学、生化学指标的关系。方法采集30例HBeAg阳性慢乙肝患者IFNα治疗前和治疗12周时的外周血,用流式细胞仪检测mDC和pDC的频数及CD86表达水平。根据IFNα治疗后生化学指标和病毒学指标变化,把患者分为ALT复常组、ALT未复常组及病毒学应答组、病毒学无应答组,分析IFNα治疗前后不同组DC变化。结果(1)IFNα治疗12周时ALT复常组pDC频率(0.25%±0.14%)较基线(0.18%±0.09%)升高(P=0.023),ALT未复常组mDC频率(0.58%±0.34%)及表面CD86阳性率(61.80%±22.52%)则较基线(分别为0.88%±0.51%,79.92%±25.94%)下降(P=0.025;P=0.036)。(2)IFNα治疗12周时病毒学应答组pDC表面CD86阳性率(46.86±12.22%)较基线(29.42±15.16%)升高(P=0.002),病毒学无应答组的mDC频率(0.51%±0.22%)及表面CD86阳性率(59.63%±22.94%)则较基线(分别为0.94%±0.58%,80.11%±29.34%)下降(P=0.006;P=0.049)。结论慢乙肝干扰素α治疗后,生化和病毒应答与pDC频率和功能增强相关,而mDC频率及功能的降低与IFN治疗后无生化和病毒应答相关。
- 张艳丽刘凤李明慧郝红晓邓敏成军刘顺爱谢尧
- 关键词:树突细胞干扰素Α
-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阻断长期效果的随访研究被引量:14
- 2012年
-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病毒母婴阻断长期效果,探讨HBsAg阳性孕妇生产儿童发生慢性HBV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随访和收集于2004--2006年在北京地坛医院出生的HBsAg阳性母亲所生,并在出生时进行200单位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注射和经过乙肝疫苗10μg,0、1和6个月的完整免疫接种程序的儿童静脉血,采用Abbott微粒子化学发光法检测其HBsAg、抗-HBs抗体、抗-HBc抗体,分析母婴阻断和乙肝疫苗接种的长期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收集和调查306名儿童年龄3—6(4.84)岁,其母亲生产时HBeAg阳性198人,HBeAg阴性92人。10(3.27%)名儿童发生慢性HBV感染。除慢性HBV感染者外,其余296名儿童,20.27%抗-HBs〈10mlU/ml;44.26%抗-HBs≥10—100mlU/ml;27.03%抗-HBs≥100~1000mlU/ml和8.45%抗-HBs≥1000mlU/m,抗-HBs保护率为79.73%(236/296)。抗-HBc阳性率为7.43%(22/296)。10例感染儿童的母亲生产时HBeAg均为阳性,HBVDNA均在10。拷贝/ml以上,其中8例超过10^8拷贝/ml。结论在进行乙肝疫苗加HBIG注射的HBV母婴传播阻断措施下,HBV母婴阻断失败和慢性H13V感染发生在HBeAg阳性和高病毒载量产妇所生婴儿,在有效阻断后仍需进行抗HBs监测并加强免疫接种。
- 张艳丽李明慧刘凤郝红晓张洁刘颖宋淑静华文浩刘敏谢尧梁晓峰
- 延长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疗程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消失/血清学转换的影响被引量:27
- 2011年
- 目的探讨延长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疗程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获得HBsAg消失/血清学转换的影响。方法将21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根据体质量分为〈60kg和≥60kg两组,分别皮下注射聚乙二醇干扰素仅2a135μg或180ug,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和血小板数调整药物剂量。每3个月采用酶免疫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HBsAg/抗-HBs、HBeAg/抗-HBe,HBVD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将治疗时间〉12周的患者纳入统计分析,在治疗过程中,对HBVDNA、HBsAg含量降低的患者,HBeAg含量下降的HBeAg阳性患者,治疗48周后HBsAg含量〈200IU/ml患者进行延长治疗,经意向性分析治疗患者HBsAg血清学转换发生率。采用爿z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1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时间为12.0~197.6周,平均(53.1±33.4)周,其中118例患者治疗时间≥48周,89例治疗时间〈48周。13.4%(29/217)的患者获得HBsAg消失/HBsAg血清学转换,其治疗时间为17.6~197.6周,平均(75.4±42.8)周,其中治疗时间〉48周24例(82.8%),小于48周5例(17.2%);HBVDNA平均转阴时间为(20.8±8.9)周。148例HBeAg阳性患者中,9.5%(14/148)的患者获得HBsAg消失/血清学转换,在获得HBsAg消失/血清学转换的患者中,治疗时间均〉48周(54~194周),平均(81.3±39.4)周。21.7%(15/69)的HBeAg阴性患者获得HBsAg消失/血清学转换,与HBeAg阳性患者的HBsAg消失/血清学转换率(9.5%)比较,x^2=6.129,P=0.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获得HBsAg消失/血清学转换的患者中,HBeAg阴性患者平均治疗时间为(70.2±48.0)周,HBeAg阳性患者(81.3±39.4)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22,P=0.602)。结论对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HBVDNA和HBsAg应答良好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延长疗程可�
- 李明慧谢尧路遥邱国华刘凤李杏红赵辉宋淑静关小平成军徐道振
- 关键词:肝炎乙型干扰素Α-2A乙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