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峥
- 作品数:31 被引量:147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哲学宗教更多>>
- 《人民法院在线诉讼规则》的理解与适用被引量:26
- 2021年
- 2021年5月18日,《人民法院在线诉讼规则》(以下简称《规则》)经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838次会议审议通过,并将于2021年8月1日施行。《规则》共39条,明确了在线诉讼的法律效力、基本原则、适用条件,内容涵盖在线立案、调解、证据交换、庭审、宣判、送达等诉讼环节,首次从司法解释层面构建形成系统完备、指向清晰、务实管用的在线诉讼规则体系。
- 刘峥何帆李承运
- 关键词:《规则》司法解释人民法院
- 对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的构想被引量:15
- 2016年
-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均提及人民陪审员制度。2015年4月,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11次会议通过,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制定了《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方案》(以下简称《试点方案》),随后又出台了《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
- 刘峥
- 关键词:人民陪审员制度最高人民法院《实施办法》改革试点工作三中全会会议通
- 正确贯彻实施新民事诉讼法需重点把握的七个问题被引量:7
- 2022年
- 2021年12月24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修改决定”),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新民事诉讼法”)已于2022年1月1日施行。此次修法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在作出《关于授权最高人民法院在部分地区开展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试点工作的决定》后,根据试点情况进行的专项修改,共新增7个条文,调整26个条文,其中13处修改是为与民法典相关规定表述衔接一致,另外20处均与试点工作相关。
- 刘峥何帆李承运
- 关键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程序民事诉讼法修改繁简分流
- 2018-2019年度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专项调研课题观点综述被引量:2
- 2020年
- 为加强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相关重点问题的研究,2018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启动2018-2019年度司法改革专项调研课题工作,针对司法改革热点、难点问题,确定了法官助理协助办案机制研究、调解前置程序研究、审判权力监督管理机制的法理架构与转型进路、关于基层法院审判团队建设的调研、扩大独任制适用范围研究、互联网法院民事诉讼规则完善研究、人民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实践和思考、关于互联网法院管辖问题的调研、违法审判责任追究机制研究、专门法院的设置及管理体制问题研究、商事调解司法确认问题研究.
- 刘峥金晓丹马骁
- 关键词:司法体制专门法院法官助理调解前置综合配套改革独任制
- 《关于完善四级法院审级职能定位改革试点的实施办法》的理解与适用被引量:25
- 2021年
- 为贯彻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完善四级法院审级职能定位的改革方案》和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作出的《关于授权最高人民法院组织开展四级法院审级职能定位改革试点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授权决定》),最高人民法院近日印发《关于完善四级法院审级职能定位改革试点的实施办法》(以下简称《试点实施办法》)。
- 刘峥何帆
- 关键词:审级最高人民法院
- 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定力和韧劲被引量:1
- 2022年
-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这是对十年来司法体制改革的概括式评价,虽然字数不多,但字字千钧。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法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按照中央司法体制改革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工作目标,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积厚成势,再到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法院许多工作领域实现了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四五改革纲要”“五五改革纲要”确立的改革任务已经大多完成,并取得阶段性成效,审判质量、效率和司法公信力得到全面提升,也得到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可,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 刘峥
- 关键词:司法体制改革司法案件历史性变革审判质量司法公信力
- 人民陪审员制度二元结构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运行被引量:3
- 2019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陪审员法》强调了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大众化和平民化,但这一价值指向是相对于法律专业化而言的,因此立法不仅没有排斥专家陪审员参审,而且在选任程序中已经给出了专家进入人民陪审员队伍的正当通道。现行立法确立了三人陪审合议庭和七人陪审合议庭的区分,旨在更好发挥人民陪审员在事实认定上的优势,而专家陪审员在诉讼专门性问题的准确认定,又与这一制度变化具有内在的契合性。通过论述平民化和精英化的内涵以及专家陪审在司法实践中的制度可行性,旨在表明建立普通陪审与专家陪审并存制度架构的正当性和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对专家陪审嵌入整体制度中的具体运行提出较为具体务实的意见。
- 刘知行刘峥
- 关键词:陪审员制度可行性
- 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的再思考被引量:12
- 2015年
- 陪审制度之两翼在于,既表现出普通民众参与公权力行使的民主化形式,又体现在实践中重大矛盾纠纷的化解、衡平机能以及裁判结果的正当化、合理化功能,两者不可偏废。人民陪审员的广泛性和代表性首先得有足够大的数量基础,同时完善人民陪审员队伍结构。笔者提倡注重精英化与大众化之间的平衡,不必刻意排斥专门人员进入人民陪审员队伍,但也不赞同大规模采用"专家陪审"的方式。落实人民陪审员广泛性的重要机制,就是人民陪审员"随机抽取"参与个案审判,必须根据司法实践的具体情况,从技术性角度来合理使用这一机制。人民陪审员的职权如何在"事实审"和"法律审"进行分配,其实并不囿于工作分工和任务多寡的命题,更重要的是如何实现人民陪审员制度的价值诉求与现实有效的有机统一。
- 刘峥
- 关键词:陪审制度司法民主化
- 我国民事诉讼调解制度平衡模式之探究被引量:10
- 2007年
- 作为我国民事诉讼法的一项原则性制度和司法实务中的一项基础性解纷机制。诉讼调解制度历来争议颇多.却很少有人论及该项制度运行中法院审判权与当事人处分权之间的关系以及两者如何进行平衡这一本质问题。在民事诉讼的法律关系群中.最核心的诉讼法律关系当数法院或法官与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笔者试图从民事诉讼模式入手,重新认识我国诉讼调解制度中审判权与处分权之间的失衡形态.提出我国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的平衡模式。以探求该项制度的内核——审判权与处分权之间关系的实质性平衡.从而真正实现司法调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 刘峥
- 关键词:诉讼调解制度当事人处分权诉讼法律关系民事诉讼模式审判权
- 如何理解“视同工伤”规定被引量:1
- 2009年
-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五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视同工伤。”笔者以为,当下,甄别某一事故是否符合工伤事故的条件,关键是要细致分析工伤事故构成的三个要素:工作时间、工作场所和工作事因,三个要素都应体现与“工作”的关联,方可反映立法本意和当事人的预期。
- 刘峥
- 关键词:视同工伤《工伤保险条例》工伤事故工作时间工作岗位突发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