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端
- 作品数:10 被引量:27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缺血后处理减轻体外循环中肺缺血再灌注损伤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通过在联合瓣膜置换术中实施缺血后处理,观察其对体外循环相关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评价不同实施策略的效果,并分析其可能机制。方法选取风湿性联合瓣膜病变需行双瓣置换患者24例,并均分为对照组(A组)、处理I组(B组)、处理Ⅱ组(C组)。A组常规行瓣膜置换术,B组常规行瓣膜置换术并在肺动脉恢复灌注前给予阻断主肺动脉15S、开放15s、循环5次,C组常规行瓣膜置换术并在肺动脉恢复灌注前给予阻断肺动脉30S,开放30S,循环5次。分别记录术前、停机1、2、3、6、12h的氧合指数,测定术前、停机1、3、6、12h动脉血浆丙二醛(blDA)含量。结果B组的氧合指数在停机1、2、3、6h四个时间点明显优于A组和C组(283.25±56.47vs384.76±29.17vs310.50±65.71.265.75±58.78vs381.75±29.67vs310.50±48.17,283.75±73.15vs389.74±39.34vs317.87±78.41,310.37±52.00vs401.62±42.89vs337.25±64.06,P均〈0.05),而C和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B组血浆MDA含量在停机1、3、6、12h四个时间点明显低于A组和c组(4.64±0.63VS3.88±0.20vs4.38±0.41,5.75±0.49vs4.44±0.34vs5.28±0.76,4.42±0.31vs3.77±0.40vs4.35±0.54,3.74±0.31vs3.19±0.17vs3.64±0.24,P均〈0.05),而C组和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阻断15s、开放15S、循环5次的缺血后处理方式能改善体外循环联合瓣膜置换术后肺氧合功能,其机制可能与减轻脂质过氧化损伤有关;阻断30s、开放30s、循环5次的缺血后处理方式可能不具有改善体外循环联合瓣膜置换术后肺氧合功能作用。
- 刘洪端刘立明曹亮谭昌明张昊潘彦宏
- 联合瓣膜置换术中缺血后处理减轻肺缺血再灌注损伤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通过在联合瓣膜置换术中实施缺血后处理,观察其对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对比不同实施策略的保护效果,并分析其可能机制。方法选取24例风湿性联合瓣膜病变患者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处理Ⅰ组、处理Ⅱ组,每组8例。在缝合右房切口、开放上、下腔静脉阻断带、心脏复跳时,沿分离间隙进行相应处理:处理Ⅰ组:阻断主肺动脉15 s、开放15 s、循环5次;处理Ⅱ组:阻断主肺动脉30 s、开放30 s、循环5次;对照组:不作处理。记录术前(T0)、停机1 h(T1)2、h(T2)3、h(T3)、6 h(T6)1、2 h(T12)的氧合指数,测定T0、T1、T3、T6、T12动脉血浆TNF-α含量。结果处理Ⅰ组的氧合指数在停机T1、T2、T3、T6四个时间点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处理Ⅱ组(P<0.05),而处理Ⅱ组和对照组无差异(P>0.05),处理Ⅰ组血浆TNF-α含量在T1、T3、T6、T12四个时间点明显低于对照组和处理Ⅱ组(P<0.05),而处理Ⅱ组和对照组无差异(P>0.05)。结论联合瓣膜瓣膜置换术中阻断15 s、开放15 s、循环5次的缺血后处理策略能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产生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炎症因子TNF-α的产生有关,而阻断30 s、开放30 s、循环5次的缺血后处理策略在联合瓣置换术中不具有肺保护作用。
- 刘洪端刘立明曹亮谭昌明张昊潘彦宏
- 关键词:缺血后处理缺血再灌注损伤体外循环心脏瓣膜假体植入转化生长因子Α
- 缺血后处理减轻体外循环相关肺缺血再灌注损伤
- 目的:通过对风湿性联合瓣膜病变患者术中实施缺血后处理,初步探讨缺血后处理对联合瓣膜置换中体外循环相关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评价不同缺血后处理实施策略的效果,并分析其可能的机制。 方法:从2011年1月至201...
- 刘洪端
- 关键词:缺血后处理肺保护缺血再灌注损伤体外循环
- 文献传递
- 右胸前外侧微创小切口二尖瓣成形术的疗效分析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 分析经右胸前外侧微创小切口行二尖瓣成形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2月我院经右胸前外侧微创小切口行二尖瓣成形术的23例心脏瓣膜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男8例、女15例,年龄 (41±10) 岁。采用右胸前外侧微小切口 (4~6 cm),股动、静脉建立体外循环,经胸阻断主动脉,灌注冷血心脏停搏液,右上肺静脉行左心房引流,经房间隔行二尖瓣成形术,三尖瓣反流予以成形。 结果 23例手术均获成功,无死亡病例。手术时间160~290 (229±37) 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40~121 (67±19) min,体外循环时间 60~136 (87±21) min,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6~47 (16±11) h,重症监护室停留时间19~60 (30±12) h,术后胸腔引流量80~780 (320±184) ml。术后复查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心室射血分数49%~65%(56.0%±4.8%),二尖瓣轻微反流5例,三尖瓣轻度反流6例。术后1个月右胸切口长度3.9~6.0 (5.3±0.7) cm。术后随访1~24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未见二尖瓣中至重度反流。 结论 经右胸行小切口二尖瓣成形术切口小,美容效果好,安全可行,疗效肯定。
- 刘洪端李新于风旭邓明彬刘立明
- 关键词:微创手术右胸前外侧小切口二尖瓣成形术体外循环
- 缺血后处理的研究进展被引量:7
- 2012年
- 缺血后处理是在缺血预处理基础上提出的新概念,因其对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应用性强,且具有事后性,目前已成为研究保护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方面的热点。但缺血后处理的确切机制及有效诱导时间窗等问题尚不清楚。因此,我们就其发现、发展(远隔后处理、药物后处理)、对心脏、肺、肝、肾和脑等的保护、机制及诱导时间窗等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
- 刘洪端刘立明
- 关键词: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保护肺保护缺血后处理药物后处理
- 基于CiteSpace和VOSviewer可视化分析心房颤动外科消融透壁性研究
- 2024年
- 目的应用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对心房颤动(房颤)外科消融透壁性研究的现状及热点进行可视化分析。方法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为数据来源,利用CiteSpace 5.8.R3和VOSviewer软件对房颤外科消融透壁性相关研究的作者、国家/机构分布、文献共被引、关键词进行分析。结果纳入109篇文章,发文量最高的作者是Damiano RJ,引文量最高的作者是Cox JL,美国是研究此领域的主要国家,华盛顿大学是房颤外科消融透壁性研究的重要机构。主要的研究热点包括:(1)房颤外科消融手术特别是迷宫手术的有效性;(2)关注外科消融的能量来源选择;(3)外科消融和导管消融相结合的疗效;(4)肺静脉隔离仍是房颤消融讨论的重点。结论本研究直观地呈现了房颤外科消融的研究现状。如何提高房颤外科消融的有效性和透壁性是房颤外科治疗的研究热点。电生理标测和外科消融相结合可能是房颤外科治疗的发展方向。
- 涂孝康刘洪端谭昊宇张昊宋庆春杨本立宋珑刘立明
- 关键词:心房颤动导管消融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 经右胸前外侧小切口左心房粘液瘤切除术的疗效分析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分析经右胸前外侧微创小切口行左心房粘液瘤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0月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胸心外科施行经右胸前外侧微创小切口左心房粘液瘤切除术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例、女7例,年龄37~62(51±9)岁。采用右胸前外侧微创小切口(4~6 cm),经股动、静脉及上腔静脉建立体外循环,经胸阻断升主动脉,灌注冷血心脏停博液,行左心房粘液瘤切除术。结果手术均获成功,无死亡病例。全组总手术时间210~310(260±33)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23~50(37±9)min,体外循环时间60~87(71±9)min,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6~14(9.0±2.5)h,住ICU时间17~26(20±3)h,术后心包、纵隔引流量100~650(376±190)ml,术后切口长度4.5~6.0(5.3±0.6)cm。术后门诊随访1~30个月,复查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无复发病例。结论经右胸前外侧微创小切口行左心房粘液瘤切除术安全可行,疗效确切。
- 刘洪端李新于风旭邓明彬
- 关键词:微创手术右胸前外侧小切口心脏粘液瘤体外循环
- 风心病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再入院原因分析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探讨我院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瓣膜置换术后再入院原因。方法连续收集我院2013年5月~2014年7月再入院的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的患者,对其入院原因进行分析。结果纳入再入院患者27例,入院原因包括心功能不全12例,出血及栓塞7例,电解质紊乱2例,肺部感染2例,心律失常2例,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瓣周漏1例,急性胃肠炎1例。1例患者再次手术,25例患者经治疗后出院,死亡2例。结论风心病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应重视患者的出院指导,特别是抗凝治疗指导,根据心功能状况合理使用利尿、强心药物,注意休息,加强后续治疗,标准使用抗凝药物,监测凝血,按时随访。
- 谢小均刘洪端李新
- 关键词:风湿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置换术抗凝治疗
- 左西孟旦对严重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行心脏手术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被引量:7
- 2015年
- 目的比较左西孟旦与多巴胺用于合并心房颤动(房颤)的严重瓣膜疾病手术的疗效,探索左西孟旦用于心脏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2014年2~6月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48例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左西孟旦组[24例,男18例、女6例,年龄(52.3±16.2)岁)]和多巴胺组[24例,男15例、女9例,年龄(55.0±17.4)岁],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结果。结果左西孟旦组住院时间[(18.7±8.6)d vs(20.6±7.5)d,t=11.52,P=0.02]及急性肾损伤发生率[1/24 vs 5/24,χ^2=25.30,P=0.01]短于或低于多巴胺组,其余临床早期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各时间点两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6~48 h两组心肌肌钙蛋白I(c Tn I)、脑钠肽(BN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 d左西孟旦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多巴胺组。结论左西孟旦用于严重瓣膜病合并房颤患者手术安全有效,且有一定的心肌保护和肾保护作用,其机理尚需进一步探讨。
- 于风旭付勇刘洪端李新范景秀廖斌石应康
- 关键词:左西孟旦瓣膜病心房颤动心脏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