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艳
- 作品数:6 被引量:11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更多>>
- 工业化进程与劳工环境改善的比较研究
- 2012年
- 本文主要以中国、美国、日本及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为研究对象,探讨随着工业化的演进劳工环境的改善问题。本文的研究表明,无论是与美国、日本工业化相似阶段比较,还是与目前国际上处于同一层次的发展中国家比较,中国现阶段的劳工环境均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因此,中国并非国际上一些人士或机构所说的低劳工标准国家。劳工环境的改善具有历史性和阶段性。
- 刘红艳胡立君刘文胜
- 工业化进程对中国劳工环境变化的影响被引量:1
- 2010年
- 通过研究1978-2007年中国工业化演进与劳工环境变化的关系,本文认为:工业化进程通过产业结构的演进、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与城市化的扩展这三条路径实现对劳工环境的影响。劳动生产率是劳工环境变化的基本影响因素和前提条件;产业结构决定劳工环境变化的效率和速度;城市化进程决定了劳工环境变化的综合性、系统性、持续性。在1978-2007年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中国的劳工环境在不断改善;劳工环境的改善应与产业结构的提升保持一致,不能脱离产业结构水平人为地提高或降低劳工标准。
- 胡立君刘红艳
- 关键词:产业结构劳动生产率城市化
- 产品差异化与集聚经济的自组织机制被引量:4
- 2009年
- 在经典一般均衡的完全竞争框架下,很难解释区域的聚集。生产产品的规模报酬递增假设改变了这一现状,中间产品差异化和终端产品差异化组成了产业集聚的自组织过程,这种自组织过程主要源于由产品差异化所引起的技术和金钱的外部性、多样化的产品的偏好和劳动力的锁定效应。主要结论为:收益递增是产业集群形成的根本动因,外部性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关键因素,市场需求影响产业集群的规模,产业集群又满足了消费者的多样化偏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劳动力)集聚。因此,政府要鼓励区域内和区域外向区域内的人口流动,为满足多样化需求的时代要求,集聚区要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
- 何慧爽刘红艳
- 关键词:产品差异化产业集群自组织
- 区域品牌的产权选择被引量:3
- 2009年
- 随着产业集群的普遍发展和明显成功,依托产业集群优势,打造区域品牌,已经成为许多地方政府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战略性思路。文章从产权经济学的视角来研究区域品牌可实现的产权类型,结合产业集群发展阶段与不同产权成本收益的分析,得出一些符合现实的结论,并对区域品牌产权动态发展趋势做出推测,为区域品牌产权方式的选择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依据与经验参考。
- 刘红艳何慧爽
- 关键词:区域品牌政府产权私有产权
- 基于垄断竞争革命的D-S模型理论述评被引量:2
- 2010年
- 从Marshall提出完全竞争与垄断的分类,到Robinson、Chamberlin的不完全竞争分类中提出垄断竞争的概念,开启了第一次垄断竞争革命,第一次垄断竞争革命模型虽然设计完美,但却没有受到广泛的推崇,直到20世纪70年代D-S模型的提出及以后它在其他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扫除了多经济领域中的技术障碍,从此掀起了经济研究中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的革命,即第二次垄断竞争革命。D-S模型的提出,对产业组织理论、国际贸易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空间经济理论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和突破性的进展。
- 何慧爽刘红艳
- 关键词:垄断竞争产品差异化规模报酬产业内贸易
- 工业化与劳工环境变化——对中国劳工环境现状的评价与分析被引量:2
- 2010年
- 通过研究1991~2006年全世界164个国家工业化演进与劳工环境变化的关系,并与中国进行对比分析,可以认为,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中国的劳工环境在不断改善;与同等收入水平国家相比,中国劳工环境状况具有优势。中国劳工环境的改善需要与工业化水平保持一致,不能脱离生产力与产业结构水平人为地提高或降低劳工标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极大地促进了劳工环境的改善,但产业结构对劳工环境的改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在整个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加快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是实现中国劳工环境持续改善的有效推动力。
- 胡立君刘红艳何慧爽
- 关键词:劳动生产率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