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单波

作品数:140 被引量:1,231H指数:18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媒体发展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社会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01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9篇文化科学
  • 5篇哲学宗教
  • 4篇社会学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经济管理
  • 2篇政治法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40篇新闻
  • 31篇文化
  • 26篇文化传播
  • 26篇跨文化传播
  • 21篇跨文化
  • 19篇媒介
  • 9篇传播学
  • 8篇新闻传播
  • 7篇新闻业
  • 7篇他者
  • 7篇主义
  • 6篇社会
  • 5篇政治
  • 5篇人文
  • 5篇媒体
  • 4篇大众
  • 4篇倒金字塔
  • 4篇倒金字塔结构
  • 4篇新闻思维
  • 4篇意识形态

机构

  • 109篇武汉大学
  • 4篇广东外语外贸...
  • 2篇浙江大学
  • 2篇中国传媒大学
  • 1篇安徽大学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苏州大学
  • 1篇郑州大学
  • 1篇澳门大学

作者

  • 110篇单波
  • 5篇林莉
  • 5篇肖珺
  • 3篇李加莉
  • 2篇陆阳
  • 2篇刘学
  • 2篇纪莉
  • 2篇冯济海
  • 2篇罗新星
  • 2篇周夏宇
  • 1篇芮必峰
  • 1篇袁玥
  • 1篇陈霖
  • 1篇孙宇心
  • 1篇谢立文
  • 1篇张毓强
  • 1篇范志忠
  • 1篇陈怀林
  • 1篇王志杰
  • 1篇陈俊妮

传媒

  • 12篇新闻大学
  • 12篇现代传播(中...
  • 7篇中国媒体发展...
  • 6篇武汉大学学报...
  • 6篇新闻与传播评...
  • 4篇新闻与写作
  • 4篇湖北大学学报...
  • 4篇新闻与传播评...
  • 3篇国际新闻界
  • 3篇当代传播
  • 3篇现代传播(北...
  • 3篇对外传播
  • 3篇文化与传播
  • 2篇新闻记者
  • 2篇上海大学学报...
  • 2篇学术研究
  • 2篇国际学术动态
  • 2篇文化软实力研...
  • 1篇新闻知识
  • 1篇南京社会科学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1
  • 4篇2020
  • 3篇2019
  • 4篇2018
  • 5篇2017
  • 5篇2016
  • 7篇2015
  • 3篇2014
  • 5篇2013
  • 6篇2012
  • 2篇2011
  • 5篇2010
  • 2篇2009
  • 5篇2008
  • 4篇2007
  • 2篇2006
  • 3篇2005
14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观念的重奏:中西方新闻思维的考察(续完)
1993年
五、文体观念的影响作为语言秩序和思维格式的文体一直与记者如影相随,记者选择文体,文体也选择记者。别林斯基说:“文体是思想的浮雕性、可感性;在文体里表现着整个的人;文体和个性、性格一样,永远是独创的”。所以,在两种文化精神和社会环境中成长的中西方记者在文体的选择上是不尽相同的,他们各自都在新闻实践中确定了自己的新闻文体观念,从而直接影响新闻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单波
关键词:新闻思维新闻文体文体观西方记者别林斯基
新闻文化的可比性悖论与可能的重构路径——基于批判地区主义的视角
2022年
考察近年来世界新闻业调查项目团队的研究活动与研究过程,发现其存在新闻文化的可比性悖论。一方面拆解了新闻文化的内部结构,将情境因素编织进一个功能对等的概念结构之中;另一方面又使地方新闻文化也落入概念结构之中,得到的只是定型化、区隔化的地方。以国家为单位划分新闻文化类型并描绘其差异性否认了地区间新闻文化的流动性与观念的交融性,收缩了比较可能带来的理解与交往空间,有可能陷入民族中心主义。从批判地区主义视角重构新闻文化比较研究的路径,主要包括新闻文化的旅行路径、混杂性路径、跨文化交往路径和跨国新闻流路径。
单波王宵静
关键词:新闻文化比较新闻学实证研究
当代汽车广告的文化诉求
本文分析了中国当代汽车广告的身份认同机制,其中蕴含的性别权力关系,以及时尚化、个性化的表达方式。通过“制造”身份认同,使之覆盖最广大的消费者;暗合的男权中心主义话语,消解着人的反思能力;通过对时尚和个性的表达,满足着大众...
单波
关键词:大众传播汽车广告广告文化文化市场
文献传递
公共危机与跨文化传播被引量:1
2008年
跨文化传播的产生与发展和公共危机紧密相连。从主体关系上讲,公共危机是指不同文化群体的人之间传播活动的一种障碍,它使人产生焦虑与不确定性,从而使文化间的交流失去平衡,表现为权力关系的博弈影响文化间的理解与沟通,此时,跨文化传播就失去了和谐的前提条件,自身也陷入危机之中。另一方面,公共危机也呈现着跨文化传播的新问题,砥砺着人们的跨文化传播思想,成为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内在动力。
单波罗新星
关键词:文化传播公共危机不确定性
2014-2015年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评析被引量:5
2016年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过去两年里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的背景,那么,“悲喜交加”是再恰当不过的表述了。在这个后“9·11”时代,世界越来越沉入深重的文化冲突之中,昆明恐怖袭击、IS杀害中国人质、南海冲突、关闭孔子学院等事件表明,中国被带入其中,这成为跨文化传播研究不可回避的事实;中国在参与全球化竞争过程中,也与各种力量发生了不可避免的冲突,而当中国的形象传播屡次受到挑战的时候,又出现了一种“形象焦虑症”。
单波林莉
关键词:跨文化文化冲突恐怖袭击
面向作为问题的情感认同
2024年
人是理性的动物,也是情感的动物,人类试图用理性驾驭情感,保持自身的同一性,但人的认知系统又无法真正理解身体的情感反应,真正“理性”的理解是,人的情感是难以驾驭的,它是与生俱来的、始终处于流变之中的身体反应。而神经生物学实验表明,在更高级的脑功能如意识开始活动之前,已经存在半秒的自动的无意识的神经活动,也许就是这“半秒”,使得理性与情感的关系充满不确定性,也构成了人与人交往关系的各种可能性。
单波
关键词:情感认同神经活动情感反应脑功能同一性
人机互动关系的跨文化问题被引量:3
2023年
机器人走进人类社交生活圈,成为“今天来明天被替代”的新型陌生人。人与机器人之间的新型关系,不仅延伸了经典的陌生人关系形式,表现为亲密与距离、包容与排斥等多种紧张关系的互动性,同时还增添了类人与异己(他者化)、自我与第二自我之间的互动性,从而形成了跨文化机器人学的核心问题。机器人作为不可思议的“他者”,是人类精神的创造与压抑的结果,也是人的内在欲望与焦虑的表现。“似人的机器”与“似机器的人”都成了“陌生人”,构成人工智能时代“陌生性”的双重建构。因此更加需要寻求人类文化范畴的“机器人文化”与超人类文化范畴的“机器人文化”之间的互惠性关系。机器人的跨文化研究需要回答的问题不仅仅是机器人如何被理解、接受和使用,更在于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在类人性的设计中的异己力量,警惕被“第二自我”操纵,维护自由、完整的人机关系。
单波白畅
关键词:他者自我第二自我
论跨文化传播的可能性被引量:8
2014年
跨文化传播涵盖四个方面的基本问题,即我能够交流吗?"我、我们与他们"的关系如何走向自由、平衡?文化的多样性统一如何可能?如何面对媒介作为桥与沟的双重文化角色?本文论述了这四个基本问题,认为跨文化传播的可能性在于,把"我与他"的主客体思维转换为"我与你"的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思维,并进一步把主体间性转换成文化间性,形成文化的互恵结构;"从他者出发"把自己的偏好悬置起来,从而看见他者、听见他者进而理解他者,建构文化的多维视野;从自由的文化多元主义层面建构跨文化传播的政治问题,即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选择权,反对把文化多样性作为文化隔离和封闭的借口;把跨文化传播当作是一种实践理性,寻找文化间的伦理融合,既尊重文化伦理的差异性、历史性,又积极建构文化伦理的多样性互动关系;提供对他者文化的语境式理解以及文化间的可能联系,揭示文化间的可能的冲突,在文化的构连中建立动态的互动机制。
单波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主体间性文化间性他者
他者的分享与分享的他者:Quora社区中国知识分享的跨文化分析被引量:6
2020年
Quora社区中关于中国知识的分享构成一种复杂的知识分享景观。作为"他者"的外部观察者使用英语、由不同文化区域的人构成,主动接近多元文化,大部分人因为具有与中国相关的文化经历,或对中国文化感兴趣,倾向于把中国作为一个"他者"置于比较视野分享,表现出交换中国知识的跨文化能力。这使得中国知识分享进入一个开放的语境,避免了单一视野的局限,但中国知识分享依然面对"他者化"、同质化和不确定性的难题。同时,中国知识分享存在一种互惠性理解的可能性:分享者文化背景的多元性带来了一种自发的协商状态,中国有可能转化为多元文化关系中可协商的"他者"。作为他者的中国既在我们之外,又在我们之中,分享者通过中国文化感知自我文化的意义和偏见,从文化间关系的角度分享中国知识。
单波周夏宇
关键词:他者互惠性
美国新闻公评人制度:新闻道德控制的幻象被引量:1
2004年
美国的新闻公评人制度表现为新闻道德控制的制度化,其发展至少受到三个因素的影响,即商业逻辑和市场规则,新闻界道德资源的匮乏,政治家、资本家、记者和公众的权力关系不平衡,这些因素常常使新闻公评人制度失去道德目标,所谓的社会公平和正义难以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体现。其出路在于革除媒介商业化、市场化的陋习,变革媒介道德环境,提升媒介内在的道德资源,超越新闻传播过程中的权力关系,确立新闻公评人服务于公共利益的道德目标,改善新闻公评人的组织结构。
单波陈俊妮
关键词:媒介制度道德控制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