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吕桂霞

作品数:218 被引量:675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69篇期刊文章
  • 45篇会议论文
  • 4篇专利

领域

  • 210篇医药卫生
  • 5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44篇念珠菌
  • 41篇皮肤
  • 33篇真菌病
  • 32篇念珠
  • 25篇癣菌
  • 23篇真菌
  • 23篇白念珠菌
  • 21篇菌病
  • 19篇细胞
  • 19篇马拉色菌
  • 18篇康唑
  • 16篇体外
  • 15篇菌属
  • 15篇抗真菌
  • 13篇皮肤癣
  • 13篇甲真菌
  • 13篇甲真菌病
  • 12篇隐球菌
  • 12篇特比萘芬
  • 12篇皮肤癣菌

机构

  • 199篇中国医学科学...
  • 17篇南京军区南京...
  • 10篇中国医学科学...
  • 6篇第二军医大学
  • 5篇四川省人民医...
  • 5篇江苏省血液中...
  • 5篇北京协和医学...
  • 4篇第三军医大学...
  • 4篇苏州大学
  • 4篇南京医科大学
  • 4篇南通大学
  • 4篇山东省立医院
  • 4篇大连市皮肤病...
  • 4篇无锡市第二人...
  • 3篇暨南大学
  • 3篇江苏省人民医...
  • 3篇山东大学
  • 2篇复旦大学
  • 2篇广州军区广州...
  • 2篇南京大学

作者

  • 218篇吕桂霞
  • 172篇沈永年
  • 168篇刘维达
  • 76篇陈伟
  • 37篇胡素泉
  • 34篇吴绍熙
  • 34篇李筱芳
  • 30篇李岷
  • 23篇郭宁如
  • 18篇徐宏彬
  • 18篇陈辉
  • 14篇吕雪莲
  • 13篇桑红
  • 12篇王淼淼
  • 12篇张晓利
  • 11篇陈青
  • 11篇曾荣
  • 11篇符美华
  • 11篇王乐
  • 10篇葛一平

传媒

  • 62篇中华皮肤科杂...
  • 22篇中国真菌学杂...
  • 21篇临床皮肤科杂...
  • 21篇中国麻风皮肤...
  • 12篇中国皮肤性病...
  • 7篇中国医学科学...
  • 7篇中华医学会第...
  • 7篇2007中华...
  • 3篇医学研究生学...
  • 3篇国际皮肤性病...
  • 2篇医学研究杂志
  • 2篇中华医学会第...
  • 2篇2017全国...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微生物学报
  • 1篇中华微生物学...
  • 1篇中华眼科杂志
  • 1篇中华检验医学...
  • 1篇临床检验杂志
  • 1篇微生物学通报

年份

  • 4篇2018
  • 6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6篇2013
  • 9篇2012
  • 14篇2011
  • 20篇2010
  • 14篇2009
  • 16篇2008
  • 32篇2007
  • 18篇2006
  • 8篇2005
  • 5篇2004
  • 9篇2003
  • 12篇2002
  • 8篇2001
  • 7篇2000
  • 4篇1999
2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PCR快速诊断甲真菌病的初步探讨被引量:2
2006年
李筱芳陈辉崔凡陈伟吕桂霞沈永年刘维达
关键词:甲真菌病聚合酶链反应
青少年面部难治性痤疮马拉色菌检查及治疗被引量:2
2011年
很多青少年面部出现多量黑头、白头粉刺、红色丘疹、结节、脓疱,尤以鼻周、眉间、额部等皮脂丰富部位为甚,临床诊断为痤疮,但部分患者常规治疗后,病情仍迁延反复,治疗抵抗。该类患者正处于青春期,求医迫切,我们对此类患者的面部皮疹进行马拉色菌检查,并埘阳性患者采用抗真菌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傅琳玲曹双林蔡恒骥庞艳华沈永年吕桂霞
关键词:难治性痤疮马拉色菌青少年面部阳性患者抗真菌治疗
糠秕马拉色菌皮肤感染模型的构建
2015年
目的:构建糠秕马拉色菌的体外组织工程皮肤感染模型。方法:利用成纤维细胞及牛胶原混合液构建组织工程真皮,采用气液界面培养方法在组织工程真皮表面培养角质形成细胞和黑素细胞;糠秕马拉色菌悬液感染组织工程皮肤,在不同时间点,利用HE染色及PAS染色观察组织工程结构的改变及糠秕马拉色菌侵入深度的变化。结果:构建的组织工程皮肤结构紧密,分化层数达8~10层。随着糠秕马拉色菌感染时间的延长,组织工程皮肤的基本结构不被该菌破坏,芽生孢子密度随着时间延长而增加,对于组织工程皮肤的侵袭仅限于表皮浅层。结论:糠秕马拉色菌的组织工程皮肤感染模型可较好的代表糠秕马拉色菌在体感染情况,是马拉色菌相关疾病较好的体外研究工具。
曹玉萍沈永年吕桂霞王乐曾荣张孟丽李玲珺马鹏程刘维达
关键词:糠秕马拉色菌
马拉色菌与花斑癣色素改变的相关性初探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探讨马拉色菌与花斑癣皮疹色素改变及色氨酸产色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从花斑癣患者皮损分离马拉色菌株,采用国际通用的生化鉴定方法鉴定,然后在不同浓度L-色氨酸的培养基上培养7d,观察产色反应。结果每个菌种均有产色反应阳性和阴性菌株,产色反应阳性菌株更易引起皮损色素沉着(P<0.005),且产色反应阳性标本颜色按色氨酸浓度递减而变淡。结论菌株的产色反应与马拉色菌的种属分类无必然的联系,色氨酸参与了马拉色菌产色反应。
陶诗沁陈炜杨莉佳陈伟张海萍吕桂霞刘维达
关键词:马拉色菌色素改变花斑癣L-色氨酸阳性标本皮损
可耐受高温对黑曲霉生物膜体外模型构建的影响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在可耐受高温作用下构建黑曲霉生物膜模型,探讨可耐受高温效应对其形成结构及活力的影响。方法对比37℃下,分别采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和甲基四氮盐法探索在不同高温效应下(39℃或41℃)体外黑曲霉生物膜形成过程中的多个时间观察点(4、8、10、16、24、48和72 h)的超微结构差异及活力变化。结果与37℃相比,在4 h时,温度较高的39℃组和41℃组黏附率均显著降低(t=8.603,P=0.047;t=14.550,P=0.008),黏附浓度也均显著降低(t=8.315,P=0.0021;t=11.748,P=0.0015);在8 h时,温度越高,出芽率越低(t=8.906,P=0.049;t=23.310,P=0.009)、菌丝长度越短(t=35.118,P=0.039;t=63.450,P=0.006);在10~16 h菌丝生长阶段,温度越高菌丝极性生长破坏越严重,菌丝越弯曲,且分枝越多,活力越高(t=24.262,P=0.038;t=7.556,P=0.031);24 h时,温度越高生物膜厚度越薄(t=2.375,P=0.043,t=5.263,P=0.031),菌丝方向性越差,活力越低(t=24.262,P=0.038;t=7.556,P=0.031)。结论可耐受高温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黑曲霉生物膜的形成及其活力。
曾荣童建波刘宇甄陈青林彤李岷吕桂霞
关键词:黑曲霉生物膜高温作用
聚合酶链反应快速检测丝状真菌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 建立并评价一种新的丝状真菌的快速PCR检测方法。方法 将 13种培养的不同丝状真菌菌种经匀浆器研磨处理后直接放入一个新建立的PCR体系 ,用 2对真菌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结果  13种不同的丝状真菌菌种均在 2h内通过该PCR方法成功地获得了靶DNA的扩增 ,无需任何DNA抽提步骤 ,可用于直接扩增处于任何生长期的未经处理的丝状真菌DNA。结论 此法简便、快速 ,敏感性、特异性均高 ,对丝状真菌引起的深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将具潜在意义。
王英赵敬军陈伟吕桂霞张正华顾军刘维达
关键词:聚合酶链反应丝状真菌深部真菌病
白含珠菌体外粘附条件的探讨被引量:7
1994年
以正交设计法,采用了正交表L8(41×24)研究了念珠菌对上皮细胞体外吸附的诸条件,包括4因素及2~4水平,分别比较各因素在不同水平下的吸附率。结果提示,促进吸附的最佳组合因素是:念珠菌菌相(E=34.26),孵育12小时(D=33.70),念珠菌与细胞间比率为1:200(C=34.88)以及孵育温度在37℃时(B=33.86)。以4种物质孵育后均可抑制菌对细胞的抑制率,其中尤以甘草甜素的作用为最强。由此也提示了器官表面(如口腔,肠道)常驻的真菌的数量对念珠菌病的发病极为重要,如能服用一些中药,如甘草甜素将是可能控制发生念珠菌病的一种措施。
郭宁如吴绍熙吕桂霞
关键词:白念珠菌粘附培养细胞
卡氏支孢霉系统感染小鼠模型的建立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采用卡氏支孢霉建立着色真菌病动物模型,并探讨卡氏支孢霉对小鼠的致病性。方法小鼠分为健康和免疫抑制组,腹腔接种卡氏支孢霉,30d时处死进行肉眼观察、病理及真菌检查。结果健康组和免疫抑制组小鼠感染发病率均为100%,腹腔内脏及系膜均见多发性黑色结节,组织病理H-E染色、PAS染色及真菌直接镜检均可见棕色菌丝及硬壳细胞,培养见卡氏支孢霉生长。健康组炎症反应较免疫抑制组强。结论卡氏支孢霉无需经动物转种恢复毒力,直接腹腔接种免疫抑制和健康小鼠均可成功建立着色真菌病模型;本模型可以作为研究着色真菌病发病机制的一个手段。
柴宝刘军崔凡吕桂霞沈永年陈伟刘维达
关键词:着色真菌病小鼠模型免疫抑制腹腔内真菌检查
甲真菌病分离菌株体外角蛋白酶活性的测定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对甲真菌病常见分离菌株进行体外降解角蛋白能力的比较,以初步探讨该病的临床表现与角蛋白酶的相关性。方法角蛋白酶的诱导培养基为含甲培养基,测定的底物为keratin-azure,以A595nm值衡量角蛋白酶的活性。结果①皮肤癣菌与非皮肤癣菌的角蛋白酶活性无显著性差异(P=0.12);②红色毛癣菌角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受试真菌(P<0.001);③不同SCIO积分段的甲真菌病红色毛癣菌临床分离株角蛋白酶活性的差异无显著性(P=0.68)。结论甲真菌病的发病与角蛋白酶有一定相关性,但仅用角蛋白酶尚不能完全解释该病的发病机制。
李筱芳刘维达陈辉陈先进沈永年吕桂霞
关键词:甲真菌病角蛋白酶
枝孢样枝孢霉对小鼠致病性实验研究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探讨枝孢样枝孢霉的致病性。方法:将45只清洁级ICR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和免疫抑制组,每组15只,雌雄不限。将枝孢样枝孢霉的菌悬液分别接种于实验组和免疫抑制组小鼠的腹侧皮肤,于接种后的第15、30、60 d处死动物,取接种部位的皮肤组织和各器官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和逆培养。结果:实验组和免疫抑制组小鼠在皮肤接种部位均出现不同程度损害,并随时间推移损害加重。损害部位皮肤组织逆培养均阳性,但均未见系统播散。结论:枝孢样枝孢霉对小鼠皮肤有较强机会致病性。对正常小鼠的系统侵犯可能为机会致病。
桑红何威郑稀吕桂霞沈永年邓德权张敏刘维达
关键词:动物实验
共2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