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多层螺旋CT
  • 3篇多层螺旋CT...
  • 3篇血管成像
  • 3篇骶髂
  • 3篇骶髂关节
  • 3篇髂关节
  • 3篇关节
  • 2篇断层摄影
  • 2篇关节内
  • 2篇X线
  • 2篇X线计算
  • 2篇X线计算机
  • 2篇成像
  • 2篇穿刺
  • 1篇动脉瘤
  • 1篇断层摄影术
  • 1篇多层螺旋CT...
  • 1篇多层螺旋CT...
  • 1篇血管
  • 1篇血管造影

机构

  • 9篇汕头大学医学...
  • 2篇汕头大学

作者

  • 9篇吴敏
  • 8篇林顺发
  • 5篇周实
  • 5篇陈素华
  • 4篇李彩霞
  • 4篇林珏慧
  • 3篇王庆文
  • 2篇黄旭璇
  • 2篇陈建伟
  • 1篇柯锐钿
  • 1篇江森
  • 1篇周修国
  • 1篇林少帆

传媒

  • 4篇汕头大学医学...
  • 1篇上海医学影像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影像诊断与介...
  • 1篇中国CT和M...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年份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3篇2006
  • 2篇2005
  • 1篇1997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肝转移瘤CT征象分析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研究肝转移瘤CT征象。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肝转移瘤患者的资料,并观察其螺旋CT平扫及动脉期(HAP)和门脉期(PVP)增强的征象。结果:CT平扫44例中39例为多发病灶[以结节或(和)巨块出现,而结节可以低密度、等密度、高密度、钙化及囊肿等多种形式出现],5例单发病灶[1例单发巨块型瘤灶(>3 cm),1例等密度灶,3例低密度结节]。HAP和PVP增强扫描36例,HAP瘤灶边缘部出现不均匀强化,密度高于同层肝实质低于主动脉,PVP瘤灶边缘部的环形强化范围不扩大,密度高于或等于同层肝实质,此种方式见于4例巨块型瘤灶及16例低密度结节灶,或PVP瘤灶边缘部的环形强化下降,密度低于同层肝实质,见于2例巨块型瘤灶及10例低密度结节灶;2例低密度结节灶HAP等密度强化而PVP密度下降低于肝实质;7例低密度结节HAP、PVP无强化;10例低密度结节HAP全瘤均匀或不均匀强化,PVP密度下降;2例囊性转移瘤为囊壁不均匀强化及结节样强化,6例等密度灶及1例高密度结节瘤灶呈结节样或边缘环形强化。结论:肝转移瘤常见征象为多发低密度结节,瘤灶大于1.0 cm时以动脉供血为主,表现为HAP边缘环形强化或全瘤均匀、不均匀强化而PVP强化密度下降呈等或低密度,其中典型征象表现为"瞳孔征"或"牛眼征";而少见征象为平扫病灶以高密度结节或等密度结节存在,HAP、PVP则表现为少血供/乏血供征象;不典型征象表现为单发转移瘤灶、全瘤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及囊性瘤灶。
黄旭璇林珏慧陈素华李彩霞吴敏陈建伟
关键词:肝肿瘤转移瘤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指导骶髂关节穿刺与关节内注射的应用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后处理技术在指导骶髂关节(SIJ)穿刺活检与关节内注射中的作用。方法对临床及影像诊断强直性脊柱炎(AS),拟行SIJ穿刺患者21例共42个关节,术前行容积螺旋CT扫描,原始数据分别作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MPR)、薄层最大密度投影(MIP thin)、容积再现技术(VRT)及表面遮盖显示(SSD)等后处理,并根据所得任意平面二维或三维立体图像选择穿刺靶点,分析各种重建图像对SIJ关节穿刺的指导意义。结果21例穿刺均术程顺利,无并发症。结论MSCT三维重建在指导SIJ穿刺活检及关节内注射中有较高应用价值。以c-MPR和VRT两种后处理技术最为适用。
周实林顺发王庆文陈素华吴敏
关键词:多层螺旋CT后处理骶髂关节穿刺关节内注射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骶髂关节内穿刺活检及介入治疗的应用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维(3D)重建技术在骶髂关节(Sacroiliacjoint,SIJ)穿刺活检与介入治疗的应用。方法确诊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拟行SIJ穿刺患者17例共34个关节,于术前行薄层容积螺旋CT扫描,分别作曲面重建(c-MPR)、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技术(VRT)、表面遮盖显示(SSD)等三维重建后处理,并根据立体图像选择穿刺靶点。结果CT诊断Ⅰ级4例,Ⅱ级11例,Ⅲ级2例。34个SIJ穿刺均取得成功,手术时间短,17例均在40min内完成双侧SIJ的定位、穿刺、取材及关节内注射,术程顺利,对SIJ损伤小,未见并发症。结论MSCT三维重建在指导SIJ穿刺活检及介入治疗中有较高应用价值。
周实林顺发陈素华吴敏王庆文
关键词:三维重建骶髂关节穿刺介入治疗
高分辨CT扫描在强直性脊柱炎早期诊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7
2006年
目的探讨高分辨CT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炎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对40例临床拟诊成人型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进行常规横断CT扫描及多层螺旋CT薄层高分辨率扫描,分别对骶髂关节炎的CT表现及分级进行分析,并在CT引导下对该组病人进行骶髂关节穿刺活检,将CT结果分别与病理结果相对比。结果40例中病理诊断骶髂关节炎36例,其中常规横断CT扫描诊断骶髂关节炎的35例中,30例诊断正确,准确率85.7%,病变分级为1~2级的病例诊断准确率70.6%,3~4级准确率100%。假阳性5例,假阴性4例;多层螺旋CT薄层高分辨率扫描诊断骶髂关节炎39例中,36例诊断正确,准确率92.3%,病变分级1~2级准确率85.7%,3~4级准确率100%。假阳性2例,假阴性1例。结论多层螺旋CT薄层高分辨率扫描能清晰显示骶髂关节的细微病理变化,有助于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诊断及对疾病的分级评估。
林顺发林珏慧吴敏周实王庆文
关键词:骶髂关节炎高分辨率多层螺旋CT
内听道CT扫描技术体会
1997年
吴敏林顺发周修国
关键词:CT耳部疾病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方法学研究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对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的扫描及重建技术进行系统研究,优化不同部位CTA的最佳扫描参数,并比较多种后处理软件的应用价值。方法:102例病人随机分为3组,分别接受3种不同的扫描方法:循环时间测定、智能启动、直接延时扫描确定扫描延时时间。应用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表面遮盖重建及容积漫游技术(VRT)等功能软件进行重建及评价。结果:本组100例血管显示清晰,满足CTA重建要求,CTA检查成功率达98%。其中图像质量良好以上比例占93%。100例中检查部位血管正常7例,异常93例。结论:CTA是一种安全、简便、可靠、无创的检查技术,扫描参数以循环时间测定法最为准确可靠,VRT重建的图像效果最满意。
林顺发林珏慧吴敏陈建伟陈素华李彩霞
关键词: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
16层螺旋CT在颌骨埋伏牙正畸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齿科三维重建技术在颌骨埋伏牙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2例颌骨埋伏牙患者采用16层螺旋CT行颌面部螺旋容积扫描,并用齿科重建Dental软件包及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表面遮盖成像和容积再现技术重建图像。结果:本组共29颗埋伏阻生牙,多层螺旋CT重建图像能准确显示颌骨内埋伏牙的数量,牙冠牙根形态,唇腭侧位置,埋伏牙萌出方向并与其邻牙的关系。结论:16层螺旋CT齿科三维重建技术对埋伏牙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价值。
周实林顺发吴敏林少斌林亿
关键词:埋伏牙图像处理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0
2005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全身各部位血管及血管相关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3例CT血管成像(CTA)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颅脑血管CTA27例,颈部动脉CTA8例,肺动脉CTA10例,冠状动脉CTA6例,主动脉CTA11例,下肢动脉CTA11例。采集的原始数据经主机上的重叠层厚基础重建后装载到后处理工作站,使用三维软件的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重建(SSD)及容积漫游技术(VRT)等功能软件进行重建及评价。结果73例中有71例检查部位的血管显示良好符合诊断要求,共发现血管异常63例,其中脑动脉瘤7例,脑动静脉畸形5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2例,脑血管闭塞2例,脑胶质瘤2例,脑膜瘤3例,颈动脉狭窄4例,椎动脉狭窄2例,锁骨下动脉支架放置术后1例,肺动脉栓塞3例,肺癌侵及肺动脉5例,冠状动脉狭窄3例,主动脉夹层4例,主动脉明显钙化狭窄5例,主动脉瘤2例,肝癌2例,肾动脉狭窄2例,Budd-Chiari综合症2例,髂外动脉闭塞2例,股动脉狭窄5例。结论结合CT轴位图像及各种重建成像,MSCTA能显示全身各部位血管及血管相关病变的范围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是一种安全、简便、可靠、无创伤的检查方法。
林顺发林珏慧黄旭璇周实吴敏陈素华李彩霞
关键词: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
颅内动脉瘤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评估(附62例报道)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对62例临床怀疑为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进行MSCTA检查,并与DSA和手术结果进行对照和分析。结果在62例患者中,MSCTA检出动脉瘤共6个,7例未检见动脉瘤,其中9例为多发动脉瘤,2个瘤灶者7例,3个瘤灶者2例。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者26个,大脑中动脉15个,颈内动脉12个,大脑前动脉4个,后交通动脉4个,小脑后下动脉3个,基底动脉2个。最大瘤体直径为18mm,最小瘤体直径2mm。经DSA和手术对照,MSCTA诊断准确55例,漏诊3例,动脉瘤位置判断不准3例,假阳性1例。MSCTA诊断动脉瘤敏感性88.3%,特异性100%,准确率91.7%,阳性预测值97.0%,阴性预测值71.4%。结论MSCTA可安全、快捷、无创性血管成像,能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瘤瘤体(形态、大小、指向、轮廓)、瘤颈宽度、载瘤动脉及与颅骨之间的关系,推荐作为颅内动脉瘤检查的主要方法之一。
柯锐钿林顺发江森林少帆吴敏李彩霞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血管造影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