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涛

作品数:58 被引量:385H指数:12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6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领域

  • 5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3篇直肠
  • 33篇肠癌
  • 29篇肿瘤
  • 24篇直肠癌
  • 18篇肠肿瘤
  • 15篇直肠肿瘤
  • 14篇切除
  • 13篇结直肠
  • 11篇淋巴
  • 10篇预后
  • 10篇切除术
  • 10篇细胞
  • 10篇结肠
  • 9篇手术
  • 6篇蛋白
  • 6篇低位直肠
  • 6篇低位直肠癌
  • 6篇结直肠肿瘤
  • 6篇腹腔
  • 5篇预后分析

机构

  • 58篇北京大学第一...
  • 3篇北京协和医学...
  • 2篇北京大学第三...
  • 1篇北京世纪坛医...
  • 1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山西省中医院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山西省人民医...
  • 1篇北京协和医院
  • 1篇西藏自治区人...
  • 1篇江苏省人民医...
  • 1篇温州市中心医...

作者

  • 58篇吴涛
  • 48篇汪欣
  • 36篇万远廉
  • 32篇刘玉村
  • 31篇潘义生
  • 22篇姜勇
  • 19篇武颖超
  • 18篇陈国卫
  • 17篇张峻岭
  • 14篇王鹏远
  • 14篇汤坚强
  • 10篇朱静
  • 8篇刘涛
  • 7篇戎龙
  • 7篇黄珊君
  • 7篇姚宏伟
  • 7篇左帅
  • 6篇孙烈
  • 4篇张继新
  • 3篇郭小超

传媒

  • 16篇中华胃肠外科...
  • 10篇中华普通外科...
  • 6篇中华外科杂志
  • 5篇中国实用外科...
  • 4篇北京大学学报...
  • 3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国优生与遗...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解放军医学杂...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中华医学信息...
  • 1篇腹腔镜外科杂...
  • 1篇结直肠肛门外...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中华消化外科...

年份

  • 4篇2023
  • 5篇2022
  • 6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3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3
  • 3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6篇2007
  • 2篇2006
  • 7篇2005
  • 5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2
5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直肠肛管血管丛异常在痔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起作用的研究进展
2022年
在美国,痔是第三常见的门诊胃肠道诊断,每年有近400万门诊和急诊就诊,常见症状表现为便血、肛门坠痛不适、肛周肿物等[1]。痔的发生被认为是多种致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无法具体评估每种因素在痔发生过程中所起作用的比例大小,所以关于痔的发病机制存在多种观点[2-3]。有观点认为,痔是一种外周血管性疾病。直肠肛管血管丛(anorectal vascular plexus,AVP)即直肠肛管移行区域的黏膜下血管丛,具有防止肠液溢出肛门的机械性自制作用,因痔患者的AVP通常位于病灶黏膜下,其又被称为“痔血管丛”或“直肠海绵体”,在内镜下常表现为迂曲扩张的血管团[4-5]。
陈泽洋汪欣王鹏远陈国卫吴涛刘涛
关键词:血管丛直肠肛管常见症状黏膜下
组织因子/活性凝血7因子体外激活大肠癌LOVO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7基因启动子
2008年
目的观察组织因子(TF)/活性凝血7因子(FVIIa)复合物对大肠癌LOVO细胞系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基因启动子的激活。方法靶向组织因子基因的小干扰RNA(siRNA)构建及稳定转染获得TFRNAi LOVO细胞系;Western blot检测组织因子的干扰效率;NNP-7基因上游5′非翻译区DNA调节序列及缺失体克隆到pGL3-basic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双报告基因检测FVIIa因子存在时,MMfr7.luc1592、MMP7.luc978、MMP7.luc615瞬时转染LOVO细胞或TFRAi LOVO细胞启动子活性。结果Western blot灰度半定量显示TFRNAi LOVO细胞中组织因子蛋白表达水平较LOVO细胞下降41.7%;双报告基因检测FVIIa因子存在时MMP7.luc1592具有启动子活性并依赖组织因子,活性区域位于MMP-7基因转录起始点上游-978bp及-615bp之间。结论TF/FVIIa能直接激活大肠癌LOVO细胞系MMP-7基因启动子。
张剑权万远廉刘玉村汪欣汤坚强吴涛朱静潘义生
关键词:结肠癌基质金属蛋白酶-7启动子
组织因子对大肠癌细胞侵袭及血行转移的影响被引量:10
2005年
目的分析组织因子(TF)表达对人类大肠癌细胞侵袭和血行转移能力的影响。方法利用构建有正义/反义组织因子cDNA(TFcDNA)的质粒pcDNA3.1/Zeo,以脂质体法转染人类大肠癌细胞HT29细胞及LoVo细胞;转染成功的HT29细胞及LoVo细胞采用WesternBlot检测TF表达水平,通过裸鼠皮下成瘤观察细胞体内侵袭能力的变化;通过建立裸鼠体内肺转移及肝转移模型观察细胞体内血行转移能力的变化。结果转染了正义TFcDNA的HT29细胞及LoVo细胞的TF表达水平较未转染的HT29细胞及LoVo细胞升高,转染了反义TFcDNA的HT29细胞及LoVo细胞的TF表达水平则降低;转染了正义TFcDNA的HT29细胞的体内侵袭能力较未转染的HT29细胞增强,转染了反义TFcDNA的HT29细胞的体内侵袭能力则减弱;转染了正义TFcDNA的LoVo细胞的体内血行转移能力较未转染的LoVo细胞增强,转染了反义TFcDNA的LoVo细胞的体内血行转移能力能力则减弱。结论TF可以促进人类大肠癌细胞的侵袭和血行转移的能力。
万远廉戎龙刘玉村姚宏伟汪欣吴涛潘义生朱静
关键词:凝血致活酶HT-29细胞LOVO细胞癌细胞侵袭大肠癌细胞血行转移LOVO细胞
经腹结肠肛管吻合术治疗低位直肠癌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探讨经腹结肠肛管吻合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1月至2005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普外科收治的36例距肛缘4~6cm的低位直肠癌采用双吻合技术行直肠及部分外科肛管全层切除(部分内括约肌切除),经腹结肠肛管吻合术的资料。结果吻合口距肛缘平均2.5cm。中位随访时间23个月,术后远处转移4例,无局部复发者。3年总存活率100%,无瘤存活率84.6%。术后1年,随访28例病人,根据Williams分级标准,肛门控便功能Ⅰ级(完全自制)23例,Ⅱ级(排气失禁)2例,Ⅲ级(偶尔漏稀便)3例。结论经腹结肠肛管吻合术是治疗距肛缘4~6cm低位直肠癌的较理想保肛术式;切除部分内括约肌对肛门的远期功能无明显影响。
潘义生万远廉刘玉村汪欣吴涛
关键词:低位直肠癌
全盆腔脏器切除术治疗直肠癌术后盆腔局部复发被引量:5
2005年
目的评价全盆腔脏器切除术(totalpelvicexenteration,TPE)治疗盆腔局部复发直肠癌(locallyrecurrentrectalcancer,LRRC)的疗效。方法对1989—2003年行TPE治疗的35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行TPE30例、保肛TPE2例、TPE联合骶、尾骨切除2例、TPE联合半骨盆切除1例。根治性切除率80%,手术死亡率3%,术后盆腔再复发率48%。全组术后5年生存率16%,根治性切除组为19%,无淋巴结转移者5年生存率24%,有淋巴结转移者为0。结论TPE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严格的适应证选择和作到真正的根治性切除。
潘义生万远廉刘玉村汪欣吴涛黄珊君
关键词:全盆腔脏器切除术直肠癌盆腔局部复发肿瘤
脏器联合切除治疗T_4期胃癌69例分析被引量:12
2003年
目的 评价脏器联合切除术治疗T4期胃癌的疗效 ,探讨其手术指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2年~ 2 0 0 1年行脏器联合切除 (CR组 )的 6 9例T4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 ,并与同期 4 5例姑息性胃切除患者 (NCR组 )相比较。 结果 CR组 6 9例中 ,根治性切除 5 4例 ,姑息性切除15例 ;其中联合横结肠切除 2 4例 ,胰体尾脾切除 2 2例 ,肝左外叶切除 8例 ,胰体尾脾横结肠切除 6例 ,胰十二指肠切除 5例 ,胆囊切除 2例 ,膈肌、脾脏切除各 1例 ;总淋巴结转移率 88 4 % ,围手术期死亡 3例 (4 3% ) ,合并症发生率 14 5 % ,CR组和NCR组术后 1、3、5年生存率分别为 6 6 9%、39 1%、2 6 8%和 33 4 %、7 4 %、0 (P <0 0 1) ,根治性脏器联合切除组 5年生存率为 34 1%。结论 脏器联合切除术可提高T4期胃癌的
万远廉刘玉村汤坚强汪欣吴涛潘义生黄珊君黄莚庭
关键词:手术治疗手术指征淋巴清扫术
乙状结肠未分化肉瘤1例
2023年
患者女,76岁,因“下腹部疼痛伴排便习惯改变1个月余”入院。外院肠镜检查示:乙状结肠(距肛缘20 cm)见1个占全周径,呈隆起性生长新生物。活检病理检查提示:低分化恶性肿瘤。入院后行腹部增强CT检查:盆腔乙状结肠壁明显增厚,伴混杂密度肿块形成,大小约10 cm ×9 cm,内部明显液化坏死,局部与肠腔相通,考虑乙状结肠癌可能性大(图1)。行开腹探查术,术中探查发现肿瘤位于乙状结肠中段(图2),侵犯末端回肠及其系膜,与左侧输卵管伞关系密切,遂行乙状结肠癌根治术、小肠部分切除术及卵巢部分切除术。
刘乐德张峻岭汪欣吴涛潘义生
关键词:下腹部疼痛末端回肠开腹探查术液化坏死隆起性
基于中国人Lynch综合征临床标准的家族性结直肠癌胚系突变谱多中心研究
2022年
目的:Lynch综合征作为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恶性肿瘤综合征,基于肿瘤家族史对患者进行初筛是目前Lynch综合征筛查的主要手段。本研究旨在明确符合中国人Lynch综合征临床标准的结直肠癌患者最终确诊为Lynch综合征的比例,以及二代测序在Lynch综合征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方法:2017年2月至2019年10月纳入85例就诊于国内7家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北京协和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辽宁省肿瘤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和温州市中心医院)无血缘关系的符合中国人Lynch综合征临床标准的结直肠癌患者,利用含61个已报道与遗传性肿瘤相关基因的二代测序平台检测入组先证者的胚系突变。对于检出的临床意义不明的基因变异,通过一代测序、多重荧光PCR毛细管电泳检测肿瘤组织微卫星状态等手段判读该变异的致病意义。结果:符合中国人Lynch综合征临床标准的结直肠癌患者中,28.2%检测出Lynch综合征关键基因已知致病性或疑似致病性胚系突变,另外15.3%患者携带上述基因的临床意义不明的变异。通过对这些变异进行分析,本研究认为MLH1基因c.2240_2255 delCTGATCTATACAAAGT通读突变为遗传性结直肠癌的致病性突变;然而目前尚缺乏充足证据证明MLH3基因第2~11号外显子大片段重复与遗传性结直肠癌的发生存在密切联系。结论:本研究发现同样基于符合中国人Lynch综合征临床标准的结直肠癌患者,与既往利用一代测序的研究报道相比,二代测序并未提高Lynch综合征的确诊率。但是,二代测序会带来大量临床意义不明的突变。需要谨慎对待尚未明确的基因突变检测结果,必要时应该进行更深入的家系研究和更全面的分子检测以明确这些突变的致病意义。
杨梦园朱丽珍张鼎吴斌吴斌吴涛吴涛邱萌邱萌袁瑛
关键词:LYNCH综合征
201O年版IDSA复杂腹腔感染诊治指南解读被引量:7
2010年
复杂腹腔感染(complicated intra—abdominal infection,clAI)是指源于空腔脏器的感染扩散至腹腔内,伴有腹膜炎或脓肿形成的一种疾病,是临床实践中常见的难题,往往会消耗大量的医疗资源,疾病的预后不仅取决于及时的诊断和适当的外科干预,也有赖于及时有效的抗感染治疗。
吴涛刘玉村
关键词:腹腔感染诊治指南抗感染治疗空腔脏器脓肿形成医疗资源
中下段直肠癌盆腔侧方淋巴转移情况与转归被引量:24
2004年
目的探讨中下段直肠癌盆腔侧方淋巴结转移(简称侧方转移)的规律和预后。方法对1990~2001年经根治性切除证实侧方转移的20例中下段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5.0%(17/20)的患者为直肠系膜和/或根部淋巴转移加侧方转移,15.0%(3/20)的患者为单纯侧方转移。侧方转移率依次为闭孔动脉45.0%(9/20)、髂内动脉40.0%(8/20)、髂总动脉20.0%(4/20)、髂外动脉15.0%(3/20)和腹主动脉分叉淋巴结5.0%(1/20)。75.0%的患者发生术后远处转移或远处转移合并盆腔局部复发,其中83.3%发生于术后2年内。患者平均生存期21.6个月,术后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16.7%和0。结论中下段直肠癌侧方转移不仅是盆腔局部病变,还可能是属于全身病变的一部分,提示直肠癌远处转移发生的可能性。
万远廉潘义生刘玉村汪欣吴涛武颖超黄珊君
关键词:中下段直肠癌临床转归预后根治性切除术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