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心澄

作品数:103 被引量:1,085H指数:17
供职机构:东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矿业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8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 4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7篇农业科学
  • 22篇环境科学与工...
  • 7篇经济管理
  • 6篇矿业工程
  • 5篇生物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化学工程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建筑科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3篇土壤
  • 23篇退耕
  • 22篇退耕还林
  • 11篇生态
  • 10篇植被
  • 7篇土地利用
  • 7篇脱硫
  • 6篇植物
  • 6篇水土
  • 6篇燃煤
  • 5篇造林
  • 5篇沙地
  • 5篇物种
  • 5篇物种多样性
  • 5篇护林
  • 5篇防护林
  • 4篇烟气
  • 4篇生态环境
  • 4篇水分
  • 4篇土壤抗冲性

机构

  • 83篇北京林业大学
  • 16篇西北农林科技...
  • 11篇东南大学
  • 6篇内蒙古农业大...
  • 5篇北京市水务局
  • 3篇中国农业大学
  • 3篇中华人民共和...
  • 3篇大通县实验林...
  • 3篇北京地拓科技...
  • 2篇教育部
  • 2篇西北林学院
  • 2篇中国城市规划...
  • 2篇中国矿业大学
  • 2篇国家林业局
  • 2篇北京林丰源生...
  • 2篇江苏方天电力...
  • 1篇北京市园林绿...
  • 1篇内蒙古林业科...
  • 1篇内蒙古师范大...
  • 1篇新疆农业科学...

作者

  • 102篇周心澄
  • 16篇高国雄
  • 12篇李文忠
  • 11篇朱金兆
  • 11篇杨林军
  • 11篇尹忠东
  • 10篇胡建忠
  • 10篇张伟华
  • 8篇贾俊姝
  • 7篇许丽
  • 6篇李世荣
  • 6篇史常青
  • 6篇张昊
  • 5篇赵廷宁
  • 4篇马志林
  • 4篇张春霞
  • 4篇汪季
  • 3篇贺康宁
  • 3篇赵方莹
  • 3篇李娟

传媒

  • 23篇水土保持研究
  • 10篇中国水土保持...
  • 5篇干旱区资源与...
  • 4篇北京林业大学...
  • 4篇水土保持学报
  • 4篇水土保持通报
  • 3篇西北林学院学...
  • 3篇中国水土保持
  • 3篇北京林业大学...
  • 2篇华北农学报
  • 2篇干旱地区农业...
  • 2篇中国水利
  • 2篇科学技术与工...
  • 2篇全国水土保持...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中国林副特产
  • 1篇世界林业研究
  • 1篇化工学报
  • 1篇林业科技通讯

年份

  • 1篇2020
  • 5篇2018
  • 4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0
  • 8篇2009
  • 5篇2008
  • 10篇2007
  • 17篇2006
  • 18篇2005
  • 12篇2004
  • 6篇2003
  • 2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9
  • 6篇1995
  • 1篇1994
10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北京首云铁矿区生态环境现状及评价被引量:1
2009年
通过对北京首云铁矿区的土地利用现状、植被状况和水土流失情况的现场调查,结合矿区现状,按照必要性和可能性相结合的原则,提出环境评价指标和标准,对矿区的环境现状作出评价,从而掌握了北京首云铁矿区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因子和总体的环境现状,可为进一步开展矿区生态修复提供依据。
李江锋周心澄徐建明
关键词:土地利用植被调查水土流失环境评价
青海省大通县退耕还林生态功能综合评价被引量:16
2006年
根据生态经济学原理,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了黄河上游退耕还林还草综合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以青海大通县为例,对天然云杉林、退耕林地、天然荒草地、天然灌丛等植被类型进行综合生态效益评价,与农田生态系统进行对比研究。评价结果表明:天然云杉林、退耕林地、天然灌丛等类型的生态效益指数均大于农田生态系统,其综合生态效益指数排列顺序为,天然云杉林>退耕林地>天然灌丛>农地>天然荒草地。这一研究结果可为黄河上游退耕还林生态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李世荣李文忠李福源赵万启周心澄
关键词: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指标
国外工矿区土地复垦动态研究
就国外工矿区破坏土地的复垦研究现状与进展 ,包括复垦方向、复垦地生物适宜性、土壤改良、造林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动态进行了分析及评价。
高国雄高保山周心澄金燕
关键词:土地复垦
文献传递
论我国北方草场建设
一、一场全球性的生态革命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面貌发生了急剧变化。人口的迅猛增加,社会需求的剧烈膨胀,科技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活动和生产能力的空前强大。农牧业生产规模的盲目扩大、盲目发展给土地、植被、水源等环境资...
王贤周心澄
关键词:人工草地高寒牧区天然草地
文献传递
国外工矿区土地复垦动态研究被引量:98
2001年
就国外工矿区破坏土地的复垦研究现状与进展 ,包括复垦方向、复垦地生物适宜性、土壤改良。
高国雄高保山周心澄金燕
关键词:土地复垦工矿区
青海大通中国沙棘人工林对土壤有机质和含氮量的影响被引量:22
2005年
测定了 1 4a生沙棘纯林及沙棘×青海云杉和沙棘×白桦×青杨以及无林对照剖面 2 0个土样的有机质、全氮及速效氮含量 ,比较研究了青海大通黄河上游沙棘人工林对土壤系统的微观生态效应。结果表明 :①在青海大通营造沙棘林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1 4a生沙棘纯林及混交林 0 - 80cm土层平均有机质含量较对照分别提高 1 79.35 %和1 67.68% ,0 - 80cm土层平均有机质含量较对照分别增加 5 9.1 44和 41 .0 2t/hm2 ;②沙棘的固氮作用使土壤氮素含量在短期内大幅度提高 ,沙棘纯林及混交林 0 - 80cm的贮蛋量较对照分别增加 3.1 1 9t/hm2 和 2 .5 74t/hm2 ,速效氮贮量增加 30 0 .69kg/hm2 和 2 33.5 5kg/hm2 ;③沙棘人工林对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增长作用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 ,而速效氮在土壤中下层高于表层。④ 1 4a生沙棘纯林的培肥效应高于沙棘混交林 ,而沙棘与针叶树混交培肥效果又低于沙棘与阔叶树混交。
张伟华张昊李文忠周心澄
关键词:土壤沙棘人工林有机质含氮量
植被系统受干扰效应分析与建设方略被引量:6
2003年
植被系统受到干扰后,会出现弹性极限与塑性极限。在弹性极限以下的轻度干扰,植被系统受力后产生的应变可以通过植被本身的自组织能力得以自我修复;中度干扰、严重干扰的应力介于弹性极限与塑性极限之间,其应变可通过人力与自然力的综合作用来加以恢复;剧烈干扰的应力在塑性极限或断裂点以上,系统完全崩溃,需要通过人力重新建造。植被保护是植被恢复、重建的保证。在持续干扰条件撤除后,植被系统将自行或在适度人为措施干预下进入自然演替序列。
胡建忠朱金兆周心澄
关键词:建设方略塑性极限
草原荒漠化评价的植物指标研究
本文在实地调研基础上,以中国植被区划为依据,研究内蒙古高原区内(VIAia-4) 羊草典型草原荒漠化过程的植物指标。研究结果表明,羊草(Leymus chinensis)、大针茅(Stipa grandis)、冷蒿(Ar...
汪季周心澄丁国栋高永史绣花李玉宝
关键词:草原荒漠化评价指标植物
文献传递
爬山虎与五叶地锦对墙体降温效果差异及生理机制被引量:4
2009年
为了研究不同攀缘植物对其所攀附的墙体的降温效果差异及其生理机制,以葡萄科爬山虎属的2种藤本植物爬山虎和五叶地锦为材料,利用Optris Minisight非接触红外测温仪测定植物冠层表面温度、冠下墙体表面温度和相应裸露墙体表面温度。用LI-1600稳态气孔计测定蒸腾、相对湿度、叶面温度、叶室温度、入射光照强度、反射光强和透射光强。采用OS-30p调制荧光仪测定叶绿素荧光参数Fo,Fm,并计算Fv/Fm。结果表明,爬山虎和五叶地锦对应裸墙温度日变化曲线均为倒"V"字型,最高可达(41.0±0.08)℃和(42.5±0.07)℃,日均降温(2.7±0.49)℃和(5.1±0.55)℃,最高降温达到(8.2±0.58)℃和(11.0±0.28)℃。五叶地锦的蒸腾速率是爬山虎的8.3倍,达到(9.1±2.0)μg.s-1.cm-2,并使照射到墙体上的光能减少了5.6%,而且叶绿荧光参数Fv/Fm为0.80±0.01,高于爬山虎的0.75±0.00。爬山虎Fo和Fm分别为73.4±0.98和295.2±2.96,而五叶地锦的分别为63.6±1.17和315.8±13.7。因此,五叶地锦较爬山虎的降温效果好,这种差异是蒸腾、光反射与透射和叶片光化学作用的共同结果。
魏永胜芦新建周心澄王堃
关键词:攀缘植物爬山虎五叶地锦生理机制
对“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的思考与展望被引量:23
2004年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是一项宏伟的工程,她不仅是中国生态环境建设的伟大创举,也是全球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始于1978年的这项生态工程,23年来累计造林保存面积2203.72×104hm2,“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已从工程开始实施时的5.05%提高到目前的9%,一些重点地区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已初具规模,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这一工程体系突破了传统的单一模式,实行带、片、网相结合,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山封沙育林相结合,造(林)、封(育)、管(护)相结合,丰富了防护林体系建设的科学内涵。21世纪前50年是“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攻坚期,也是决战期,必须重视科技成果的推广运用,加快工程建设步伐,并采取切实措施巩固建设成果。
朱金兆周心澄胡建忠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