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杰聪
- 作品数:10 被引量:41H指数:5
- 供职机构: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湛江市财政资金科技专项竞争性分配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富血小板血浆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成骨分化的影响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富血小板血浆(PRP)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的增殖及成骨分化影响。方法提取脐带血PRP,ELISA试剂盒测定PRP中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浓度,并将其作为PRP生长因子含量的衡量标准,分别以含不同浓度TGF-β_1的PRP培养hUC-MSCs,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效率。将P5代hUC-MSCs接种于6孔板,分为4组:对照组只添加完全培养基培养,PRP组添加TGF-β_1为750 pg/mL的PRP培养,成骨诱导组添加成骨诱导培养基培养,PRP+成骨诱导组添加TGF-β_1为750 pg/mL的PRP和成骨诱导培养基培养。Real-time PCR检测hUC-MSCs成骨标志基因(OPN、RUNX2、ALP)的相对表达量。结果细胞培养至第5天时,含TGF-β_1浓度为750、1 000、2 000 pg/mL的PRP对细胞增殖促进作用显著。此外,成骨诱导过程中,添加PRP对细胞形态有不同程度影响,相对于成骨诱导组,PRP+成骨诱导组细胞第14天时已有明显的钙沉积。Real-time PCR结果显示,对照组细胞在各时间点成骨标志基因只有微量表达,且无明显变化。其余3组细胞随培养时间增加,成骨标志基因表达均有不同程度上调,其中,PRP组高于对照组(P<0.05),成骨诱导组高于PRP组(P<0.05),PRP+成骨诱导组高于成骨诱导组(P<0.05)。结论体外培养时PRP可促进hUCMSCs增殖及成骨分化,PRP中TGF-β_1最佳浓度为750 pg/mL。
- 林颢李鹏孙杰聪曾荣楚佳奇
- 关键词:富血小板血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增殖成骨分化
- 离心力、时间对富血小板血浆中生长因子浓度的影响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探索应用不同的离心速度来制备的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PRP)中TGF生长因子的含量,并做相关分析,尝试阐明制备PRP最合适的离心次数及速度。方法采集自愿者外周血200ml,应用EDTA抗凝,4o保存以备用。应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血小板计数,采用二次离心法(不同的离心速度、时间)分离出PRP,再次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血小板计数,然后用ELISA法检测所得的PRP中的TGF-β的浓度。结果外周血中的血小板浓度为146.36×109L,PRP的血小板浓度为(757.27±55.07)×109L。 PRP中的TGF-β浓度为(737.68±62.7)ng/ml。其中以900g,10min,700g,10min,这个离心速度与时间组合所得的PRP血小板浓度及TGF-β浓度最高(881.5×109L,824.2 ng/ml)。结论 PRP的制备的质量与离心速度,离心时间密切相关,合适的离心速度,时间可以得到高浓度并富含生长因子的PRP。
- 林颢孙杰聪李广盛郑锦畅魏波
- 关键词:富血小板血浆TGF-Β离心
- 脐血来源富血小板血浆对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初步探讨脐血来源富血小板血浆促进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增殖最佳浓度。方法:收集足月健康剖宫产新生儿脐带血,采用组织块培养法进行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采用二次离心法提取脐血富血小板血浆。用ELISA方法检测富血小板血浆中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1。富血小板血浆联合10%胎牛血清培养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根据富血小板血浆中的TGF-β1浓度将实验分为6组:2 000 pg/ml组、1 000pg/ml组、750 pg/ml组、500 pg/ml组、250 pg/ml组、10%胎牛血清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接种在96孔板,连续培养7d,分别在1、3、5、7 d用CCK8试剂盒测定不同浓度富血小板血浆对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影响,统计分析,选出最佳浓度。结果:不同浓度富血小板血浆联合10%胎牛血清培养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呈现不同的增殖速度,500~1 000pg/ml组明显优于其他浓度组,第5天开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富血小板血浆可提高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活性,且呈剂量依赖性。
- 胡资兵孙杰聪刘田丰
- 关键词: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富含血小板血浆细胞增殖
- 改良一期后入路术式治疗胸椎结核的临床分析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探讨改良一期后入路病灶清除、抗生素/磷酸钙骨粉填充和椎弓根内固定手术治疗胸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胸椎结核患者两种不同手术治疗方法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9例,女41例;年龄19-78岁,平均39岁。治疗组35例采用改良后入路病灶清除、抗生素/磷酸钙骨粉填充和椎弓根内固定;对照组35例患者采用经前路病灶清除、自体肋骨植入和椎体钉棒固定。术后平均随访时间24个月。病变累及两个或两个以上椎体。58例患者有不同程度脊柱后凸畸形,后凸角12°-55°,平均32°。48例伴有神经功能障碍,术前正规抗痨治疗2-3周,术后正规抗痨治疗12-18个月;随访分析两组患者植骨融合情况、神经功能恢复和后凸畸形矫正情况。[结果]术后患者胸背痛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未出现脊髓损伤和肋间神经损伤现象。术后1-2个月红细胞沉降率逐渐恢复正常。影像结果显示病人的脊柱后凸畸形得到不同程度的矫正:对照组28例术后后凸角度矫正至平均17°,治疗组30例术后后凸角度矫正至平均8°(P〈0.05)。所有患者椎间植骨获骨性愈合,治疗组愈合时间为3-9个月,平均5个月;对照组骨性愈合时间4-10个月,平均6个月(P〉0.05)。48例伴神经功能障碍者,术后Frankel分级提高1-2级。对照组术后发生胸腔积液3例、气胸1例、切口感染1例,对症处理后痊愈。末次随访病例无复发,脊柱病变节段稳定。[结论]改良一期后路病灶清除和抗生素/磷酸钙骨粉填充植骨、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式,具有创伤小、脊柱重建稳定、有效矫正和防治继发性脊柱后凸畸形等优点。
- 胡资兵曾荣孙欣孟庆奇陈思圆孙杰聪陈海聪
- 关键词:胸椎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
- 富血小板血浆联合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骨质疏松骨折愈合的影响被引量:9
- 2016年
- 目的探讨PRP联合h UC-MSCs移植对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雌性SPF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仅切除卵巢周围组织),安慰剂组(注射生理盐水),未诱导组(给予未诱导的h UC-MSCs),成骨诱导组(移植诱导后的h UC-MSCs),PRP+成骨诱导组(移植诱导后的h UC-MSCs联合PRP)。OPF造模成功后,对各组动物进行细胞移植3次,分别在OPF造模后1周、3周和7周。骨折后的第1周、3周、5周、7周、11周、13周Micro CT扫描动物模型患肢。结果 Micro CT动态观察结果显示,PRP+成骨诱导组骨痂生成量明显多于、早于其余各组,骨折11周时达到临床愈合标准,而其他组别骨痂重塑期相对滞后,比正常骨量大鼠愈合时间至少推迟了37.5%。结论 PRP联合h UC-MSCs移植可促进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为临床治疗OPF提供数据支持。
- 楚佳奇孙杰聪李鹏李广盛牛艳茹林颢陈光华魏波魏劲松曾荣
- 关键词:富血小板血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骨质疏松性骨折
- Wnt/β-catenin调控骨形成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 2014年
- OP的病理机制主要与成骨分化能力减弱、成脂分化能力增强,骨组织微循环血供减少有关[1-2]。BMSCs(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 s,BMSCs)是成骨细胞的起源。在老龄OP患者中,BMSCs的含量不仅显著减少,分化能力明显减弱,且增殖缓慢,移植过程病毒感染风险大,免疫原性与成本也较高。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blood mesenchymal stem cel s,hUCB-MSCs)在体外诱导条件下具有向成骨细胞定向分化的巨大潜能[3],来源更丰富,临床取材方便,分离纯度更高,具有强大的增殖与自我更新能力,免疫原性较低,能耐受更大程度的HLA配型不符,蕴藏着比BMSCs更加优越的临床应用价值[4]。因此,通过持续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启动与增强hUCB-MSCs的自身成骨分化能力,为临床OP的干细胞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 孙杰聪李广盛林颢刘田丰曾荣
- 关键词:骨形成分化能力UMBILICALCORD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
- 肩痛散联合加味黄芪桂枝汤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研究肩痛散联合加味黄芪桂枝汤治疗肩周炎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2月我科室收治疗的符合肩周炎诊断的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肩痛散联合加味黄芪桂枝汤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独加味黄芪桂枝汤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WOMAC量表积及IL-1及CRP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3周后VAS评分:治疗组患者为(2.80±1.47)明显优于对照组(3.46±1.51)。WOMAC量表积分:治疗组患者为(24.36±3.47)明显优于对照组(36.85±4.11)。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观测指标IL-1和CRP分别为(20.65±7.91pg/ml、11.62±4.58mg/L),均优于对照组(34.54±13.72pg/ml、17.08±5.01mg/L)。4治疗效果:治疗组治疗有效率90%明显高于对照组76.7%。结论:联合应用肩痛散及加味黄芪桂枝汤治疗肩周炎具有效果确切、治疗有效率高、无明显不良反应等特点。
- 孙欣彭智恒魏波孙杰聪李广盛陈广谋
- 关键词:肩周炎
- PVP、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临床疗效评价
- 目的:探讨PKP与PVP对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骨科收治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7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9例予PVP治疗;治疗组39例给予PKP治疗。观察PVP与PKP治疗骨质疏松...
- 曾荣胡资兵孙杰聪
- 微创及开放椎间融合术治疗轻度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及疗效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0
- 2015年
- 目的 探讨微创及开放椎间融合术治疗轻度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及手术前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方法 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86例MeyerdingⅠ、Ⅱ度单节段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患者。其中39例在Quadrant通道下行椎间融合术(微创组),47例行开放经后路椎间融合术(开放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腰椎滑脱分度及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VAS评分及ODI,以及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包括滑移百分数(percentage of slipping,PS)、椎间隙高度、滑脱角(angle of slip,AS)、胸腰联合角(thoracolumbar junction,TLJ)、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C_7矢状位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脊柱-骨盆角(spino-sacral angle,SSA)、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并对以上指标手术前后差值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微创组术后住院时间(5.1±1.6)d,较开放组的(7.2±2.1)d显著缩短(t=2.593,P=0.017)。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20个月,平均15个月。微创组复位率为68.53%±20.52%,开放组为64.21%±30.2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25,P=0.093)。术后3个月,两组腰腿痛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显著减小(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中,除PI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P〉0.05)外,其余各参数均较术前改善(P〈0.05);但两组各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差值相关性分析显示:ODI与SVA、SSA、PT、LL相关(P〈0.05)。结论 开放及微创椎间融合术在改善单节段轻度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患者脊柱-
- 孙欣曾荣李广盛魏波胡资兵林颢陈光华陈思园孙杰聪
- 关键词:椎间融合术开放手术
- 骨质疏松性骨折与骨密度相关性实验研究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通过建立SD大鼠骨质疏松模型,研究骨质疏松性骨折临界载荷、骨刚度系数与骨密度间的关系。方法取SD大鼠40只,行骨质疏松造模,造模后3个月测定活体股骨骨密度,根据骨密度的高低分为4组,每组10只。分组后取大鼠股骨行三点弯曲试验,记录骨折临界载荷、骨刚度系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骨密度(0.241±0.009)g/cm2,B组(0.226±0.011)g/cm^2,C组(0.211±0.009)g/cm2,D组(0.193±0.008)g/cm^2,4组骨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980,P=0.012)。A组骨折临界载荷(226.80±9.13)N,B组(212.11±7.96)N,C组(204.08±8.70)N,D组(193.60±8.08)N,4组骨折临界载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483,P=0.020);且A组骨折临界载荷>B组(t=-2.112,P=0.043),B组骨折临界载荷>C组(t=-2.978,P=0.006),C组骨折临界载荷>D组(t=-2.631,P=0.014)。A组骨刚度系数(526.37±8.86)N/mm,B组(531.10±12.01)N/mm,C组(490.57±9.76)N/mm,D组(465.88±5.41)N/mm;A组与B组骨刚度系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52,P=0.074),B组骨刚度系数>C组(t=-3.369,P=0.001),C组骨刚度系数>D组(t=-2.539,P=0.019)。结论当骨密度降低到一定程度后,骨密度的下降与骨折临界载荷、骨刚度系数呈正相关,骨密度减少导致骨折风险增高。
- 孙欣孙杰聪曾荣魏波彭智恒李广盛陈思园林颢郑锦畅王朝军
- 关键词:骨质疏松性骨折骨密度骨生物力学双能X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