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季慧娟

作品数:8 被引量:4H指数:2
供职机构:陕西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文化科学
  • 1篇艺术

主题

  • 3篇都市报
  • 3篇商报
  • 3篇华商报
  • 3篇《华商报》
  • 2篇时评
  • 1篇动车事故
  • 1篇新闻
  • 1篇新闻奖
  • 1篇新闻漫画
  • 1篇叙事
  • 1篇叙事学
  • 1篇叙事学理论
  • 1篇战争
  • 1篇战争年代
  • 1篇政党
  • 1篇执政
  • 1篇执政党
  • 1篇中国新闻
  • 1篇中国新闻奖
  • 1篇认知度

机构

  • 8篇陕西师范大学

作者

  • 8篇季慧娟
  • 2篇季慧婷
  • 1篇李青林

传媒

  • 5篇东南传播
  • 2篇今传媒

年份

  • 1篇2014
  • 6篇2013
  • 1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对《华商报》“7·23”事故系列评论的新解读
2013年
2011年7月23日,D301次列车与D3115次列车于温甬线发生动车组列车追尾事故,造成40人死亡、172人受伤,社会反响非常强烈。《华商报》从事故发生之日起到7月30日,连续7天对该事件进行了多角度报道、多层面分析和深度延展,体现了该报对重大公共事件的高度关怀及社会责任感。本文试从公民社会这一角度分析,对《华商报》"7.23"动车事故的系列评论进行新解读,探讨其通过评论如何促进公民社会的建构,及在建构过程中呈现的特点和不足。
季慧娟
关键词:公民社会
都市报如何提高受众对执政党的认知度——《华商报》十八大报道分析
2013年
媒介作为执政党与受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不仅要要起到"上传下达"即执政党和受众之间沟通、交流的作用,而且应该通过新闻报道起到促进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的作用。本文从新闻报道如何提高受众对执政党认知度的角度出发,分析《华商报》对十八大的报道及策划的借鉴之处,探究其如何创新报道方式和报道手法,帮助受众完成从了解执政党到信赖执政党的任务,并提高受众对执政党的认知度。
季慧娟季慧婷
关键词:《华商报》执政党认知度
从《红色中华》看革命战争年代新闻的指导性
2012年
《红色中华》作为苏维埃中央政府的机关报,在当时的革命战争年代,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以党的中心任务为主要宣传内容,充分发挥报刊媒体的指导功能,积极配合苏维埃革命的现实需求,指导各级苏维埃有计划、有日程地开展各项工作,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其成功经验对于今天的党报如何更好地发挥新闻的指导性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季慧娟
关键词:《红色中华》革命战争
中美报刊新闻漫画对比研究 ——以两国近五届最高新闻奖获奖作品为例
纵观世界各国报刊的历史演变,可以发现,新闻漫画已经发展成为报刊信息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成为各国新闻事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闻漫画作为特殊的信息传播和报道方式,在中外特殊的历史阶段,更是发挥着刀枪般的战斗作用。中国新闻漫画...
季慧娟
关键词:中国新闻奖普利策新闻奖新闻漫画
文献传递
都市报时评与公民话语权研究——以“公共话语场”概念为切入角度
2013年
当下中国舆论生态处于一个"时评盛兴"的热言时代,本文主要分析在这样的热言时代下,都市报时评与公民话语权的相互关系;并创新性地引入"公共话语场"概念,从理论层面探析在第三次时评热潮的头一个10年里,时评特别是都市报时评如何为公民话语权的实现搭建话语平台,公民又如何通过时评这一言说文体表达其话语;探讨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障碍,对如何更有效地让公民通过时评最大限度实现其话语权提供建议和意见。
季慧娟
叙事学理论下浅析媒体对“李建利”事件的报道
2013年
2012年9月15日,西安爆发了大规模的保钓示威游行,期间,51岁的李建利因驾驶一辆日系卡罗拉而被当时参加游行的蔡阳用U型钢锁砸致重伤。这一事件引起了媒体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十三套于9月26日分别先后在《东方时空》和《新闻1+1》栏目对该事件进行了详细报道。本文试从学理层面,以格雷马斯和布雷蒙的的叙事理论为方法论,分析两档栏目就该事件报道叙事的基本结构和深层意蕴,以便更好地理解电视新闻媒体报道叙事的特点。
季慧娟季慧婷
关键词:符号矩阵
都市报时评与公民话语权研究——以《华商报》时评为个案被引量:2
2013年
时评是当今媒体评论中最具生机和活力的文体,近年来活跃在各大媒体版面中,形成了第三次"时评热"现象。新时期的社会政治文明建设明确要求保障公民的话语权,积极扩大公民参与,及时反映公民诉求。因此,关于时评特别是都市报时评、公民话语权的研究引起学术界关注和探讨,但目前尚未有研究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探讨。以《华商报》为研究个案,选取《华商报》关于动车事故的系列评论,浅析都市报时评与公民话语权的关系,探讨都市报时评如何为公民言说搭建话语平台,并针对这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些许建议。
季慧娟
中美食品新闻报道浅析——以“If It Says McDonald’s,Then It Must Be Good”为主分析样本
2013年
本文以《纽约时报》的食品新闻报道"If It Says McDonald’s,Then It Must Be Good"为由头,分析如何将食品科学实验报告发展成为优秀的食品新闻报道,总结在这一过程中的方法和特点。并以此为启发,对比目前中国的食品新闻报道,探讨中美两国在食品新闻报道方面的差异、寻找两者的差距,以促进中国食品新闻报道更高效地传播。
李青林季慧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