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3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10篇小麦
  • 5篇抗性
  • 3篇叶枯病
  • 3篇抗病
  • 3篇枯病
  • 2篇多糖
  • 2篇性状
  • 2篇锈病
  • 2篇小麦根
  • 2篇小麦根腐病
  • 2篇小麦叶
  • 2篇小麦叶枯病
  • 2篇抗病性
  • 2篇抗性鉴定
  • 2篇根腐
  • 2篇根腐病
  • 2篇秆锈病
  • 2篇HLB
  • 1篇定植
  • 1篇东北春麦区

机构

  • 15篇沈阳农业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作者

  • 15篇常迺滔
  • 4篇李大海
  • 4篇尤雪颜
  • 4篇程晖
  • 3篇吴畏
  • 3篇杨家书
  • 3篇刘继霞
  • 3篇白丹
  • 2篇高增贵
  • 2篇姜俊龙
  • 2篇周春元
  • 2篇朱修涛
  • 1篇马骥超
  • 1篇王洪平
  • 1篇张伟锋
  • 1篇王龙华
  • 1篇薛应龙
  • 1篇王振
  • 1篇吴友三
  • 1篇李伟

传媒

  • 2篇华北农学报
  • 2篇植物保护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沈阳农业大学...
  • 1篇植物保护学报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辽宁农业科学
  • 1篇真菌学报
  • 1篇中国植保导刊
  • 1篇农业科技与装...

年份

  • 2篇2010
  • 4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1996
  • 1篇1992
  • 2篇1989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小麦根腐病成株期品种抗性记载方法的探讨被引量:3
1989年
小麦品种或株期对根腐病的抗病性,宜在小麦灌浆中期,调查记载平均病斑型、感病叶普遍率和平均严重率。应用品种平均严重率和高度抗病品种平均严重率的比值,参照5种不同抗病类型(HR,R、M、S、HS)标准对照品种的平均严重率比值范围,可确定品种的抗病或感病状况。上述参数可作为年度间品种抗病类型分析的依据。
吴畏杨家书常迺滔
关键词:小麦根腐病成株期抗性
辽东木叶斑病害在辽宁省的发生种类初步调查与鉴定被引量:4
2008年
辽东楤木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野生植物。本文通过对辽宁省栽培的辽东楤木的全生长期的多点实地调查,总结了叶部病害的发生症状特点,并将采集到的罹病叶片病斑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经柯赫氏法则证实分离出的4个属真菌是导致叶部病斑发生的病原菌,为生产上有效预防辽东楤木病害的发生提供依据。
刘继霞常迺滔李大海白丹尤雪颜
小麦长蠕孢菌毒素被引量:19
1989年
小麦长蠕孢菌(Helminthosporium sativum)在21—25℃的Fries溶液中振荡培养时产生的毒素,易引起与病原菌感染小麦类似的特征性病状。培养滤液的浓缩物,经丙酮沉淀,正丁醇-氯仿萃取,二次硅胶柱层析等程序,将毒素部分纯化,毒素的硅胶TLC层析表明,毒素层离组分至少为6种,在紫外灯下和碘蒸气中观察,显蓝紫色光斑和棕黄色斑,它们的Rf值依次为0.12,0.16,0.25,0.36,0.43,0.54,并具有倍半萜类化合物特有的紫外吸收带,它们的最大吸收值(max)分别为270,285,287,290,287,287nm,与国外报道乙醚提取物的紫外吸收特性相近(sommereyns & Closset,1978)。生物检测结果表明,上述组分均为毒素活性部分,它除能溶于ε为10以上的溶剂外,对热和光稳定,最适pH 4—7,极端pH下,毒素活性被钝化,回调最适pH后,活性仍可恢复,即令高温蒸煮也不丧失活性。毒素对小麦叶组织伤害能力及其活性与温度,毒素浓度和剂量,作用时间的变化呈正相关。
吴畏杨家书常迺滔吴友三薛应龙
关键词:毒素
远中5号小麦及其变异系对秆锈病抗性机制初探被引量:4
1992年
远中5号小麦对秆锈菌的抗性,是由来源于天兰偃麦草的 EE 或 FF 染色体组所携带的抗病基因,表达为莽草酸—苯丙氨酸代谢途径中的苯丙氨酸解氨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增强,苯丙氨酸解氨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峰的时间顺序有协同变化。
杨家书吴畏常迺滔高增贵李弋
关键词:小麦秆锈病抗性
真菌多糖的抗突变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07年
简述了近年来真菌多糖的抗突变试验,包括Ames试验、微核试验、小鼠的染色体畸变试验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等的研究进展。
姜俊龙常迺滔
关键词:真菌多糖抗突变
小麦抗蠕孢菌叶枯病(HLB)遗传的初步研究被引量:4
2008年
小麦蠕孢菌叶枯病(HLB)在我国已经成为影响小麦高产、稳产的重要病害之一。本文通过小麦抗、感品种杂交的F1、F2代群体对Bipolaris sorokiniana的抗病性差异,研究了小麦蠕孢菌叶枯病(HLB)的抗性遗传,发现豫麦17的抗病性是由数量性状基因控制的。经典数量遗传学分析表明豫麦17对蠕孢菌叶枯病的抗性是由2个以上基因控制,可能是3个基因。它与中国春组合的广义遗传力为67%。
李大海常迺滔白丹刘继霞尤雪颜
关键词:小麦遗传抗性广义遗传力
SSR标记在小麦抗病QTL及抗病基因定位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07年
建立于DNA基础上的分子标记技术对小麦抗病育种具有重要作用。SSR标记是建立在PCR技术上的新型分子标记,以其数量丰富、多态性高、重复性好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小麦抗病基因的研究。本文就SSR标记在小麦抗病QTL分析、抗病基因标记和定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马骥超常迺滔姜俊龙李大海尤雪颜
关键词:小麦SSR标记抗病基因QTL
辽东楤木叶斑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从辽东楤木叶斑病叶片上分离得到叶斑病病原菌(Alternariasp.),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病原菌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5℃,pH值4.0~11.0均可以生长,6.0为最适生长pH值。在Czapek培养基上,病原菌以可溶性淀粉和葡萄糖为碳源生长最好,以蛋白胨为氮源生长最佳。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值为6.0。
周春元常迺滔朱修涛
关键词:叶斑病生物学特性
小麦叶枯病(HLB)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0年
小麦叶枯病是限制小麦高产稳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在我国该病害的发生呈上升趋势。对其病原菌生理分化、寄主范围和致病性研究,以及小麦抗叶枯病资源筛选、鉴定技术、抗病基因遗传、分子标记在小麦抗叶枯病的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目前小麦抗叶枯病育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抗叶枯病QTL研究提出一些思考。
朱修涛常迺滔周春元
关键词:小麦叶枯病抗性鉴定抗性遗传数量性状位点
辽东楤木的离体培养及植株再生研究被引量:9
2005年
以MS为基本培养基,通过调节6-芐氨基嘌呤(6-BA)、3-吲哚丁酸(IBA)、1-萘乙酸(NAA)、3-吲哚乙酸(IAA)等4种生长素的配比和浓度,成功地用组织培养的方法获得辽东楤木茎尖、茎等部位诱导产生的愈伤组织和再生植株,结果表明:辽东楤木离体培养的愈伤组织诱导、分化成苗和分化生根的最佳激素配比为NAA0.01mg·L-1+6-BA0.5mg·L-1、NAA0.02mg·L-1+6-BA0.5mg·L-1和NAA0.01mg·L-1+IBA1.5mg·L-1,应用该技术体系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分化率和再生植株成活率分别为94%、22.5%、98%,该技术体系为国内外同类研究的首次报道。
常迺滔于萍雍一丘李伟程晖王洪平
关键词:愈伤组织再生植株定植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