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廖志新

作品数:2 被引量:13H指数:2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曙光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医药卫生
  • 1篇理学

主题

  • 1篇荧光
  • 1篇荧光衰减
  • 1篇脂质体
  • 1篇通透性
  • 1篇球蛋白
  • 1篇中药
  • 1篇中药单体
  • 1篇细胞
  • 1篇细胞膜
  • 1篇细胞膜通透性
  • 1篇免疫球蛋白
  • 1篇免疫球蛋白G
  • 1篇膜通透性
  • 1篇纳米
  • 1篇纳米微粒
  • 1篇金纳米微粒
  • 1篇化学发光
  • 1篇红细胞膜
  • 1篇胞膜

机构

  • 2篇复旦大学

作者

  • 2篇刘彩云
  • 2篇梁建英
  • 2篇廖志新
  • 2篇卢建忠
  • 1篇邓丹丹
  • 1篇樊爱萍

传媒

  • 2篇分析化学

年份

  • 1篇2007
  • 1篇2006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基于金纳米微粒的化学发光金属免疫分析被引量:11
2006年
建立了基于金纳米微粒溶解的化学发光反应体系,并探讨了金纳米微粒溶解及化学发光测定的最佳条件。首次将金纳米微粒引入生物素和IgG的化学发光金属免疫分析,比较了不同粒径金纳米微粒、不同检测系统对IgG测定的影响。在(一抗-IgG-二抗修饰金纳米微粒)检测系统中,基于10nm和30nm金纳米微粒测定IgG的线性范围分别为1~75ng和0.5~25ng,检出限分别为0.5ng和0.1ng。在(一抗-IgG-生物索化抗体-链霉亲和素修饰金纳米微粒)检测系统中,5nm和10nm金纳米微粒测定IgG的线性范围分别为10~250ng和1~250ng;检出限分别为5ng和1ng。
樊爱萍刘彩云廖志新梁建英卢建忠
关键词:金纳米微粒化学发光免疫球蛋白G
脂质体荧光衰减技术预测10种中药单体的被动吸收被引量:2
2007年
制备了DPH荧光脂质体,选用10种药理活性较好的中药单体,测定了这些中药单体进入荧光脂质体后引起的荧光衰减百分率,评估中药单体的细胞膜通透性。采用大鼠在体肠单向灌流实验测定了中药单体的小肠有效透皮系数(Peff),与中药单体引起的脂质体荧光衰减数据对比,两者相关性良好,从而证明荧光脂质体模型可以应用来预测中药单体的被动吸收。用DPH标记红细胞膜,测定了以上10种中药单体对荧光标记的红细胞膜的荧光衰减百分率,发现荧光脂质体与红细胞膜相关性良好,荧光脂质体模型的确可以一定程度上替代制备繁琐的红细胞膜,用来研究中药单体在真实细胞膜中的通透性。综合而言,荧光脂质体模型简单易行、重现性好、所需样品量少,适合于中药早期研究的高通量筛选。
邓丹丹刘彩云廖志新梁建英卢建忠
关键词:中药单体细胞膜通透性红细胞膜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