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玮
- 作品数:62 被引量:139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传媒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 回忆性散文的文学特征与功能——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个案被引量:3
- 2021年
- 回忆性散文以第一人称叙事视角回顾过往现实的叙述活动,在现实与过去的对话、过往事件的感知经验与再认识中,展现个体对现实的评价和自我认识。回忆性散文在不同层面承担了记录、诠释、示范、美育、记忆、反思、娱乐等多种功能。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中国现代散文名作,也是回忆性散文的代表作品。它以成年人的视角回望幼年的生活印象与轨迹,流露出对家园的眷恋和有关早年生活的独特经验。
- 张一玮
- 关键词:回忆性散文文学特征文学功能《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新中国电影中少数民族音乐的融入及意识形态语境被引量:3
- 2016年
- 少数民族音乐形式在新中国电影中的呈现,是一个同时涉及电影学和人类学的问题。少数民族音乐参与了中国电影对少数民族历史、政治与文化变迁的再现,并加入到这些影片对场景、故事和意识形态内涵的塑造之中。这些出现在电影中的音乐包含了民歌、器乐曲、乐器形象、舞蹈和仪式配乐等形式。电影采集和运用少数民族音乐的方式,同新中国政治、审美和意识形态及其文化机制密切相关。
- 张一玮
- 关键词:新中国电影少数民族音乐民歌民间音乐意识形态
- 情境、角色与媒介:对《人生》两版本中集市与文化馆场景的分析
- 2008年
- 路遥的小说《人生》和由其编剧的同名电影中,均出现了富于文化意味的集市和文化馆场景,它们在艺术作品中呈现了社会转型期的城乡文化景观,也具有某种叙事潜能。借助对小说《人生》和电影《人生》的解读,研究者可以透视这两个场景的叙事功能,并在欧文.戈夫曼的传播理论基础上对其文化意味进行比较和阐释。
- 张一玮
- 关键词:角色媒介电影
- 顾颉刚日记中的北京观影空间
- 2022年
- 20世纪50至60年代,历史学家顾颉刚的私人日记记录了赴大华电影院和儿童电影院21次观看电影的经历,这些日记篇章对于研究北京影院文化具有特殊的史料价值。两座影院的电影排映状况参与构成了观影活动的仪式性特征,是实现电影文化功能的重要环节。解读顾颉刚日记中的观影记录和观影经验,可以审视“十七年”中国电影工业发展的成果,并理解当时北京城市电影院的放映状况、接受状况和文化认同。
- 张一玮
- 关键词:文化解读
- 陈设、差异与住宅经验:《雷雨》的空间诗学解读
- 2017年
- 《雷雨》中的住宅空间及其经验参与构成了文学文本的主题、风格、叙事方式和文化内涵,为文学作品的空间诗学解读提供了可能。文学批评者可借助空间、权力和群体心理等方面的探讨,结合西方社会学和哲学领域一部分有关空间或空间经验的论述,形成针对《雷雨》的批评思路。《雷雨》中的住宅空间和陈设透露出社会权力系统的控制力与操控方式,进一步同阶级以及其他社会关系形成关联,在群体与个体心灵之间构建起源于现代性的诗意。
- 张一玮
- 关键词:《雷雨》住宅空间空间诗学
- 名人记录中的国家形象:茅盾、叶圣陶和巴金出访日记中的观影书写
- 2021年
- 1949年至1966年期间的中国作家出访日记是研究当时中外文化交流史的重要资料。叶圣陶、茅盾、巴金等中国作家的日记中,记录了一部分出境访问期间在影院等观影场所观看电影的经历,这些资料可成为电影文化史研究的一个着眼点。茅盾在访问苏联和波兰期间写下的日记呈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语境下对文化交流和电影发展的认知;叶圣陶出访印度时写下的日记叙述了作家眼中的印度电影状况,并形成了中外电影文化对照的视野;巴金访问越南的日记则呈现了东南亚国家电影与中国的关联,是记录20世纪60年代亚洲文化交流的特殊文本。这些日记既分别表达了作家个人的写作风格,也共同建构了当代中外文化交流史中的“中国话语”。
- 张一玮
- 关键词:国家形象叶圣陶中外文化交流
- 数码艺术的“现代古韵”被引量:1
- 2011年
- 张旺于2007年出版了第一部个人绘画作品集,其数码绘画作品混杂了源于久远时代和异域空间的感觉,令源自中国神话传说的玄幻形象次第涌现,将观者引入了一个此前未被发现的符号世界。这种"数字中国画"令观者开始思考如下的问题:此类以电脑设备为主要创制工具又体现了强烈的传统中国画气质,
- 张一玮
- 关键词:数码艺术传统中国画古韵绘画作品神话传说
- 屠光启:沪港两地类型化商业电影的编导者被引量:2
- 2011年
- 屠光启是被中国内地电影史著述长期贬低或淡忘的电影导演,他于20世纪40至70年代中国电影史的变迁中经历了"孤岛"时期、沦陷时期、"中电"时期和香港时期的发展,共创作了近百部影片。屠光启执导的影片迎合商业化和跨地区趋势的要求,涵盖了间谍、武侠、犯罪、爱情、家庭伦理、历史传奇等影片模式,理应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据一席之地。
- 张一玮
- 关键词:商业电影类型化中国电影史编导电影导演
- 叙事转向与电影的都市呈现
- 2007年
- 当代电影叙事方式的转变,对电影呈现都市景观并生成意义的过程,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文章结合托马斯.沙兹、哈桑和大卫.哈维的论述,并联系一部分电影作品,对当代电影在都市呈现中凸现的叙事倾向进行描述。
- 张一玮
- 关键词:叙事后现代电影
- 异质空间与乌托邦——一种都市文化批评的视角被引量:27
- 2006年
- 1967年,福柯阐述了异质空间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中的意义和价值,他的论述同列斐伏尔的理论共同开启了文化研究领域中的“空间转向”,对文化研究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究其根源,一方面是社会理论家在不断寻找能够适应(后)现代语境中空间问题的新方法模式及框架;另一方面则是源于乌托邦作为空间模式及思想方法的自身嬗变。这两方面的原因促成了异质空间、乌托邦与都市文化批评之间的机缘。
- 张一玮
- 关键词:福柯乌托邦都市空间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