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华 作品数:24 被引量:118 H指数:6 供职机构: 昆明医科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麻醉处理临床观察 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麻醉处理.方法确诊动脉导管未闭(343例)、房间隔缺损(428例)、室间隔缺损(229例)择期行介入封堵术10岁以下患儿,随机分为氯胺酮复合咪达唑仑组及氯胺酮复合丙泊酚组.结果 2组患儿术中不同时点平均动脉压、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术中不良反应、术中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儿均保留自主呼吸,顺利完成先心病介入治疗.结论氯胺酮复合咪达唑仑或氯胺酮复合丙泊酚的麻醉方法应用于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麻醉满意,并发症少,安全有效,麻醉苏醒快,无明显临床区别. 章体玲 光雪峰 张伟华 王洪涛 杨栋 薛强 付娟娟关键词:小儿先心病 介入治疗 麻醉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血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活性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观察先天性心脏病(CHD)伴肺动脉高压(PAH)患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活性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与肺动脉高压的关系。方法先天性心脏病患者68例,分为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压力正常组36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轻中度肺动脉高压组19例和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组13例。抽取受试者静脉血,应用比色法检测ACE2酶活性水平。结果先心病重度肺动脉高压组血清ACE2酶活性较先心病肺动脉压力正常组明显降低(1.28±0.40比1.92±0.64,P〈0.05),血清ACE2酶活性与肺动脉压力存在低度负相关关系(r=-0.367,P〈O.01)。结论ACE2酶活性降低可能在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戴海龙 郭玥 尹小龙 光雪峰 鲁一兵 张伟华关键词:肺动脉高压 先天性心脏病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后血小板减少1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1 2012年 目的总结分析PDA介入封堵术后血小板减少的规律及可能的发生原因,为临床PDA的治疗提供指导。方法选取延安医院2007年1月至2012年4月PDA封堵术后发生血小板减少的10例病例,分析血小板减少发生时间、下降规律、残余分流及相应的治疗措施等。结果血小板减少发生率约为1.55%(10/647),10例均为巨大PDA患者,10例病例术后均有不同程度残余分流,血小板减少发生于封堵术后3d内,血小板最低发生于术后4~6d,有6例输注血小板,所有病例无严重内脏出血发生。结论 PDA封堵术后血小板减少属于少见并发症,其发生原因可能与残余分流所致机械性破坏有关。 郑林琼 张伟华 鲁一兵 杨栋关键词:动脉导管未闭 心脏导管插入术 血小板减少 成人先天性细小冠状动脉瘘特点及分型研究 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研究成人先天性细小冠状动脉瘘(small coronary artery fistula,sCAF)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并探讨依据直径分型新标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9月至2017年12月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收治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成人先天性sCAF患者的临床表现、冠状动脉造影及血流动力学等资料。分析瘘道直径与是否接受手术治疗的关系,评估瘘道直径水平预测sCAF手术治疗的可能性,并计算界值。结果研究入选158例sCAF患者,女66例(41.77%),男92例(58.23%),年龄(44.94±17.35)岁,4例(2.53%)有先天性心脏病家族史,11例(6.96%)合并其他先天性心脏病。胸闷等疑似心绞痛发作和心悸等心律失常发作是主要症状,二者共占36.70%,心房颤动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表现形式(8.86%)。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肺动脉瘘是最多见的瘘道(41.14%),其次为右冠状动脉-肺动脉瘘(25.32%)。大部分瘘道呈不同程度迂曲,且合并局限性狭窄和(或)扩张,继发病变最多见是动脉瘤形成(38.61%)。瘘道直径为(2.78±1.14)mm,肺动脉平均压(pulmonary artery mean pressure, PAMP)为(16.66±5.63)mmHg(1 mmHg=0.133 kPa),肺循环和体循环流量比值(flow ratio of pulmonary to systemic, Qp/Qs)为1.07±0.13。以瘘道直径中位数分组,直径较大组需要手术可能性较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CAF瘘管直径与是否需要手术治疗正相关。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最佳界值为2.91 mm(敏感性为78.6%,特异性为85.3%)。结论成人先天性细小冠状动脉瘘自具特点,起源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及瘘入肺动脉最多见,瘘道直径2.91 mm可作为细小分型的潜在最佳界值。 薛强 光雪峰 张伟华 鲁一兵 张记磊 卢静关键词:先天性冠状动脉瘘 冠状动脉造影 成人 多孔型房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 被引量:1 2014年 近几年应用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在临床上已广泛开展,临床报道此方法疗效满意.但对于多孔型房间隔缺损的介入封堵治疗报道较少.现将笔者的治疗体会报道如下. 戴海龙 张伟华 鲁一兵 光雪峰 尹小龙 邓洁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 房间隔缺损 介入治疗 先心病外科术后残余分流介入治疗 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术后残余分流介入治疗临床疗效.方法 2004年1月至2011年4月,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术后残余分流患者10例,男性6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27.6±10.8)岁,平均体重(59.2±7.6)kg.其中,PDA结扎术后残余分流2例,VSD修补术后残余分流7例,ASD修补术后残余分流1例.术后2 d、1月、3个月、6个月、1 a复查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结果 10例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术后残留病变患者均成功介入治疗.所有患者随访无不良并发症发生.结论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术后残余分流介入治疗,使手术简便、安全,可获得良好疗效. 戴海龙 鲁一兵 张伟华 光雪峰 尹小龙 邓洁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 介入治疗 继发孔型房缺封堵术前后心律失常的变化 被引量:2 2013年 对有适应症的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trialseptl defect,ASD)患者,介入治疗已取代外科开胸手术成为临床首选,随着ASD介入封堵的广泛开展,术后常见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需要进行长期随访,发现心律失常及时处理,本文总结了昆明市延安医院心内科5 a来经导管封堵治疗的房间隔缺损患者手术前后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现报道如下。 鲁一兵 郑林琼 张伟华 孙一康 章体玲关键词:心律失常 介入治疗 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的疗效 被引量:37 2020年 目的对比沙库巴曲缬沙坦与缬沙坦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0月至2018年9月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心内科收治的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9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7例)和对照组(38例)。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抗心衰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缬沙坦,观察组予以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1月、6月、12月临床疗效、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N末端脑钠肽前(NT-proBNP)、6 min步行试验(6MWT)。结果治疗1个月后两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月、12月后二组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缩小、左室射血分数增加,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LVEF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尽管治疗时间不同,但两组患者治疗后NT-proBNP下降、6 min步行距离增加,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缬沙坦相比,短期运用沙库巴曲缬沙坦对于扩张型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而言不具优势,对于这个亚组治疗的获益来源于长期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 章体玲 张伟华 罗庆祎 夏洪颖 鲁一兵关键词:扩张型心肌病 心力衰竭 波生坦治疗先心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观察波生坦治疗先心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疗效.方法 5例先心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服用波生坦治疗,观察服药6月后肺动脉压、肺血管阻力、6 min步行试验、右室收缩末期内径变化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服用波生坦后(1)肺动脉收缩压从(96±11)mmHg降为(86±10)mmHg(P<0.01),肺动脉舒张压(56±10)mmHg降为(46±9)mmHg(P<0.01).肺动脉平均压(73±11)mmHg降为(59±10)mmHg(P<0.05).肺血管阻力(17.8±1.9)Wood降为(13.1±1.7)Wood(P<0.01);(2)6 min步行试验从(136±40)m改善为(198±55)m(P<0.01);(3)右室收缩末期内径从(40±5)mm减为(36±6)mm(P<0.05).结论波生坦可降低先心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的肺动脉压,提高患者的运动耐量,改善右室功能. 鲁一兵 戴海龙 光雪峰 张伟华 薛强 邓洁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 肺动脉高压 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并发心律失常与腔内传导参数的关系 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经导管封堵室间隔缺损(VSD)术围术期发生心律失常与腔内传导参数改变的关系.方法经导管封堵术的VSD患者50例,使用腔内电图观察封堵术前后腔内心电参数的变化与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1)与VSD封堵术前比较,术后随访期间共发生心律失常20例,其中束支传导阻滞16例,包括完左2例,完右4例,一过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Ⅲ°AVB)1例,在随访中大多可恢复正常;(2)封堵术前、术后心腔内电图示:房室传导参数A-H、H-V值(75.10±14.34)ms vs(80.67±23.03)ms及(47.9±12.61)ms vs(50.07±15.23)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经导管VSD封堵术后,部分患者出现新的心电改变,表现为1周内束支传导阻滞增多,但大多可恢复正常,预后良好;(2)术中发生A-H、H-V延长与术后出现各类缓慢心律失常无关;(3)心律失常是VSD封堵术常见的并发症,但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严格选择适应症,避免采用直径过大的封堵器是减少VSD封堵术后心律失常的有效措施. 尹昵 光雪峰 张伟华 左明鲜 戴海龙 杨栋 何臣德关键词:室间隔缺损 经导管封堵术 心电描记术 心律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