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国栋

作品数:19 被引量:313H指数:12
供职机构:东北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6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6篇大豆
  • 5篇性状
  • 5篇根系
  • 5篇大豆品种
  • 4篇根系性状
  • 3篇育种
  • 2篇生理小种
  • 2篇小种
  • 2篇美国大豆
  • 1篇代数
  • 1篇地理变异
  • 1篇地上部
  • 1篇地上部性状
  • 1篇豆种
  • 1篇选育
  • 1篇选育报告
  • 1篇选择育种
  • 1篇亚有限结荚习...
  • 1篇遗传进度
  • 1篇遗传力

机构

  • 17篇东北农业大学

作者

  • 17篇张国栋
  • 5篇吴宗璞
  • 5篇杨秀红
  • 2篇王金陵
  • 2篇杨庆凯
  • 1篇陈绍江
  • 1篇高凤兰
  • 1篇武天龙
  • 1篇赵长山

传媒

  • 6篇大豆科学
  • 4篇东北农业大学...
  • 1篇大豆通报
  • 1篇中国油料作物...
  • 1篇植物病理学报
  • 1篇作物杂志
  • 1篇作物学报

年份

  • 1篇2020
  • 3篇2002
  • 2篇2001
  • 1篇1998
  • 1篇1996
  • 2篇1995
  • 5篇1994
  • 2篇1989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豆RFLP和RAPD研究现状被引量:10
1996年
RFLP和RAPD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应用这些技术于作物遗传育种实践的前提条件是建立RFLP和RAPD分子标记连锁图,进而建立分子标记与重要在艺性状的连锁关系.大豆有些抗病性、生育期性状、形态性和品质性状等与RFLP和RAPD分子标记有连锁关系,分子标记有可能用于大豆育种的选择过程.RFLP和RAPD技术可用于评估大豆群体和品种资源,探索育种方法的分子基础,研究进行和分类,分析细胞质DNA遗传变异.
张国栋
关键词:RFLPRAPD大豆遗传育种
大豆根系的研究被引量:29
2002年
根系在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关大豆根系的研究不如地上部深入 ,大豆根系研究信息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育种工作的成效。文章概括介绍了与大豆育种和生产有关的大豆根系方面的研究 。
杨秀红吴宗璞张国栋
关键词:大豆根系育种
大豆疫霉根腐病被引量:32
1998年
大豆疫霉根腐病是毁灭性病害之一,在我国近年有加重发展趋势。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对Phytophthorasojae及大豆抗性研究较多,目前已建立了完善的生理小种体系,分离了30多个生理小种,最新定名小种为38和39号。RFLP研究表明,P.sojae的多数变异都可在小种1,7,17和19号中表现出来,因而推测其它小种可能是从这4个小种杂交派生而来,澳大利亚的P.sojae由美国传入。抗、耐病筛选方法有田间筛选法、接种体薄层法、斜板法、下胚轴接种法和豆荚接种法等。选出不少抗病材料,通过遗传研究定名了抗性基因Rps1、Rps-b、Rps-c、Rps1-d、Rps1-k、Rps2、Rps3、Rps3-b、Rps3-c、Rps4、Rps5、Rps6和Rps7等。Rps1-k是目前应用较广的抗性基因,它能抗20多个生理小种。抗性基因Rps1和Rps1-c从被利用到丧失抗性大约是8~10年的时间,按此推算几年之内Rps1-k基因也将丧失抗性,因此主张抗病基因和耐病基因结合使用,不同抗性基因结合使用。
张国栋
关键词:大豆疫霉根腐病生理小种
大豆种间杂交后代数种农艺性状的遗传力与遗传进度的估算及其应用被引量:17
1989年
本文研究了大豆种间杂交(G. max×G. gracilis, G. max×G. soja)后代的遗传力、遗传进度。结果表明:种间杂交后代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规律基本上与栽培种内品种间杂交相类似,可利用类似于处理栽培品种杂交后代的方法处理种间杂交后代;种间杂交后代的遗传进度较大,选择效应明显。
张国栋王金陵孟庆喜杨庆凯吴忠璞高凤兰
关键词:大豆种间杂交农艺性状遗传力
不同生育期大豆品种根系性状的比较研究被引量:17
2002年
采用盆栽方法 ,对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的 15份早熟大豆品种、14份中熟大豆品种和 12份晚熟大豆品种的根系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 ,结果表明 :不同生育期大豆品种根系性状存在差异。晚熟品种根系最发达 ,其次是中熟品种 ,早熟品种根系相对最不发达。不同生育期大豆品种根系性状的差异在苗期表现不明显 。
杨秀红吴宗璞张国栋
关键词:生育期大豆根系性状
黑龙江省大豆化学品质的品种地理变异及生态区划
张国栋
关键词:大豆地理变异
大豆品种根系性状与地上部性状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64
2002年
采用盆栽方法 ,对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的 4 2份大豆品种的根系性状与地上部性状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大豆品种根系性状与地上部性状存在相关关系 ,随生长进程的推进相关关系趋于明显。鼓粒初期所测 7个根系性状与地上部茎粗、冠鲜重、冠干重均呈中度 (以上 )相关关系 ,除主根长度与冠鲜重之间的相关系数在 0 .0 5水平上达到显著外 ,所测根系性状与茎粗、冠鲜重、冠干重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在 0 .0 1水平上达到显著。判断根系是否发达的地上部主要指标顺序为 :茎粗 >冠干重 >冠鲜重 >株高 >分枝数。
杨秀红吴宗璞张国栋
关键词:大豆根系性状地上部性状
将外源DNA注入幼荚实现大豆遗传转化被引量:25
1994年
目前,基因转移的方法已发展到很多作物上,但大多都不是很有效的,并且对于育种家来说又太复杂。本项实验的目的是研究能否通过将外源DNA注入幼荚的方法来转化大豆。实验中,利用一个玉米自交系和一个栽培大豆品种作为供体,另一个栽培大豆品种作为受体。两个组合的突变率分别为10.00%和5.32%。后代在很多农艺性状方面产生了可遗传的变异,例如:熟期、种子蛋白质含量、株高、结荚习性、茎粗、倒伏性、每株分枝数、每株荚数、每株粒数和百粒重。外源DNA可以通过维管系统或胞间连丝系统进入分裂时期的细胞,或通过核膜通道进入细胞核,然后聚集到基因并在受体上得到表达。该项技术简单、有效、育种家容易掌握。利用该技术可创造新的种质,实现不同作物种间、属间、种间基因交换。
张国栋赵长山陈绍江
关键词:大豆DNA基因转移
美国大豆孢囊线虫生理小种及大豆品种抗性遗传育种研究进展被引量:20
1994年
大豆孢囊线虫是美国大豆生产中造成损失最大的病害。目前从理论上用四个鉴别寄主把大豆孢囊线虫划分为16个生理小种,但实际上尚未发现11号、12号和13号生理小种。通过大规模品种资源筛选,已选出一大批抗源,较好的抗源有Peking、PI88788和PI437654等。大豆品种对孢囊线虫的抗性由少数基因控制,在某些情况下与控制种皮颜色的基因有连锁。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分子标记与大豆的抗性有关,RFLP和RAPD技术有希望应用于大豆抗孢囊线虫育种。美国到1991年已培育出130多个抗孢囊线虫大豆品种,典型的Hartwig能抗目前美国的所有生理小种。
张国栋
关键词:大豆孢囊线虫生理小种抗性
美国大豆品种区域试验的方法和程序被引量:4
1995年
本文概括介绍了美国大豆品种区域试验的方法、程序、观察记载标准及对参试品系的要求和利用限制等,并简单介绍了品种的审定、推广、命名过程,最后对中国的区域试验体系提出了四点建议。
张国栋
关键词:大豆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