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强

作品数:40 被引量:234H指数:8
供职机构: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资源植物生物学安徽省重点实验室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文化科学农业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4篇期刊文章
  • 4篇专利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1篇生物学
  • 9篇文化科学
  • 8篇农业科学
  • 4篇医药卫生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8篇植物
  • 6篇物种
  • 6篇基因
  • 5篇苦苣
  • 5篇苦苣苔科
  • 5篇基因组
  • 4篇叶绿
  • 4篇生物学
  • 4篇教学
  • 3篇地理分布
  • 3篇叶绿素
  • 3篇叶绿素荧光
  • 3篇系统发育
  • 3篇抗氧化
  • 3篇光合作用
  • 3篇分子
  • 2篇氮素
  • 2篇氮素形态
  • 2篇氮形态
  • 2篇点格局分析

机构

  • 23篇淮北师范大学
  • 18篇广西壮族自治...
  • 3篇广西师范大学
  • 2篇安徽师范大学
  • 2篇中国地质科学...
  • 2篇淮北煤炭师范...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广西大学
  • 1篇安徽农业大学
  • 1篇桂林医学院
  • 1篇桂林理工大学
  • 1篇河南省农业科...
  • 1篇南昌大学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江西师范大学
  • 1篇梧州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肇庆学院
  • 1篇云南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植...

作者

  • 40篇张强
  • 10篇吴晓敏
  • 7篇宋运贤
  • 7篇张兴旺
  • 6篇刘演
  • 5篇许为斌
  • 4篇郭传友
  • 4篇黄俞淞
  • 4篇纪磊
  • 3篇束良佐
  • 3篇盘波
  • 2篇张小平
  • 2篇谢运昌
  • 2篇张海军
  • 2篇沈利娜
  • 2篇蒋小华
  • 2篇梁勇诗
  • 2篇刘飞
  • 2篇段永波
  • 2篇董莉娜

传媒

  • 10篇广西植物
  • 3篇生物学杂志
  • 2篇安徽农学通报
  • 2篇中学生物教学
  • 2篇生态学杂志
  • 2篇植物研究
  • 2篇赤峰学院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植物资源与环...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广西科学
  • 1篇热带亚热带植...
  • 1篇核农学报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中国科学:生...
  • 1篇科教导刊
  • 1篇植物生理学报

年份

  • 5篇2023
  • 2篇2022
  • 6篇2021
  • 5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5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4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4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两种氮素形态对药用植物三叶青中黄酮类活性成分积累的影响及相关分子机制的初步探讨被引量:6
2018年
以珍稀濒危药用植物三叶青(Tetrastigma hemsleyanum Diels et Gilg)为材料,通过遮荫条件下(30%自然光)的盆栽试验,研究了硝态氮(NO_3^--N)和铵态氮(NH_4^+-N)两种不同氮素形态对其根和叶中黄酮类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结果表明:NO_3^--N处理后的三叶青叶中原花青素B1、芦丁、山柰酚-3-O-芸香糖苷、槲皮素、异槲皮苷、山柰酚的含量比NH_4^+-N处理的高;其根中的原花青素B1、芦丁、山柰酚-3-O-芸香糖苷、槲皮素、异槲皮苷、山柰酚的含量比NH_4^+-N处理的高。进一步的研究发现NO_3^--N处理过的三叶青其根、叶中与黄酮类化合物合成相关的酶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查尔酮合成酶(CHS)转录与表达水平高于NH_4^+-N处理的三叶青。此外,NO_3^--N处理的三叶青叶、根中的PAL和CHS酶活性也高于NH_4^+-N处理。利用PAL特异性抑制剂AOA处理后,AOA能显著抑制PAL酶活性(P<0.05)并导致黄酮类成分含量极显著下降(P<0.01)。综上所述,施用NO_3^--N更有益于三叶青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其主要是通过增加PAL代谢途径关键酶的基因表达量进而提高其酶活性来增强黄酮类化合物的合成。
张强刘一吴晓敏吴晓敏宋运贤束良佐龙民慧
关键词:氮素形态氮同化黄酮类
中国金粟兰属植物的形态多样性及地理分布被引量:3
2020年
金粟兰属(Chloranthus Swartz)是研究被子植物起源和早期演化的关键类群之一,部分种类被广泛地栽培和使用。虽然前人已对该属植物的形态、地理分布、分类、系统发育、化石和化学成分等开展了丰富的研究,但是通过作者持续广泛的调查研究发现,以往对该属植物形态多样性、生活型和地理分布的认识仍不充分,且在该属植物中还存在分类观点不统一、名实混淆、沿用错误分类信息等问题。该研究在广泛查阅标本资料和长期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金粟兰属植物的形态多样性、生活型和地理分布格局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描述。结果表明:在形态方面,金粟兰属内花部器官尤其药隔形态在种间呈多样性而种内相对稳定,是物种划分最有效的分类性状,其中网脉金粟兰药隔形态变异较大,疑为复合群;在生活型方面,狭叶金粟兰与网脉金粟兰为常绿草本,区别于该属其他常绿亚灌木以及地上部分每年秋冬季节枯萎的多年生草本种类;在地理与生境分布方面,验证了金粟兰属内最近缘的4个长药隔草本物种间的确呈显著水平替代分布格局,而一直被认为只分布在湖北宜昌和重庆奉节等地的狭叶金粟兰却在贵州亦有分布。该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对中国金粟兰属植物的形态多样性、生活型、地理和生境分布特点等方面的认识,而且为正确划分和鉴别金粟兰属植物不同种类提供了更详实的依据,同时还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该属植物物种的形成、演化和特殊分布格局的成因奠定基础,为这一类植物资源安全地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了保障。
卢永彬蒋裕良覃信梅张强
关键词:生活型
甲咪唑烟酸在土壤中的残留对后茬小麦幼苗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被引量:11
2013年
为探讨除草剂甲咪唑烟酸在土壤中的残留对后茬小麦幼苗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采用土壤添加法测定了在不同甲咪唑烟酸土壤残留浓度(0~1.2mg·kg^-1)下麦苗根系和地上部生长、叶片光合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土壤中甲咪唑烟酸残留浓度的增加,麦苗的株高、单株鲜重和干重呈现降低的趋势,添加甲咪唑烟酸对根系生长的抑制作用大于地上部,导致麦苗根冠比下降和生长不均衡。甲味唑烟酸处理均引起麦苗叶片叶绿素减少,暗呼吸速率上升。土壤中甲咪唑烟酸浓度较高时小麦光合速率显著受到抑制,1.2mg·kg^-1处理的抑制率最大,达38.39%,净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主要是非气孔因素限制导致的。以上结果说明,甲咪唑烟酸土壤残留会对后茬小麦产生严重的影响,生产中应注意控制甲咪唑烟酸使用剂量和安全间隔期。
苏旺苍孙兰兰张强吴仁海王恒亮鲁传涛张永超
关键词:土壤残留生物量气体交换
石山苣苔属四种(含一变种)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和倍性研究被引量:2
2020年
石山苣苔属(苦苣苔科)约41种,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石灰岩地区。到目前为止,仅其中四种的染色体数目被研究和报道,其余绝大多数物种的染色体数目和倍性尚不清楚,染色体数目和倍性在该属及其姐妹属报春苣苔属中的演变历史及其对两属物种多样性分化的影响亦不清楚。该文以叶片水培生根法获取的四种(含一变种)石山苣苔属植物[即石山苣苔原变种(Petrocodon dealbatus var. dealbatus)、齿缘石山苣苔(Petrocodon dealbatus var. denticulatus)、弄岗石山苣苔(Petrocodon longangensis)、石山苣苔未定名种(Petrocodon sp.)]的根尖细胞为材料开展染色体实验,探索了多种不同的实验条件对染色体制片效果的影响并获取染色体数目,在石山苣苔属和报春苣苔属的系统树上追踪了染色体数目和倍性的演变历史,同时探讨染色体数目尤其是倍性变化是否对两属物种多样性分化存在影响。结果表明:(1)长度为1~1.5 cm的根尖,0.002 mol·L-18-羟基喹啉溶液预处理5 h,解离4 min为较适宜的染色体制备条件。(2)四种(含一变种)石山苣苔属植物染色体数目一致,均为二倍体(2n=2x=36)。(3)两属之间及两属各自的最近共同祖先染色体数目尚不能确定,除个别物种染色体条数或倍性有变化以外,其余已知染色体数目的物种均为2n=2x=36,在两属中高度一致,石山苣苔属与报春苣苔属物种多样性分化尤其两属物种多样性巨大差异与染色体数目和基因组倍性变化无关。综上结果为石山苣苔属植物及其近缘类群染色体制备提供了参考,也为进一步对该类群的分类、系统演化和物种形成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和启示。
覃信梅盘波卢永彬沈利娜张强梁燕妮
关键词:染色体数目物种分化
半蒴苣苔复合群的多样性、地理分布和物种界限被引量:3
2020年
半蒴苣苔(Hemiboea subcapitata),为苦苣苔科半蒴苣苔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该种形态变异幅度大,曾包括多个变种;分布范围广,在多种类型的生境基质上皆有分布。该研究的材料包括典型半蒴苣苔和与之近缘且曾被归为其变种的翅茎半蒴苣苔(H. pterocaulis),以及新发现的与两者形态上分别最相近的另两种变异类型,对其关键形态、微形态的多样性进行了描述和比较;结合查阅标本、文献资料以及长期的野外追踪调查,统计分析了半蒴苣苔不同类型间的地理和生境分布;通过DNA证据,初步重建各物种及变异类型间的系统发育和单倍型进化关系。结果表明:(1)通过茎、叶、花和开花物候等多性状组合能够区分半蒴苣苔复合群各类型。(2)半蒴苣苔复合群四类型间在叶表皮细胞形状和气孔分布等方面无区别,而在表皮毛的有无、复表皮层数、维管束数量和排布存上存在差别,或有助于分类。(3)典型半蒴苣苔广泛分布于我国中部至南部,向南延伸至越南北部,在石灰岩、丹霞等生境基质上皆有分布;翅茎半蒴苣苔仅分布于广西桂林市小部分区域的喀斯特山石灰岩基质上;另两种变异类型分布更为狭域,仅分布于桂林市永福县一个或相邻的数个喀斯特山石灰岩基质上。(4) DNA单倍型网络图分析表明,半蒴苣苔复合群四类型各自独享单倍型;重建的分子系统发育关系表明,金钟山居群与翅茎半蒴苣苔聚为一支,两者亲缘关系最近但相互之间不成单系,金钟山居群是否为独立物种还需更多证据加以检验;半蒴苣苔与永福半蒴苣苔两者间互为单系,支持两者为独立物种。
李佳慧黄章平卢永彬覃信梅黄俞淞李惠敏张强
关键词:系统发育地理分布
过表达大豆类受体蛋白激酶基因RLPK2促进转基因拟南芥叶片的衰老被引量:1
2022年
大豆RLPK2基因(GenBank登录号:AY687391)是一个编码N-末端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的类受体蛋白激酶基因。为分析大豆RLPK2基因的功能,该研究以野生型拟南芥和大豆RLPK2基因过表达拟南芥植株为材料,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野生型拟南芥,构建了大豆RLPK2基因过表达载体,分析了叶片衰老过程中叶绿素荧光参数、抗氧化酶活性及衰老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无论是野生型还是转基因拟南芥,随着叶片衰老进程的进行,光系统Ⅱ(PSⅡ)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_(PSⅡ))、光化学淬灭系数(qP)和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均呈下降趋势,但后者下降趋势更明显;(2)激发压(1-qP)在叶片衰老前期的变化较为平稳,后期则急剧增加,且转基因型比野生型拟南芥增加更明显;(3)在叶片衰老的各个时期,转基因拟南芥叶片丙二醛(MDA)含量均显著高于野生型,而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显著低于野生型;(4)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RLPK2转基因拟南芥中衰老标志基因ATSAG12,衰老关键转录因子ATNAP、ATWRKY6和叶绿素降解关键酶编码基因ATACD1表达量显著上调。综上认为,大豆类受体蛋白激酶基因RLPK2参与调控植物叶片衰老进程,其表达对叶片衰老具有促进作用。
张强黄卓然胡康龙许超杨青青薛涛
关键词:基因叶片衰老抗氧化酶丙二醛
一种金粟兰属内不同物种的鉴别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金粟兰属内不同物种的鉴别方法,属于分子生物学领域。本发明提供一种鉴别金粟兰属内不同物种的SNP位点组合,包括12个SNP位点,所述SNP位点组合分别位于金粟兰psaI基因组序列第7和39位,petL基因组...
卢永彬张强覃信梅李鹏伟姚淑婷
生物工程专业创新实验应用型人才新培养模式的探索——以生物制药方向人才培养模式为例被引量:31
2016年
为了不断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形势,满足生物制药等相关行业和科研院所研究生深造的需求,积极探索高等师范院校生物工程专业(生物制药方向)的教育教学规律,进行创新实验应用型人才培养,构建"立体化、四层次、三步走"的人才新培养模式,形成专业特色突出、体系独立完整、管理科学和学生主体地位突出的教学培养体系。通过创新实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体系的构建和探索,解决生物工程专业(生物制药方向)学生理论基础与实践(科学研究)应用(生物医药领域)脱节的问题,形成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促进学生科研深造与就业工作两方面发展,适应科研院所研究和生物医药科技相关公司企业的要求。
吴晓敏张强宋运贤查岭生段永波张海军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教育规律
广西报春苣苔属一新种及其系统位置(英文)被引量:2
2015年
报春苣苔是一类生长在石灰岩基质上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目前已知的种类160余种,主要分布在我国南部和越南北部的石灰岩地区。该属植物许多种类分布极其狭域,往往仅零星分布在某个或少数几个地点。近年来,该属植物许多新种类不断地被发现和报道,预示着该属植物可能有更加丰富的多样性。该研究报道了在广西博白县发现的该属植物一新种。从形态上判断,该新种属于广义报春苣苔属,其具有的一些特别的形态特征,如花冠下唇比上唇长得多,上唇内部具有两个近圆形斑点(其它多数种类具有条形斑点),而易于与本属其它物种区分。而且,基于叶绿体mat K基因序列重建的系统发育关系表明,该新种的确属于报春苣苔属且广义报春苣苔属是单系类群。该新种与钟冠报春(P.swinglei)和疏花报春(P.laxiflora)最为近缘,其mat K基因与后两者分别有5个和11个碱基差异,暗示这些物种间经历了较长时间的独立演化或mat K基因在这些物种中具有较高的碱基替换速率。另外,该新种只生长在丹霞岩石上,而其近缘种以及同属大多数其它种类都生长在石灰岩基质上,暗示该新种获得了特殊的适应能力以及与其它近缘种间存在生态隔离。该新种以及近年来本属许多其它新种类的发现,进一步增加了对该属植物多样性的认识,以及该属植物的演化与多样性分化之谜。这些物种所具有的高度区域或局域特有性和稀有性,以及形态上的特殊性和遗传上的独立性,进一步强化了对该属植物开展保护的重要性。
黎乾坤张强邓涛盘波黄俞淞李文兰
关键词:苦苣苔科新物种系统发育MAT
广西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筛选被引量:5
2022年
以广西111个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对广西维管植物的科属组成进行分析,并基于物种丰富度、濒危物种丰富度、特有物种丰富度和系统发生多样性4个多样性指标对广西维管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进行分析。此外,还通过主成分分析将上述多样性指标整合为保护指数,根据保护指数筛选广西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并对筛选出的保护优先区与现有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效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广西维管植物种类丰富,共269科1865属8609种,包含濒危植物173科619属1814种、特有植物108科321属984种。广西维管植物的物种丰富度与系统发生多样性的分布格局基本一致,主要位于广西盆地的边缘和内部山脉,如桂北的九万大山、桂东北的南岭山区、桂西的石灰岩山区、桂西南的大青山和桂中偏东北的大瑶山;濒危物种丰富度和特有物种丰富度的分布格局大体相同,主要位于桂西的石灰岩山区以及桂西南的大青山和十万大山。根据广西各县级行政区的维管植物保护指数筛选出15个保护优先区,其中龙州县和那坡县的保护指数分别为6.64和6.18,明显高于其他县级行政区。筛选出的保护优先区集中分布于桂东北和桂西南,累计面积占广西总面积的18.10%,并且,这些保护优先区与现有自然保护区具有较高的空间对应关系,共包含30个现有自然保护区。但是,与筛选出的保护优先区相比,现有自然保护区存在保护等级低和保护面积小的问题,保护效率较低。综上所述,建议将桂东北和桂西南的邻近自然保护区合并,分别建立桂东北南岭国家公园和桂西南石灰岩国家公园。
刘端赵莉娜鲁丽敏鲁丽敏陈之端陈之端路安民
关键词:维管植物物种丰富度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