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海媚

作品数:28 被引量:51H指数:4
供职机构:河南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5篇语言文字
  • 1篇文化科学
  • 1篇文学

主题

  • 5篇西厢记
  • 5篇方言
  • 4篇董解元
  • 4篇汉语
  • 4篇《董解元西厢...
  • 3篇用词
  • 3篇朱子语类
  • 3篇诸宫调
  • 3篇宫调
  • 3篇《朱子语类》
  • 3篇常用词
  • 2篇语词
  • 2篇量词
  • 2篇林州方言
  • 2篇金代
  • 2篇官话
  • 2篇管窥
  • 2篇方言量词
  • 2篇词义
  • 2篇词语

机构

  • 22篇河南理工大学
  • 5篇南京大学

作者

  • 27篇张海媚

传媒

  • 3篇河南理工大学...
  • 3篇汉语学报
  • 2篇江西社会科学
  • 2篇宁夏大学学报...
  • 2篇语言研究
  • 2篇励耘语言学刊
  • 1篇古汉语研究
  • 1篇语文研究
  • 1篇汉字文化
  • 1篇社科纵横
  • 1篇嘉兴学院学报
  • 1篇殷都学刊
  • 1篇连云港师范高...
  • 1篇西南交通大学...
  • 1篇石河子大学学...
  • 1篇语言科学
  • 1篇长江学术
  • 1篇南开语言学刊
  • 1篇现代语文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1
  • 5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09
  • 4篇2008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正反一体”文化现象管窥被引量:1
2019年
"正反一体"文化现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种独特的存在方式,换句话说,就是一个词兼备正反两种文化义,多表现为以下三种:其一,用于不同场合形成的同一时代的正反两义;其二,从不同角度换位思考形成的同一时代的正反两义;其三,基于词义演变而形成的同一时代的正反两义。而形成这一文化现象的哲学根源是矛盾对立的辨证思想和认知参照点理论体系,可以说,"正反一体"文化现象是主客观世界共同作用的结果和产物。探究"正反一体"文化现象意义非凡,既可为现代风俗礼仪溯源;又能减少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还能规范用语,避免偏误表达。
张海媚
关键词:文化现象哲学意蕴辩证思想
从“儿缀”的发展演变看杭州话后缀“儿”的来源被引量:1
2020年
关于杭州话"儿缀"的来源异见歧出。文章通过考察"儿缀"的发展演变、历时与共时分布,考证出"儿缀"在历史文献中乃通语词,以此判断杭州话的"儿缀"应该是其固有,但其不同于周边地区的带强烈卷舌性质的发音是南宋以后受北方话影响所致,这从"儿缀"转化到"儿化"恰好发生在宋金时期也可证明。
张海媚
对外汉字教学的现状及思考被引量:1
2018年
汉字一直是留学生汉语学习中最难攻克的壁垒之一,而汉字教学同样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界的薄弱环节。尽管近年来学界在汉字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问题仍不容忽视。基于此,解决好汉字输出前的教材编写、输出中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及输出后的复习巩固问题,对促进对外汉字教学的长足发展或许会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张海媚
关键词:对外汉字教学
常用词“该”对“合”的历时替换及其他被引量:6
2017年
近代汉语阶段,表"应该"义的助动词主要有"合"和"该","合"始见于西汉,经过隋唐宋三代的发展,金元时期成为"应该"义的主导词;"该"最初见于唐代书面语文献,南宋口语文献才开始有少许用例,但由于具有表义明晰性强、音义感知度高等优点,明清两代用例迅速增多,明中后叶即取"合"而代之成为现代汉语口语中"应该"义的常用词。
张海媚
关键词:常用词
金代两种诸宫调中外来语成分考察
2011年
《刘知远诸宫调》和《西厢记诸宫调》是金代文学的双璧。金朝是一个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因此两种诸宫调中有多少外来语成分值得关注。经考察,两种诸宫调受外来语的影响并不是很明显,这和金朝的主流话语及诸宫调的文体有关。
张海媚
关键词:《西厢记诸宫调》外来语语法
《朱子语类》中“杀”字结构的用法被引量:2
2008年
《朱子语类》一书中"杀"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作补语有三种用法:表死亡性的结果,这是中古时期已有的用法;表非死亡性的结果,不早于宋代;表极甚的程度,不晚于唐代。由"杀"作补语的几种用法,可以看出其副词用法是由动词虚化而来,并非假借。造成这种虚化的原因,主要是词义引申、句法位置改变和认知因素。
张海媚
关键词:朱子语类虚化
常用词“寤(悟)、觉、醒”的历时兴替及其原因被引量:7
2020年
常用词的演变既受其自身语义变化的制约,又受同一系统中其他成员的影响,"睡醒"义词"寤(悟)、觉、醒"的兴替情况即是如此。"觉"取代"寤"缘于后者主导义项的转移,而"醒"取代"觉"则在很大程度上和其反义系统成员"睡"的牵制有关,正是"睡""觉"组合的词化并大量使用限制了"觉"的动词用法,才给后起之秀"醒"以可乘之机,加之"醒"一词兼三义"睡醒""酒醒""苏醒"不仅不影响表义的明确性,而且符合语言经济的原则,故至迟不晚于16世纪初,便取代"觉"而成为现代汉语中表"睡醒"义的主导词。
张海媚
关键词:常用词
从“东西”语义场主导词的兴替演变看方言词汇层次的复杂性
2021年
方言的词汇层次是不同时期的词汇现象叠置在同一共时平面的产物,具有复杂多样性,这从“东西”语义场成员的共时地理分布即可窥之一斑。表{things}义,方言中有“东西、物事、物件(儿)、物(儿)、家伙、乇、嘢”等词,其中“东西”自明清及今均为通语词,使用于大江南北是常用词竞争更替的结果“物事”历史层次为中古,本为通语词,清末降格为方言词,多用于吴语文献中,和今天主要用于吴方言相契合,但是“物件、家伙”的历史层次均为近代,则分别主要使用在闽语和湘语中;“物件、物、乇”的历史层次不同,然而均主要分布在闽语中;“乇、嘢”同属方言俗字或音借字,却系不同方言的特征词。造成这一复杂性的原因有三:1.词汇的历史演变;2.移民带来的语言接触;3.方言的自我创新。
张海媚张鹏宇
关键词:主导词历史演变
《董解元西厢记》的语言时代补证被引量:1
2018年
关于《董解元西厢记》语言的时代,一直争议颇多,如"金代说""非金代说"等。已有成果多是从历史文化、典章制度等角度来考察的,然而从词汇角度来看,《董解元西厢记》以用宋金新词为主,金以后的语言成分微乎其微,相对来说,后人改动的比例较小,基本上可将其看作金代的语料。
张海媚
认知隐喻在现代汉语方位后缀语法化过程中的层级作用被引量:1
2013年
隐喻作为思维的工具,体现了人类思维的共性,这种现象在汉语中尤为常见,一些词义之间都具有一定的联系,并最终构成这一词的意义范畴。本文以现代汉语方位后缀中的"边、面、头"为例,分析它们从实词义虚化为词缀的过程中,认知隐喻所起的层级作用。
张海媚
关键词:认知隐喻语法化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