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生筠
- 作品数:19 被引量:26H指数:3
- 供职机构:牡丹江师范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更多>>
- 中国戏曲的戏迷与票友被引量:3
- 2014年
- 在中国戏曲的形成和发展中,戏迷与票友是有别于西方戏剧的独特现象。在旧中国,戏迷与票友都很懂戏。戏迷对戏曲演出的直接评论,票友的下海促进了中国戏曲的繁荣和发展。今天,我们要继承和发展前辈创造的戏曲艺术,在努力培养戏曲演员的同时,还要培养一批懂戏的观众(戏迷、票友)。
- 张生筠
- 关键词:中国戏曲戏迷票友
- 中国戏曲观众的特殊性被引量:2
- 2015年
- 中国戏曲是世界上独树一帜的艺术。无论是剧本创作、演员表演、舞台设计都是独具美学风格的艺术形式,特别是它的广大观众也是有别于西方戏剧的。中国戏曲观众欣赏的是演员的表演技艺;他们多有看角的习惯,并喜欢演戏自娱;观众欣赏戏剧演出时也要参与创作;而且观众在剧场里可以直接对戏曲进行评论。长期以来,由于中国戏曲观众的特点,决定了戏曲剧场的特殊性。
- 张生筠
- 关键词:戏曲观众艺术欣赏
- 中国戏曲的武戏艺术被引量:8
- 2013年
- 中国戏曲是在汉代百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艺术,用于军事上的角力、刺杀等进入戏曲后,又吸收了武术、杂技的一些表演形式便发展成为武戏。武术、杂技进入戏曲后便改变了它原来的性质,已成为刻画人物,表演故事的一种手段。武戏丰富了戏曲艺术,表现了古代的战争生活,创造了许多英雄人物。武戏的一些高难技艺表演,也增强了戏曲的艺术魅力,使得戏曲演出更为生动,精彩。
- 张生筠
- 关键词:美学价值
- 中国戏曲的龙套艺术
- 2018年
- 中国戏曲龙套是世界戏剧艺术中独具风格的表现形式,是在戏曲写意美学思想指导下的艺术创造。它不仅具有许多特定含义的上、下场队形和步伐,而且与戏曲的表演、服装、布景、道具等共同构成了一整套完美的表演艺术系统。它在戏曲表演中起着渲染舞台气氛,制造紧张的戏剧情势;以少代多,以简代繁;表现时间和空间的超越,突破舞台时空对生活的限制,能起到使复杂的生活适于舞台表现的重要作用。戏曲龙套在传统戏中只是表现战争中的士兵,帝王出行的仪仗的。它不是为表现群众场面而创造的。戏曲现代戏有的剧目已将解放军规定为八人一组,并取得了很好艺术效果。可总结经验,发展为戏曲现代戏的龙套艺术。
- 张生筠
- 关键词:美学思想
- 总结前辈人经验 创造新戏曲艺术——谈京剧《徐策跑城》的舞蹈表演
- 2014年
- 《徐策跑城》是周信芳的代表作,久演不衰,深受观众欢迎。剧中主要是通过一段舞蹈,表现了徐策上殿面君的激动心情。虽然仅是一出折子戏,却很能表现出中国戏曲的艺术特点,我们可从中总结创作经验。
- 张生筠
- 关键词:《徐策跑城》
- 戏曲改革与创造新的艺术表现手段被引量:1
- 2015年
- 几十年来,我们创作演出了一定数量的戏曲现代戏,并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但从表现新生活的角度来看,戏曲改革的根本任务并没有完成,重要的是没能创造出一套表现新生活的艺术手段。由于近百年来科学的发展,人们生活的变化,创造新的表现生活的手段很难。可是这个问题必须要解决,因为这是戏曲创造新人物,表现新生活的关键。我相信只要我们按照戏曲的艺术规律办事,经过努力就一定能解决。
- 张生筠
- 关键词:戏曲改革
- 牡丹江解放初期的秧歌运动
- 2017年
- 东北解放战争时期,由于战略上的原因,牡丹江成为了可靠战略后方,许多文艺界的著名人士和文艺团体集中在这里,推动了群众性文艺运动的发展。特别是秧歌运动的开展,更为喜人。主要是1946年庆祝"八一五"光复一周年和1947年春节。特别是1947年春节,时值农闲,秧歌队伍之多,参加人员之广泛,均为历史之空前。秧歌运动又带动了秧歌剧的创作、演出,有力地配合了当时的政治斗争和生产斗争。
- 张生筠
- 我的恩师梁洁影
- 2012年
- 我与梁老师相识并能成为他的学生是上个世纪50年代初的事.
那时我家住在现在的鸡西市恒山区的乡下,念中学就要到密山去住宿.因为家里花不起每个月9元钱的伙食费,只念了半年就辍学了.后来找个吃饭不要钱的地方,我进了鸡西矿务局办的师范班,当时梁洁影正在那里教书,便成为了我的恩师.
当时正处于建国初期,人才缺乏,矿务局办学没有老师,就从当时在矿上改造的人员中抽调.听说梁洁影原是被俘的国民党六十军军报编辑.他是日本九州帝国大学郭沫若下几期的毕业生,很有学问.他教我们语文课,讲过《老残游记》中的“黄河打冰”;讲过《古文观止》中的《卖柑者言》.
- 张生筠
- 关键词:语文课
- 中国戏曲的科班与演出剧团被引量:1
- 2017年
- 中国戏曲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传授技艺的形式是"家班"。这种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称作"教坊"。设置的目的,是封建帝王为自己的享乐。明代始有招收贫寒子弟做一种有计划的训练的科班。但当时最为盛行的培养演员的形式,是边教戏边演出的"家班"。至清家班更为盛行,科班出现较早的当为嘉庆间的嵩祝班,以后有三庆班、小荣椿班、金奎班等。晚清,一些王爷、太监为消遣他们寂寞无聊的岁月,多曾办过科班。中国戏曲的演出团体,最早出现的是一种艺人自家组成的班社,在各城镇乡村中巡回演出。宋元时期已十分发达。清代由于地方戏的勃兴,"自集成班"的演出剧团,几乎遍地皆是。至晚清,戏曲的行当、脸谱、服装、道具都已十分完善。演出已注意刻画人物,演员的表演技艺已日趋精湛。观众也随之由茶园里的消遣听戏,而转变为到剧场里欣赏戏曲艺术。
- 张生筠
- 关键词:中国戏曲家班科班演出剧团
- 中国戏曲现代戏的戏曲化问题——以评剧《杨三姐告状》对比之
- 2017年
- 作为戏曲艺术,总要反映时代生活。表现清代生活的戏曲剧目,基本上是成功的。新中国成立后创作的现代戏,观众叫"话剧加唱"。"文化大革命"中创作的样板戏,尽管大家说三道四,但问题并没有解决。中国戏曲的特点不仅是唱,从剧本到舞台,到表演,都是有别于话剧的。评剧《杨三姐告状》所描写的生活和今天差别不大,是编导人员注意了戏曲化,所以像戏。我们有些现代戏不像戏的原因,是剧本、舞台、表演都没有戏曲化。
- 张生筠
- 关键词:戏曲现代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