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红宇

作品数:64 被引量:190H指数:7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深圳市科技局资助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4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7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41篇细胞
  • 25篇淋巴
  • 19篇白血
  • 19篇白血病
  • 14篇淋巴瘤
  • 12篇急性
  • 11篇干细胞
  • 10篇造血
  • 10篇造血干
  • 10篇造血干细胞
  • 10篇淋巴细胞
  • 10篇免疫
  • 8篇造血干细胞移...
  • 8篇细胞淋巴瘤
  • 8篇干细胞移植
  • 7篇免疫表型
  • 7篇基因
  • 7篇急性白血
  • 7篇急性白血病
  • 7篇表型

机构

  • 62篇北京大学深圳...
  • 4篇汕头大学
  • 2篇北京大学
  • 2篇中南大学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济宁医学院
  • 1篇深圳市人民医...
  • 1篇河南省肿瘤医...
  • 1篇深圳市第二人...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深圳市儿童医...
  • 1篇皖南医学院弋...
  • 1篇第一军医大学
  • 1篇香港大学深圳...

作者

  • 62篇张红宇
  • 33篇孟庆祥
  • 25篇张文丽
  • 24篇庞丽萍
  • 23篇张倩
  • 22篇柳金
  • 20篇钟凤鸾
  • 19篇王钧
  • 19篇冯佳
  • 19篇许蕾
  • 13篇杨保青
  • 13篇徐海婵
  • 13篇郭乃榄
  • 10篇孙丽华
  • 10篇虞积仁
  • 9篇聂李平
  • 7篇魏颖慧
  • 7篇姚志娟
  • 5篇尹为华
  • 5篇周宇

传媒

  • 17篇临床血液学杂...
  • 5篇中国基层医药
  • 4篇中国实验血液...
  • 2篇中华医院感染...
  • 2篇中国综合临床
  • 2篇白血病.淋巴...
  • 2篇中华内科杂志
  • 2篇广东医学
  • 2篇中国实用内科...
  • 2篇罕少疾病杂志
  • 2篇现代检验医学...
  • 2篇国际肿瘤学杂...
  • 2篇中华医学会第...
  • 2篇广东省医学会...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中国实验诊断...
  • 1篇中华病理学杂...
  • 1篇中国医院药学...
  • 1篇中华血液学杂...
  • 1篇包头医学院学...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7篇2017
  • 2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3
  • 4篇2012
  • 2篇2011
  • 6篇2010
  • 7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4篇2006
  • 4篇2005
  • 4篇2004
  • 3篇2003
6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达雷妥尤单抗治疗原发系统性轻链型淀粉样变:多中心回顾性分析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分析达雷妥尤单抗治疗原发性系统性轻链型淀粉样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19年4月至2020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东部战区总医院,河南省肿瘤医院等全国7个中心的21例明确诊断的原发性系统性轻链淀粉样变性且应用达雷妥尤单抗为基础的方案治疗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7例患者为一线应用达雷妥尤单抗,14例患者为二线及以上应用。分析血液学缓解情况、安全性及生存情况。结果 (1)一线应用7例患者≥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率为7/7。3例早期死亡、脏器未获得缓解,其余4例均获得脏器缓解。(2)二线应用14例患者中2例患者治疗前血清游离轻链(dFLC)<20 mg/L。其余12例中应用前dFLC>50 mg/L者9例,均获得≥部分缓解(PR)疗效,其中完全缓解(CR)4例、VGPR3例、PR2例;应用前dFLC 20~50 mg/L之间3例,有效为3/3,即均降至10 mg/L以下。心脏受累者缓解率5/10,肾脏受累者缓解率7/12。(3)总体中位随访5.3个月,存活患者中位随访11个月,共3例患者出现死亡(2例为心源性死亡;1例出现严重感染、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死亡),无血液学进展患者,1例患者应用后2年dFLC升高(未达进展标准)更换方案。(4)安全性:没有患者出现3/4级输液反应,共3例出现1级输液反应,均为首次输液时候出现。除1次输注治疗后死亡病例外,15/20例患者出现淋巴细胞减少,其中≥3级淋巴细胞减少为6/20。结论达雷妥尤单抗是一种能够有效深度清除血清游离轻链、治疗系统性轻链淀粉样变的药物。
刘扬黄湘华段文冰房佰俊黄东平张宇辉许蕾张红宇张颢温磊黄晓军路瑾
关键词:淀粉样变性免疫球蛋白轻链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迟发出血性膀胱炎病因分析及防治
2006年
王钧孟庆祥张红宇张文丽许蕾张倩钟凤鸾杨保青郭乃榄
关键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出血性膀胱炎移植后HEMORRHAGIC迟发上皮细胞损伤
10例B细胞淋巴瘤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的临床分析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B细胞淋巴瘤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B-LAHS)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B-LAH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0例患者确诊时的中位年龄55.5(31-88)岁,自起病至确诊的中位时间2月(2周-4月)。经骨髓活检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大B细胞淋巴瘤7例,套细胞淋巴瘤2例,不能分类的小B细胞淋巴瘤1例。临床均以持续性发热(100%)和脾肿大(90%)为突出表现,而呼吸系统受累和消化系统受累表现为常见,以全身的肌痛和乳酸性酸中毒为首发表现1例;实验室检查显示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显著的铁蛋白和乳酸脱氢酶升高,外周血涂片发现异常的淋巴细胞,骨髓涂片易见噬血细胞现象,流式细胞仪均检测到异常前向散射/侧向散射光(FSC/SSC)的呈轻链限制性B淋巴瘤细胞。4例接受以利妥昔单抗为基础的免疫化疗患者截至随访日期维持完全缓解(CR)。结论:B-LAHS临床差异极大,疾病快速进展,骨髓活检组织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可明确诊断,流式细胞仪的免疫表型分析可改善B-LAHS的早期诊断。
钟凤鸾张红宇张倩张文丽冯佳孟庆祥
关键词:淋巴瘤B细胞淋巴瘤噬血细胞综合征
自动血细胞分析参数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鉴别诊断价值
目的 了解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产ESBLs大肠埃希菌中磺胺耐药基因的分布情况.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2007年我院临床分离的96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磺胺耐药基因sulⅠ.结果 96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
李建新陈卓诚聂李平周宇张红宇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因及疗效探讨被引量:21
2005年
目的 :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的病因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对 16 0例ITP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分 4组采取 4种治疗方法 :A组 :抗幽门螺旋杆菌 (HP)加地塞米松冲击继之泼尼松治疗 ;B组 :泼尼松加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 ;C组 :泼尼松加达那唑治疗 ;D组 :难治性的给以睥切除治疗。按显效、良效、有效、无效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急性ITP 90例 ,慢性ITP 70例 ,男 5 5例 ,女 10 5例 ,男女之比为 1∶2 ,就诊时中位年龄 39岁 ,均有出血表现 ,中位PLT数 15× 10 9/L。有HP感染 75例 ,血小板表面抗体 (PAIGg)阳性 90例 ;血小板自身抗体阳性 30例 ;骨髓巨核细胞增多 114例 ,正常 35例 ,减少 10例 ,巨核细胞均以颗粒巨核细胞为主。T细胞亚群分布以CD4 /CD8降低为主。 4种治疗效果以抗HP加地塞米松冲击继之泼尼松治疗和泼尼松加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为好 ,泼尼松加达那唑治疗次之。前两种治疗与后两种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均 P <0 .0 1。结论 :HP感染及自身免疫因素的异常是ITP发病的直接病因。抗HP、激素。
庞丽萍杨保青孟庆祥柳金张红宇王钧虞积仁郭乃榄魏颖慧彭艳红彭小艳
关键词:病因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并发椎间隙感染1例
2004年
庞丽萍虞积仁郭乃榄杨保青孟庆祥柳金王钧张红宇文月珍
关键词:白血病淋巴细胞急性椎间隙
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老年/体弱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2024年
目的 探讨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治疗老年/体弱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随访生存情况。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3月至2023年3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收治的老年/体弱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15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接受基于BTK抑制剂的诱导或维持治疗,观察其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和不良反应。结果 15例患者中位维持治疗时间为13(IQR 7~16)个月,6个月、12个月的PFS率分别为85.6%、66.7%,中位PFS为13个月。中位OS在随访期内未达到。有5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行BTK抑制剂联合治疗,有10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接受了BTK抑制剂单药治疗,两组患者PFS、O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本研究中,观察到的不良反应有白细胞减少、血红蛋白减少、肺部感染、复杂性尿路感染等。结论 BTK抑制剂单药或联合治疗在老年/体弱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中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可耐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徐佳欢张倩冯佳孙丽华钟凤鸾张文丽许蕾徐海婵温娟娟覃宝珍蒋官忆李晋萌陈思亮吴泽华戴婧张红宇
关键词: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临床疗效安全性
原发CD5阳性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0例被引量:8
2013年
为了研究原发CD5+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e novo CD5+DLBCL)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的关系,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0例原发CD5+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效果及预后。结果表明:9例患者发病年龄超过60岁,均为Ann-Arbor/cotsword分期Ⅲ-Ⅳ病例,发病初骨髓累及5例;除1例治疗中断外,其余均使用了含利妥昔单克隆抗体的化疗方案,治疗后评价为:完全缓解5例,部分缓解2例,稳定2例,进展1例。8例患者在2年内复发或疾病进展死亡,其中3例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累及并导致死亡。中位生存期16(1-23)个月,预计2年生存期为20.4%。结论:原发CD5+DLBCL淋巴瘤临床少见,但预后差,应提高对原发CD5+DLBCL疾病的认识,探寻R-CHOP以外的治疗方案并加强中枢神经系统的防治。
张倩张红宇钟凤鸾张文丽许蕾冯佳孟庆祥
关键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CD5利妥昔单克隆抗体
国产伊马替尼与格列卫对初诊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期患者疗效及BAFF和APRIL水平的影响比较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研究比较国产伊马替尼与格列卫对初诊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期患者疗效及BAFF和APRIL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4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初诊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期患者80例展开研究,以数字表法将之随机分为A组与B组,每组各40例,A组采用国产伊马替尼治疗,B组采用格列卫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及BAFF、APRIL水平变化。结果:A组血液学及分子学完全缓解率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AFF)和增殖诱导配体(APRIL)水平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治疗初诊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期患者采用国产伊马替尼可取得与格列卫相近的疗效,同样能够有效改善BAFF和APRIL水平,值得推广。
徐海婵张红宇庞丽萍冯佳
关键词:格列卫慢性髓系白血病BAFFAPRIL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白血病一例
冯佳钟凤鸾庞丽萍张红宇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