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金光

作品数:30 被引量:228H指数:8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哲学宗教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5篇历史地理
  • 2篇经济管理
  • 2篇哲学宗教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社会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6篇战国
  • 5篇官社
  • 4篇赋税
  • 3篇道德
  • 3篇商鞅
  • 3篇商鞅变法
  • 3篇社会形态
  • 3篇农民道德
  • 3篇秦汉
  • 3篇汉简
  • 3篇变法
  • 2篇地权
  • 2篇银雀山
  • 2篇张家山汉简
  • 2篇史学
  • 2篇里父老
  • 2篇历史学
  • 2篇古代史
  • 1篇道德经
  • 1篇道德律

机构

  • 29篇山东大学
  • 1篇唐山师范专科...

作者

  • 29篇张金光
  • 1篇韩仲秋

传媒

  • 7篇西安财经学院...
  • 5篇史学月刊
  • 4篇文史哲
  • 4篇历史研究
  • 1篇四川文物
  • 1篇东岳论丛
  • 1篇管子学刊
  • 1篇淮阴师范学院...
  • 1篇山东大学学报...
  • 1篇唐山师专学报
  • 1篇聊城大学学报...
  • 1篇鲁东大学学报...
  • 1篇经济社会史评...

年份

  • 3篇2013
  • 3篇2012
  • 4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4
  • 3篇2003
  • 1篇2001
  • 1篇2000
  • 2篇1997
  • 1篇1993
  • 1篇1990
  • 1篇1988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秦徭役制中的几个法定概念被引量:14
2004年
秦的"更"役与"正"役,其内容、性质与起役之龄皆有别。凡单言"更"或"更"卒者,尽皆指为月更之役卒。一年一度的月更之役,称为"更"役,应"更"役者,在习惯上可以称为"更"卒。"正"与"正"卒之称既有别而又相一。凡按律应从事军戍之役者,则通称之为"正",此为着重就其在役之龄方面而言之;凡正在从事军戍之现役者,则可通称之为"正卒"。此二义又实相联为一事,只是其中言各有所侧重而已。然"更"卒与"正"卒,并非两类人之别,而是同一个人应为国家所尽的两类不同性质的徭役义务之不同。"更"、"正"起役年龄先后稍有所差。先为"更",待稍壮之后,即按法定年龄"移为正",并按编次从事正役。每一个男子一生,在法定役龄期限内,既须为"更",又须为"正"。"更"的役期以月计。"一更"就是一月的时间。正役役期以岁计,所谓"一岁屯戍,一岁力役"即是也。时间总为二年。
张金光
有关东汉侍廷里父老僤的几个问题被引量:24
2003年
东汉侍廷里父老约束石券 ,是我们所知道的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乡里民约。约束文透露出了当时的乡里社会同其前后相比自有其特殊性的信息。国家政府必须依赖和通过父老者流的民间社会领袖人物来确立一种乡村社会秩序 ,国家政权虽然通过行政组织控制着乡村 ,然乡里实具有半自治的性质。
张金光
关键词:东汉父老
评王士立主编的《中国古代史》的成就——写在《中国古代史》第二版发行之时
2000年
王士立教授主编的全国师专历史专业通用教材《中国古代史》,具有扎实的科学研究基础,系统表述了学科的基本内容,正确反映学科进展,在内容体系和结构安排等方面有明显的特色和创新,是一部有较高科学水平和良好适用性的优秀教材。
池作清张金光
关键词:《中国古代史》师专
战国、秦的赋税:国家索取制的形成
2013年
中国传统制度大抵发轫于西周、春秋,形成与定型于战国、秦代。以租赋徭役为主要形式和内容的中国传统赋税制度——国家索取制度,不能简单地以近、现代国家财政税收理论去观察、认知,其本质属性乃是,国家以土地国有权制度、国家权力、政治暴力统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国家体制式社会生产关系的经济内容和标志。
张金光
关键词:人头税道德评价
论汉代的乡村社会组织——弹被引量:7
2006年
在先秦至两汉的历史上,普遍存在着一种总名为“弹(或曰单、)”的乡村社会组织。这种组织的存在,乃是先秦至两汉乡村社会之所以区别于后世乡里社会的重要标识之一。汉代乡村保留着比较明显的古代官社共同体的影子,乡民间保留着比较密切的社会经济以及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诸多共同联系。从这些民间社会组织———不论是官办的还是民办官控的,抑或是民间自为的组织来看,其间所表现出的其时乡里民间社会自治、自助的精神还是很浓厚的;同时乡官权力重,政府对乡村社会的控制能力强,显示出古代官社共同体的遗风。
张金光
关键词:汉代
论秦汉的学吏教材——睡虎地秦简为训吏教材说被引量:16
2003年
秦汉时期,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官僚政治体制之需,迅速而大量地培养出办理官、民事庶务的吏员,便成为政府急切之要务。因之,此时学吏、训吏之风亦随之大盛。学吏、训吏必有教材,而且政府还统编过训吏教材。秦汉学吏教材的内容分为识字、学书教本,吏德教本,法律典章教本,民间庶务应酬知识等4种。睡虎地出土简书10种,除文字极简略而量少的《编年记》之外,其他9种全部切关吏事,乃是研习吏事比较完备的教材。
张金光
关键词:秦汉睡虎地秦简
“仁政”:生存政府保障论——战国、秦官社经济体制下的农民道德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研究之二被引量:2
2011年
战国、秦官社农民道德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要求是生存政府保障论。也就是说,民之生存应由政府来保障,亦即政府的职责应是以保障民之生存、规避风险为重要指归。农民对政府的评价体系是生存第一。能保障社民生存,使之脱离生存困境的就是好政府。因此,孟子"仁政"的价值标准就是道德经济观。
张金光
关键词:战国官社仁政
老子的社会政治哲学新探被引量:4
1997年
老子从其“道论”出发,提出了他的社会政治学说,其核心是自然无为论。其“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要求无妄为,亦正是顺自然而大有作为。他对社会人生充满忧患意识,批判了反“天之道”的“人之道”。从其内圣外王之道,自然可逻辑地推出他的公仆意识。他是一个积极救世者。他主张建功立业,不过要“功成身退”,也就是要退出既成事功的圈子,再立新功,如此而不已。其“小国寡民”之说,并非开历史倒车,而是他的理想国。他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主张,便是其要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都达到相当高度发展境界的十二字社会方针。
张金光
关键词:社会政治哲学统治者社会理想小国寡民《道德经》
说秦汉徭役制度中的“更”——汉牍《南郡卒编更簿》小记被引量:5
2011年
松柏汉1号墓47号木牍《南郡卒编更簿》,它的性质,像一种理论预算性编制。其数据是宏观性数据,是一个为实征徭役提供的理论预算性数据;此簿的基本属性是"编人",即对县卒人员的分组编制。秦汉月更徭役制度不论采取何种编制,对于一个更卒个体而言,其年内践服更役之总量是不得超过一个月。牍文所示"三更"等诸"更",其义极简明。今以"三更"为例言之,"三更"义即三个更次,亦即将全县更卒分组编制成为三部分,也可以说是三个队列。他皆仿此。
张金光
战国秦时期“邑”的社会政治经济实体性——官社国野体制新说被引量:2
2010年
邑,在先秦文献中是最为常见的一个社会政治经济组织体概念。《礼记·王制》等篇所言"量地以制邑"以及《周礼》所言"造都鄙"之类,都是政府在统一划疆分野,规划邑里。在此种形势下成立的邑,总具有社会政治经济一体化的统一实体性,可称为社会政治经济实体邑,或官社实体邑。此实体邑不是国营经济,具有政社合一的特点,所以称之为官社。这种居民点,极其大者,一国之都可谓之邑;极其小者,数家之里落亦称为邑,如"十室之邑",若今乡里村落然。愈是这种基层居民组织,愈具有经济实体性。待战国社会乡邑行政化,这种邑以转型的形式编入国家行政网络,仍是一种政社合一的组织。
张金光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