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动脉
  • 4篇主动脉
  • 3篇腔内
  • 3篇腔内修复
  • 3篇覆膜支架
  • 2篇修复术
  • 2篇腔内修复术
  • 2篇覆膜支架治疗
  • 1篇大锥度
  • 1篇动脉壁
  • 1篇动脉疾病
  • 1篇心脏
  • 1篇心脏病
  • 1篇行房
  • 1篇血管
  • 1篇血管成像
  • 1篇血肿
  • 1篇影像
  • 1篇影像学
  • 1篇影像学评价

机构

  • 5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北京市心肺血...

作者

  • 5篇黄小勇
  • 5篇彭明亮
  • 5篇黄连军
  • 4篇薛玉国
  • 3篇吴文辉
  • 3篇郭曦
  • 3篇刘光锐
  • 3篇李彭
  • 3篇曾庆龙
  • 2篇蒲俊舟
  • 2篇李铁铮
  • 1篇韩晓峰
  • 1篇宁一
  • 1篇董继伟
  • 1篇李鹏
  • 1篇刘浩

传媒

  • 2篇心肺血管病杂...
  • 1篇中国介入心脏...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中国医学装备

年份

  • 2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两段式覆膜支架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的研究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探讨两段式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BAD)的疗效。方法:分析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间,在本中心采用两段式覆膜支架TEVAR术治疗的61例TBAD患者的临床影像及术后随访资料。适应证:①胸降主动脉段主动脉弯曲变形;②胸降主动脉存在多发破口;③主动脉远端锚定区真腔因假腔挤压而过细。结果:应用两段式覆膜支架TEVAR术治疗的TBAD共61例。术后平均随访(23. 6 ± 7. 4)个月,围手术期死亡1例(1. 6%),支架远端新发破口1例(1. 6%) ,支架远端贴壁不良3例(4. 9%) ,支架段假腔完全血栓化率91. 8%(55 /61),其中支架段假腔完全消失率41. 8%(23 /55),主动脉完全重塑率7. 3%(4 /55)。结论:采用两段式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实现了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远端锚定区的精确选择,近中期疗效安全满意,中、远期疗效尚需远期随访。
彭明亮黄小勇吴文辉薛玉国韩晓峰曾庆龙蒲俊舟刘浩宁一黄连军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
改良输送鞘通过法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100例临床分析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分析使用改良输送鞘通过法行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在北京安贞医院以改良输送鞘通过法行房间隔介入封堵术完成的100例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其中女72例,平均年龄3~76(37±16)岁。全部患者经胸超声心动图完成诊断及对缺损大小进行测量,并使用改良输送鞘通过法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该术式输送鞘无需加硬导丝导引而直接经过缺损送入左心房。结果经胸超声心动图证实100例患者共存在101处缺损,其中有1例患者有2处缺损。测得缺损平均最大径为(20.3±6.7)mm,共植入4个品牌的100枚封堵器,封堵器平均尺寸为(28.1±7.5)mm。封堵器均通过改良输送鞘通过法植入成功,经胸超声心电图证实100例患者房水平分流消失。术中1例患者出现心房颤动(房颤),术后房颤消失。随访时间为1~12个月,随访期间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使用改良输送鞘通过法实施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并发症发生率低,近中期疗效肯定。
蒲俊舟李铁铮吴文辉黄小勇郭曦刘光锐李彭薛玉国彭明亮黄连军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腔内修复术的临床与影像学评价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分析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经验,探讨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27例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的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患者,统计分析其临床资料、影像学测量、腔内修复术方法及随访治疗效果。全部病例随访采用CT血管成像,分别于术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及以后每年一次随访。结果:1手术成功率为100%,手术时间平均为(90±18)min,平均出血量为(35±11)ml;2近段锚定区平均长度为(14±4)mm,近段支架扩大率为(12.2±5.6)%;3627例患者共植入683枚覆膜支架;4627例患者有6例死亡,总生存率为99%;5坚持随访的443例(占70.7%)患者支架段假腔血栓化率为86.0%,总并发症发生率为5%,19例(占4.3%)患者进行了二次腔内修复术,2例(占0.5%)开放手术治疗。结论: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是微创治疗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亚急性期、无合并症简单型急性主动脉综合征及主动脉穿通性溃疡预后效果最好。规律的随访是必要的,当需要时可进行二次腔内修复治疗。
董继伟殷鹏宇黄小勇黄连军彭明亮郭曦李彭薛玉国刘光锐曾庆龙
关键词:主动脉壁间血肿影像学评价
“两段式”覆膜支架置入术个性化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效果被引量:18
2015年
目的 探讨应用“两段式”覆膜支架置入术个性化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在北京安贞医院应用“两段式”覆膜支架置入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急性期11例(19.5%),亚急性期37例(66.1%),慢性期8例(14.4%);病变累及范围在肾动脉水平以近22例(39.3%),在肾动脉水平以远34例(60.7%);病变长度为(226±13) mm.术中常规胸、腹主动脉造影,测量近端锚定区主动脉直径、远端锚定区真腔直径及两者之间的长度;“第1段”以近端锚定区为标准,常规置入支架;“第2段”以选定的远端锚定区为标准,顺序置入自主研发的大锥度覆膜支架,两枚支架重叠不少于30 mm.术中和术后观察介入治疗的效果和并发症.结果 患者均完成手术,置入支架长度为(197.6 ±20.3)mm,锥形跨度为(7.5 ± 1.8)mm,近端扩大率为(12.8±3.4)%,远端扩大率为(11.2±4.1)%,支架远端与主动脉走行的夹角为(2.3±1.3)°.随访(10.0±4.0)个月,主动脉CT血管成像显示支架近、远端主动脉直径及支架远端与主动脉走行的夹角与术中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总体假腔血栓形成比例为98.2%(55/56),支架段假腔血栓形成比例为82.1%(46/56).发生并发症2例(3.6%),其中截瘫1例,远端支架贴附不良1例.结论 “两段式”覆膜支架置入术能够针对不同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病变特点,以远端锚定区为标准,制定个性化腔内修复治疗方案,方法可行,近期疗效满意.
黄小勇黄连军郭曦薛玉国李鹏吴文辉刘光锐李铁铮彭明亮曾庆龙
关键词:主动脉疾病
覆膜支架治疗复杂成角腹主动脉瘤1例被引量:3
2015年
早在1991年,Parodi等[1]首次报道腔内修复(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治疗腹主动脉瘤.现在腔内修复术已成为治疗腹主动脉瘤的一种重要选择.典型肾下型腹主动脉瘤因其足够长、足够规则的瘤颈锚定区和不太扭曲的瘤体,采用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的成功率可达到98% [3-4].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及医疗水平的提高,EVAR的手术适应症也在逐渐放宽,越来越多的复杂的肾下型腹主动脉瘤病例被报道出来[5],使得对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的操作技术及器械的选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彭明亮黄小勇李彭黄连军
关键词:腔内修复CT血管成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