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东浩
- 作品数:8 被引量:139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苏里格气田苏120区块盒8段浅水辫状河三角洲砂体演化规律被引量:25
- 2013年
- 通过岩芯观察、测井相分析、沉积相剖面和砂体平面展布分析,认为苏里格气田苏120区块盒8段属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但是各小层分流河道砂体发育程度不同。盒81上小层辫状分流河道发育程度低,呈似曲流河状,属弱辫状化分流河道类型;盒81下小层、盒82下小层、盒82上小层辫状分流河道发育程度高,呈现宽条带状,属强辫状化分流河道类型。对比两者的区别,最终建立辫状化程度不同的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模式。同时,对该区盒8段分流河道(砂体)进行中心线叠合处理,得出分流河道砂体的演化既存在继承性又存在迁移性的规律,继承性表现为不同小层分流河道的数量和大体位置较稳定,迁移性表现为分流河道始终向两侧迁移,包括东移、西移和往返3种侧向迁移方式。
- 徐蒙王家豪徐东浩宋广增赵宝峰
- 关键词:苏里格气田盒8段
- 辽东湾海域现代沉积特征及物源分析
- 辽东湾地处渤海北部,是我国未来海洋经济开发的重要区域。探讨湾内沉积物的沉积特征及其物源,对于认识渤海北部陆架沉积动力过程,以及评价周边河流对研究区物源贡献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辽东湾研究区取得140个表层样、和4根柱状样...
- 徐东浩
- 关键词:粒度矿物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
-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三叠纪大型挤压坳陷湖盆层序地层及构造响应被引量:4
- 2012年
- 三叠纪是塔里木盆地区域应力场由伸展至挤压的重大转折期,台盆区发育大型挤压坳陷盆地.经过地震层序解释,将台盆区三叠系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其顶、底界面均为区域性削截不整合面;内部除了少量削截、上超和下切谷之外,顶超是最为普遍的层序界面标志.进一步的钻井层序对比表明,层序内幕沉积演化独特,湖扩体系域普遍发育大型辫状河三角洲,其沉积物粒度粗,砂体厚;相反,高位体系域三角洲规模小,沉积物粒度细.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分析认为,挤压坳陷盆地的层序发育受控于逐渐增强-减弱的幕式挤压作用,湖扩体系域对应于挤压增强时期:一方面,基底挠曲沉降加剧,湖盆范围迅速扩张;另一方面,前隆和周围山系快速隆升,沉积物供给大大增加,甚至超过了可容纳空间的增加速率,导致大型辫状河三角洲的广泛发育.
- 王家豪陈红汉云露蒋华山蔡希饶徐东浩
- 关键词:塔里木盆地三叠系沉积学地层
- 松辽盆地新立—新北地区嫩江组三段浅水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半定量解剖被引量:18
- 2012年
- 利用松辽盆地新立—新北地区井间距约200 m的1800余口探井及开发井资料,在岩性观察和测井相识别的基础上,编制嫩江组三段I砂组砂岩等厚图和连井剖面图。对砂体进行半定量统计分析发现,目的层段为浅水三角洲前缘沉积,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最主要的骨架砂体类型,在平面上延伸20 km以上,向三角洲前缘末端演化出3种类型:水下曲流河道砂体,呈长豆荚状,宽600~900 m,延伸8~10 km分叉;水下分汊河道砂体,呈短豆荚状,分叉呈"人"字形或菱形,宽500~900 m,延伸2~3 km分叉;水下网结河道砂体,分叉呈网状展布,宽300~500 m,直线延伸0.5~1 km分叉。
- 赵宝峰王家豪徐东浩徐蒙金小梅
- 关键词:松辽盆地嫩江组浅水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
- 辽东湾表层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37
- 2012年
- 对辽东湾140个表层沉积物进行了粒度分析,探讨了辽东湾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布特征和沉积物类型的分布格局,结合该区沉积物物源和沉积动力环境,探讨了两者对辽东湾海域沉积过程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类型以砂质粉砂、砂质泥和泥质砂为主。研究区表层沉积物平均粒径变化范围较大(-0.06~7.42Φ),大多数站位集中在4~6Φ,平均粒径有两侧向中部逐渐变细的趋势。整体上,辽东湾东侧表层沉积物粒度比西侧粗,砂含量明显增加。研究区沉积物主要来源于沿岸河流携带的入海泥沙,而潮流和沿岸流对沉积物的分布起到控制作用。根据沉积物底质类型、物源及区域水动力强弱,将研究区划分为湾顶泥质、西岸砂质、渤海泥质、辽东浅滩砂质以及残留过渡沉积等5个沉积区。
- 徐东浩李军赵京涛胡邦琦白凤龙窦衍光
- 关键词:沉积物粒度沉积环境
- 辽东湾湾口海域柱样沉积物的粒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 2013年
- 通过对辽东湾湾口海域两根柱样沉积物(LDC30和LDC25孔)的岩性和粒度参数特征分析,并结合前人研究结果,对该海域早全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和物源演变过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两孔的岩性和粒度特征均可划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沉积物的砂含量和平均粒径均明显大于下部。两孔下层沉积物为该海域全新世海侵开始至约高海平面(~7kaBP),海平面逐渐升高过程中的滨岸浅海沉积,而上层沉积物为全新世最大海平面以来的潮流沉积产物。同时,LDC30和LDC25孔的物质来源在上下两层不一,主要受控于海平面变化导致的沉积环境演变和气候变化控制的河流沉积物输入。
- 赵京涛胡邦琦李军白凤龙徐东浩李国刚张现荣
- 关键词:沉积物粒度海平面变化
- 松辽盆地新立地区浅水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结构解剖被引量:35
- 2012年
- 上白垩统嫩江组三段时期,松辽盆地进入坳陷晚期演化阶段,浅水三角洲广泛发育.在新立地区,与III、II、I3个砂组对应,嫩三段由3个浅湖-三角洲前缘的沉积旋回组成,指示了湖盆水体逐渐变浅的过程.基于研究区密井网资料,通过对3个砂组沉积相平面展布和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结构解剖表明,随着盆地坡度逐渐变缓和水体变浅,三角洲规模迅速增大,水下分流河道稳定性增强,单支水道延伸距离增加,分叉-合并频率降低,决口-漫溢作用增强,水下分支间湾面积比例增加,由此导致水下分流河道砂体连通性依次减弱,分别呈中厚席状、窄薄条带-斑块状、宽厚条带状,并控制了油藏类型由构造型向岩性油藏的转变.最终,归结出网状、枝状、似曲流河3种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
- 王家豪陈红汉江涛唐振兴赵宝峰徐东浩
- 关键词:松辽盆地浅水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岩性油藏石油地质
-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古近系沉积相类型被引量:28
- 2014年
- 以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的钻井和地震资料为基础,根据测井相、地震相综合分析白云凹陷文昌组与恩平组主要层序的沉积相发育演化特征。通过有限的单井资料在白云凹陷共识别出了三角洲相、扇三角洲相及湖泊相三种沉积相;三角洲沉积相在测井曲线上表现为从下至上由细变粗的反旋回,局部出现次一级的正旋回;扇三角洲沉积相测井曲线整体表现为从下至上由细变粗的反旋回及次一级的反旋回;湖泊沉积相表现为以泥岩沉积为主,局部夹有砂坝或碳酸盐滩坝。研究区发育9种地震相类型,地震相证据充足,为研究沉积相发育规律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研究表明盆地的持续沉降造就了白云凹陷深湖相发育时间长,形成厚层烃源岩;受番禺低隆起影响,白云凹陷北坡缓坡带发育三角洲相,在西南至南部陡坡带发育扇三角洲相,部分三角洲的发育具有继承性。
- 李成海王家豪柳保军苏奥徐东浩罗泉源刘姗牟川
- 关键词: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古近系地震相沉积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