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施昱晟

作品数:22 被引量:59H指数:5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上海市科委科研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7篇手术
  • 16篇机器人手术
  • 13篇胰腺
  • 13篇切除
  • 10篇肿瘤
  • 9篇切除术
  • 7篇胰腺肿瘤
  • 7篇手术系统
  • 7篇腺肿瘤
  • 7篇机器人手术系...
  • 6篇机器人辅助
  • 5篇胰十二指肠
  • 5篇胰十二指肠切...
  • 5篇十二指肠
  • 5篇十二指肠切除
  • 4篇胰十二指肠切...
  • 4篇十二指肠切除...
  • 4篇术后
  • 4篇达芬奇
  • 4篇达芬奇机器人

机构

  • 20篇上海交通大学...
  • 6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北京协和医院

作者

  • 22篇施昱晟
  • 13篇彭承宏
  • 12篇沈柏用
  • 8篇邓侠兴
  • 6篇金佳斌
  • 5篇翁原驰
  • 5篇秦凯
  • 5篇彭承宏
  • 4篇陈皓
  • 4篇吴志翀
  • 2篇詹茜
  • 2篇李宏为
  • 2篇张俊
  • 1篇程东峰
  • 1篇徐强
  • 1篇赵舒霖
  • 1篇花苏榕
  • 1篇周国庆
  • 1篇白雪巍
  • 1篇周剑寅

传媒

  • 3篇外科理论与实...
  • 3篇中国实用外科...
  • 2篇中华肝胆外科...
  • 2篇中华外科杂志
  • 2篇肝胆外科杂志
  • 2篇中华消化外科...
  • 1篇肝胆胰外科杂...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诊断学理论与...
  • 1篇腹腔镜外科杂...
  • 1篇四川大学学报...
  • 1篇中华肝脏外科...
  • 1篇机器人外科学...

年份

  • 4篇2024
  • 3篇2022
  • 3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2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胰中段切除术的指征与关键技术的认识
2018年
胰腺中段一般被认为是肠系膜上静脉左侧和腹主动脉右侧之间的胰腺的结构,包括胰腺颈部和胰体近端。对于胰腺中段的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如果采用胰体尾切除术,会导致过多的正常胰腺组织被切除,引起胰腺内外分泌功能的过度损伤;传统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更是消化外科领域操作最复杂、风险最大的手术之一,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高,引起的生理改变会对病人的生活质量产生影响;胰腺肿瘤局部剜除术虽然手术操作上相对简单,但容易因为主胰管损伤及胰腺残面较大导致严重的胰瘘。胰中段切除手术最早在1910年报道,相较于胰体尾切除术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该术式保留了更多正常胰腺组织,更为符合近年来胰腺实质保留手术的概念,也保留了相对符合生理的消化道结构。
翁原驰施昱晟沈柏用
关键词:腹腔镜机器人手术
基于1例十二指肠巨大间质瘤局部切除术后严重并发症救治的多中心讨论
2022年
患者女性, 60岁。因体检时发现胰头占位1周, 拟诊断为"胰头恶性肿瘤"于2020年7月7日收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胰腺外科。患者自发病以来无腹胀、腹痛、纳差、黄疸、发热等不适。入院5 d前于外院行增强MRI及PET-CT检查, 考虑为胰腺钩突癌。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年余, 口服氯沙坦钾氢氯噻嗪 62.5 mg, 1次/d, 自诉血压控制可。30余年前曾因"结核"行腹部肿物切除术, 具体不详。一般体检无特殊, 腹部未及明显阳性体征。入院查血尿常规、生化指标、肿瘤标志物均正常, 增强MRI及胰周CT血管造影检查, 均提示为十二指肠间质瘤。肿瘤最大径6 cm, 马蹄形, 内侧缘位于肠系膜上静脉后方(图1)。语】关于瘘、感染、营养支持、引流的一些外科基本问题, 目前已有定论。然而, 具体到每例患者的临床实际, 诊疗过程中常出现各种复杂的临床问题, 且互相混杂、交互影响、动态发展。尤其对于一些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处理, 很难有循证医学证据。本例患者的病情复杂, 经局部切除后出现了多种严重并发症, 历经100余天的治疗后才顺利出院。来自国内外11家医院的13名中青年外科医师针对此例患者并发症处理方法和时机进行了两次讨论, 并根据各自中心的经验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其中蕴藏着各位外科医师严谨的临床思维和经验教训, 很有借鉴意义。本文基本保留了各位讨论专家的意见, 供同行在不同应用场景中借鉴参考。
赵过超花苏榕白雪巍卫积书周剑寅施昱晟徐强马涛王伟经纬杨峰何进吴文川
关键词:局部切除胰腺外科胰头占位胰腺钩突
机器人与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腺癌的预后分析被引量:5
2022年
目的探讨度过学习曲线后机器人与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腺癌的预后。方法采用倾向评分匹配及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396例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腺导管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244例,女152例;年龄为64(36~92)岁。396例患者中,86例行机器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设为机器人组;310例行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设为开腹组。观察指标:(1)倾向评分匹配情况及匹配后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2)随访情况和生存分析。采用电话或门诊方式进行随访,检查内容包括肿瘤指标和腹部影像学指标,了解患者生存情况。总生存时间定义为从手术日至死亡或末次随访时间。无病生存时间定义为手术日至肿瘤复发或末次随访时间。随访时间截至2022年3月。倾向评分匹配按1∶1最近邻匹配法匹配。Shapiro-Wilk法检验计量资料的正态性,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和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采用意向治疗分析,机器人中转开腹患者归为机器人组。结果(1)倾向评分匹配情况及匹配后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396例患者中,164例(机器人组与开腹组各82例)配对成功。倾向评分匹配前机器人组患者体质量指数,肿瘤T分期(T1期、T2期、T3期、T4期),肿瘤N分期(N0期、N1期、N2期)分别为23.4(21.4~25.3)kg/m2,24、41、10、11例,52、27、7例;开腹组上述指标分别为22.4(20.3~23.9)kg/m2,57、144、22、87例,131、132、47例;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01,2.63,3.03,P<0.05)。倾向评分匹配后机器人组患者性别(男),年龄,体质量指数,美国麻醉医师协会评分(1分、2分、3分),CA19-9,术前胆道引流,联合静�
陈浩达汪超苏秉蔚张修齐杨宇轩季毓辰施昱晟翁原驰彭承宏沈柏用邓侠兴
关键词:胰腺肿瘤机器人手术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机器人手术系统行胰腺钩突肿瘤切除术疗效评价(附6例报告)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探讨机器人手术系统行胰腺钩突肿瘤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完成的6例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胰腺钩突肿瘤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6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病人平均年龄51.7(40~64)岁,男性3例,女性3例。平均手术时间143.3(100~200)min;平均术中出血80(30~150)m L;平均术后住院天数23.8(13~44)d;术后2例出现B级胰瘘,1例出现C级胰瘘及肺部感染;无死亡病例。术后病理检查报告:4例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T),1例为胰岛素瘤,1例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术后常规随访:根据手术时间分别随访2个月至2年,术后均未因相关并发症再次入院,均未发现肿瘤复发。结论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胰腺钩突肿瘤切除术安全可行,成功率高,较传统开腹手术及腹腔镜手术,具有一定优势,但术后出现胰瘘等并发症概率仍较高。
施昱晟彭承宏彭承宏詹茜金佳斌邓侠兴金佳斌吴志翀李宏为
关键词: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局部切除术
诱导多能干细胞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被引量:2
2012年
人类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和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都拥有分化为不同类型干细胞的能力,但iPS细胞更为优越的是iPS可通过人类体细胞的"重设"获得。与ES细胞相比,iPS细胞的获得方法更简便,且不受伦理道德因素的约束,因此被认为是非常有用的研究工具。
施昱晟顾鸣敏
关键词:诱导多能干细胞多向分化潜能体细胞转录因子
机器人手术系统联合血管切除重建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17例疗效评价(附手术视频)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探讨机器人手术系统下联合血管切除重建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进展期胰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8月-2018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完成的17例机器人手术系统下联合血管切除重建(操作见视频1)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局部进展期的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7例患者中4例胰腺癌患者由于肿瘤侵犯严重、胰腺质地软中转开腹,13例患者手术顺利完成。16例(94%)患者手术达到R0切除。14例联合静脉重建,3例联合动脉重建。平均手术时间(401±170)min,平均术中出血(647±345)mL,术后平均住院天数(20±8)d,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病理及随访结果:1例为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肿瘤,1例为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G1级),目前情况良好,8例胰腺导管腺癌及1例胰腺神经内分泌癌患者于随访期间因肿瘤复发转移死亡,中位(最小值~最大值)生存期12(8~26)个月。5例胰腺导管腺癌及1例恶性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肿瘤患者目前继续随访中,其中1例已存活了38个月(截止至2019年7月)。结论机器人手术系统下联合血管切除重建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难度较大,但安全可行,局部进展期的胰腺癌患者经谨慎评估患者病情和医院手术能力后可以采用。
杨景瑞陈梦闽邓侠兴秦凯施昱晟张家强程东峰金佳斌彭承宏
关键词: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血管重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以手术切除为目标的胰腺导管腺癌综合治疗进展
2024年
胰腺癌尤其是胰腺导管腺癌(PDAC)预后较差且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早发现、早手术能较大程度地改善PDAC患者预后。手术结合围手术期的全身治疗则在改善PDAC患者预后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术前应用新辅助放化疗可提高可切除PDAC患者的预后,在交界可切除PDAC患者中应用是安全的且比直接手术疗效更佳,在局部晚期PDAC患者中应用也具有一定的转化效果。术前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对可切除PDAC患者的预后没有明显改善。微创手术逐渐成为PDAC患者手术的选择,机器人手术因其术中及术后的优势,有望成为PDAC患者手术方式的更好选择。
李可显施昱晟彭承宏
关键词:胰腺导管腺癌新辅助化疗机器人手术靶向治疗免疫治疗
机器人辅助全胰腺切除术的疗效分析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机器人全胰腺切除术治疗胰腺肿瘤或慢性胰腺炎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3月1日至2018年1月31日行全胰腺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性别、年龄、BMI、美国麻醉师协会评分、术前生化、肿瘤性质、是否联合血管切除等对9例机器人辅助全胰腺切除及开腹全胰腺切除进行1∶1配对分析,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中、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机器人组手术时间平均(311.1±62.5)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301.3±173.2) m L,淋巴结清扫数量平均(18.9±6.2)枚,术后1例(11.1%)发生肺部感染,术后平均住院(13.7±6.3) d。开腹组手术时间平均(348.9±160.3)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688.9±596.7) m L,淋巴结清扫数量平均(21. 3±16. 1)枚,术后发生并发症2例(22. 2%),分别为结肠瘘与腹腔感染,术后平均住院(15.4±8.4) d。两组R0切除率均为100%,无再次手术病例及死亡病例。机器人组手术时间(P=0.025)、术中出血量(P=0.002)、术后住院时间(P=0.045)优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机器人辅助全胰腺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符合恶性肿瘤的根治原则,建议在大流量的医学中心由经验丰富的胰腺专科医生施术。
陈梦闽王越孙长杰施昱晟秦凯翁原驰金佳斌彭承宏
关键词:胰腺切除术机器人手术
机器人胰腺肿瘤手术难点与对策被引量:6
2016年
近年来,机器人手术系统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胰腺外科手术中,由于手术方式、操作及路径等与开放手术存在较大差异,因而机器人辅助胰腺手术在开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难点。与腹腔镜手术相比,机器人胰腺手术在trocar位置、术中操作方法、胰腺断面处理、胰腺钩突离断等方面并不完全相同,而且术中肿瘤定位、主胰管开口找寻等在早期也存在一定难度。随着手术经验的不断积累,上述难题可逐渐解决,机器人胰腺手术将更加安全有效。
彭承宏施昱晟吴志翀
关键词:机器人手术系统胰腺肿瘤
机器人手术在胰腺癌切除之优势被引量:2
2020年
机器人手术系统自上世纪末开始进入临床应用,至今已有20余年。从最早的zeus系统到目前最新的达芬奇XI系统,每一次的更新都带来了技术上的革新。机器人手术系统最初是为了远程手术而设计研发,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升级,5G信号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国内已有中心通过5G信号进行远程机器人手术的相关报道,意味着机器人手术系统的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
沈柏用施昱晟
关键词:机器人手术胰腺癌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