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元明
- 作品数:107 被引量:300H指数:9
-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山东省卫生厅科技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卫生厅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PCNA,PTTG在垂体瘤卒中的表达及与侵袭性的关系被引量:6
- 2006年
- 目的:通过对垂体腺瘤卒中的垂体瘤转化基因(PTTG)、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表达的检测,探讨PTTG和PCNA表达与垂体腺瘤卒中细胞生物学活性的关系。方法:将50例垂体腺瘤手术标本分为卒中组与非卒中组,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PTTG和PCNA蛋白的表达,分析卒中组与非卒中组PTTG和PCNA表达水平的差异性。结果:PTTG蛋白表达在卒中组与非卒中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卒中组PCNA蛋白表达较非卒中组显著增高(P<0.05);卒中组侵袭性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卒中组(P<0.05)。结论:PCNA与PTTG表达失衡可能是垂体腺瘤卒中发生的原因之一,PCNA为垂体腺瘤卒中侵袭性行为的主要调控因子。
- 韩韬曲元明牟成志王韶光胡佳
- 关键词:垂体腺瘤垂体卒中侵袭性垂体瘤转化基因
- 垂体腺瘤PTTG和Ki-67表达与其海绵窦下方间隙生长的关系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研究有海绵窦下方静脉间隙侵袭的垂体瘤组织的免疫组化特性,了解其对于垂体瘤侵袭性预测的意义。方法对我院2005~2006年行手术治疗的有海绵窦侵袭的垂体瘤患者资料根据有没有海绵窦下方间隙侵袭进行分组,并对不同组别标本行免疫组化Ki-67和PTTG检查。结果96例患者中有海绵窦下方间隙侵袭者40例,其中Ki-67高表达者32例,PTTG高表达者为30例,无海绵窦段颈内动脉下方侵袭者56例,其中Ki-67高表达者24例,PTTG高表达者为18例,经检验发现肿瘤有海绵窦下方间隙侵袭者其PTTG和Ki-67的表达率与没有海绵窦下方间隙侵袭者的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垂体腺瘤有海绵窦下方间隙生长者细胞增殖能力较强,肿瘤易复发,应给予术后放射治疗或是药物治疗。
- 胡佳曲元明王强修刘莹
- 关键词:垂体瘤垂体瘤转化基因侵袭性
- 艾司西酞普兰对胶质瘤患者术后抑郁症状疗效的对照研究被引量:10
- 2012年
- 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对胶质瘤患者术后抑郁症状的疗效。方法对199例伴有抑郁症状的胶质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101例)和对照组(98例),研究组给予艾司西酞普兰系统治疗,对照组给予西酞普兰系统治疗,疗程均为4周。入组病例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与不良反应量表(TESS)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4、周末分别评定疗效与不良反应。结果与治疗前相比,研究组患者的HAMD评分在第1周末即有显著性降低(P<0.05),而对照组患者的HAMD评分在第2周末才有显著性降低(P<0.05)。在治疗后的第1、2、4周末,研究组患者的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整体疗效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艾司西酞普兰对改善胶质瘤患者术后的抑郁症状具有疗效显著、起效快、安全性高等优点。
- 牟成志张海山曲元明徐广明韩韬张玉宝杨伟王旸
- 关键词:艾司西酞普兰胶质瘤抑郁症状西酞普兰
-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与显微手术治疗对比研究被引量:6
- 2002年
- 目的 :对比分析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与显微手术治疗的时机及术中、术后处理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 36例与应用显微手术治疗 132例的疗效。结果 :介入治疗 36例 4 1枚动脉瘤中 34枚动脉瘤行GDC栓塞、1枚行单纯支架置入、6枚行支架置入 +GDC栓塞 ;术后恢复良好者 2 7例 ,轻残 5例 ,重残 3例 ,死亡 1例。显微手术组132例中 ,术后恢复良好 86例 ,轻残 2 5例 ,重残 14例 ,死亡 7例。结论 :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 ,介入治疗较显微手术治疗简单易行 ,恢复快。
- 栾立明刘建民曲元明韩韬董勇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显微手术
- 间质内放疗、外照射、X—刀治疗脑胶质瘤及转移瘤疗效的对比研究被引量:2
- 2001年
- 目的:分析后装192铱(192Ir)间质内放射治疗脑胶质瘤和转移瘤病人56例,探讨后装192Ir间质内放疗的疗效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用后装192Ir间质内放射治疗方法,治疗56例脑胶质瘤和转移瘤(胶质瘤54例,转移瘤2例)病人,全部病人均随访2年以上,依随访结果进行分析,并以同期行外照射治疗的89例和X-刀治疗的42例脑胶质瘤病人为对照,统计分析192Ir间质内放射治疗的疗效.结果:行后装192Ir间质内放疗后,除11例间质内放疗前CT检查证实无肿瘤残存者外(术中置管2组),余45例中,肿瘤消失1例,缩小30例,有效率为68.9%,长期随访,1年内死亡8例,生存48例(85.7%),2年生存42例(75.0%),3年生存22例(39.3%).平均生存期(MST)为28个月.而外照射组1、2、3、生存率分别为70.8%、51.7%和19.5%,MST为19个月.间质内放疗组1、2、3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外照射组(P<0.05~0.01).X-刀治疗组1年生存率为78.6%(33/42),2年生存率为68.2%,X-刀治疗组与间质内放疗组相比较,两者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间质内放疗具有疗程短、放疗反应轻、并发症少、疗效佳、经济等优点,其疗效明显优于外照射;与X-刀治疗效果大致相同,但其具较X-刀经济、易于推广等优点.
- 滕良珠宋玉曲元明陈增廉韩俊庆孙向东
- 关键词:IBTX刀脑肿瘤
- 经下颌下咽后入路颅颈交界腹侧区手术的应用解剖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为临床经下颌下咽后入路处理颅颈交界腹侧区病变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15例(30侧)带颈头颅标本模拟经下颌下咽后入路进行显微外科解剖,同时进行了有关的数据测量。结果:该入路浅层的重要结构均位于各自的筋膜层中,以这些结构为解剖学标志可鉴别各层并引导手术进行。咽结节是显露的上限,限制骨窗侧方显露范围的各重要结构的内缘距正中线的水平距离分别为寰枢外侧关节,左(7.78±1.03)mm,右(7.81±1.01)mm;寰枕关节,左(9.27±1.86)mm,右(9.22±1.69)mm;舌下神经管内口,左(12.76±2.77)mm,右(12.81±2.53)mm及椎动脉C2水平,左(18.36±2.27)mm,右(18.47±2.14)mm;C1水平左(25.35±2.31)mm,右(25.18±2.33)mm;穿硬膜处,左(12.69±2.42)mm,右(12.72±2.39)mm。结论:(1)经下颌下咽后入路解剖上大致可分为3个层次:浅层,深层和骨、韧带及硬膜层。(2)掌握每个层次的解剖特点及操作要点,有助于安全充分的显露和处理咽颅颈交界腹侧区病变。
- 孙基栋曲元明刘军刘执玉温传要李贵宝
- 经眶颧-海绵窦入路夹闭基底动脉瘤的应用解剖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探讨经眶颧-海绵窦入路增加基底动脉上段显露的方法。方法:在10例成人头颅标本上模拟了经眶颧-海绵窦入路,观察该入路对基底动脉上段的显露情况。结果:磨除前床突后形成的间隙为床突间隙,在前床突下表面,存在于颈内动脉与动眼神经间的膜为颈内动脉-动眼神经膜,沿此膜即可进入海绵窦,磨除后床突后,暴露鞍背、上斜坡,即可显露基底动脉上段。结论:经眶颧-海绵窦入路中磨除前床突和后床突,可增加对基底动脉上段的显露。
- 孙基栋曲元明刘军徐广明
- 关键词:眼眶颧弓海绵窦基底动脉
- 颅内动脉瘤的显微手术与栓塞治疗(附190例报告)
- 2001年
- 回顾 190例颅内动脉瘤的手术与栓塞治疗。 16 7例行手术治疗 ,2 3例行栓塞治疗。手术组正常或有轻度神经功能障碍为 91.0 2 % ,严重神经功能障碍为 7.19% ;栓塞组各为 91.31%、8.7%。认为多数颅内动脉瘤行开颅显微手术夹闭治疗 。
- 李国新孙建新曲元明王志刚王国栋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栓塞治疗
- 经上颌入路切除颅底肿瘤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 2007年
- 上颌骨作为人体最大的面颅骨,与颅底许多结构有密切的联系。因此,经上颌入路成为治疗颅底病变的重要选择之一。该类入路有LeFortI截骨术、颅面拆装颅底手术入路和上颌骨翻转入路等。经上颌入路能够最大限度地暴露切除肿瘤,最大限度地保留正常结构、损伤较轻,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刘军高玮曲元明
- 关键词:上颌骨颅底手术入路
- 磁共振成像诊断海绵窦侵袭型垂体瘤(附39例报告)被引量:3
- 2004年
- 目的 建立一套海绵窦侵袭型垂体瘤的MRI诊断系统。方法选取确诊的39例海绵窦侵袭型垂体瘤与同期收治的162例非侵袭型垂体瘤进行对照,分析冠状位MRI图像上肿瘤与海绵窦的关系,包括海绵窦形态的改变、窦内间隙的改变,以及肿瘤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关系等,将相关的各个类型作为拟诊标准,计算各自的灵敏度(Se)、特异度(Sp)、阳性预告值(PV+)、阴性预告值(PV-)。结果肿瘤包绕颈内动脉≥70%确诊侵袭的意义最大(PV+为100%),肿瘤超过颈内动脉外侧连线的诊断意义也较高(PV+为86.1%);如果肿瘤包绕颈内动脉<20%、肿瘤未超过颈内动脉内侧连线及海绵窦内侧间隙未出现肿瘤,则可排除海绵窦侵袭的存在。结论 系统分析垂体瘤MRI图像的表现,能较准确地诊断海绵窦侵袭型垂体瘤。
- 顿志平王洪亮曲元明韩韬史冬立
- 关键词:海绵窦肿瘤垂体瘤颈内动脉PV磁共振成像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