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曾祖荫

作品数:31 被引量:102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更多>>
发文基金: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5篇血栓
  • 15篇微血栓
  • 12篇血管
  • 12篇内皮
  • 11篇细胞
  • 10篇血压
  • 10篇高血压
  • 9篇内皮细胞
  • 6篇心肌
  • 6篇血管内皮
  • 6篇血管内皮细胞
  • 6篇自发性高血压
  • 5篇心病
  • 5篇皮素
  • 5篇球结膜
  • 5篇微血管
  • 5篇内皮素
  • 5篇结膜
  • 5篇肝素
  • 4篇心肌损伤

机构

  • 14篇解放军44医...
  • 10篇中国人民解放...
  • 6篇贵阳医学院
  • 4篇贵州省人民医...
  • 4篇上海医科大学
  • 4篇中国人民解放...
  • 3篇解放军第44...
  • 2篇贵州医科大学

作者

  • 31篇曾祖荫
  • 18篇郭渝成
  • 17篇张志高
  • 9篇雷鸣
  • 7篇李保罗
  • 7篇吴强
  • 6篇陆德琴
  • 5篇刘信桥
  • 5篇张国平
  • 5篇金惠铭
  • 5篇陈敏
  • 4篇雷鸣
  • 4篇莫玲娜
  • 4篇张碧霞
  • 4篇葛萍菊
  • 3篇伍国发
  • 3篇杜可贤
  • 3篇杨国雄
  • 3篇杨诗春
  • 3篇郭渝成

传媒

  • 9篇中国微循环
  • 4篇中国血液流变...
  • 3篇贵州医药
  • 2篇微循环学杂志
  • 2篇放射免疫学杂...
  • 2篇西南国防医药
  • 1篇医疗装备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贵阳医学院学...
  • 1篇人民军医

年份

  • 3篇2000
  • 4篇1999
  • 6篇1998
  • 4篇1997
  • 1篇1996
  • 3篇1995
  • 4篇1994
  • 3篇1993
  • 1篇1992
  • 2篇1991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Ⅱ期高血压病人的球结膜微血管变化特征被引量:1
1998年
郭渝成曾祖荫张志高雷鸣陈敏
关键词:高血压球结膜微血管
微血栓对心脏的影响及肝素的治疗作用——Ⅰ、大鼠循环血中微血栓与心电图变化的关系被引量:7
1993年
用高分子右旋糖酐(MW.10万)静脉注射的方法复制大鼠循环血中出现微血栓的微循环障碍模型,用微循环电视显微镜观察微血栓的形态与结构,分析微血栓与心电图变化的关系。结果发现微血栓与ST段的变化间呈正相关,对其意义作了简单讨论。
张志高郭渝成曾祖荫梁艳葛萍菊金惠铭扬诗春张国平刘信桥
关键词:微血栓球结膜微循环心电图变化微循环障碍心电图异常
微血栓大鼠循环内皮细胞、血浆内皮素和一氧化氮测定的结果分析被引量:6
1998年
目的:对微血栓动物模型行普通肝素和低分子量肝素的治疗,通过内皮细胞计数(CEC)、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三项指标观察分析其血管内皮细胞损害及肝素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8只wistar大鼠行尾静脉注射高分子右旋糖苷(高右),制成微血栓动物模型。其中12只在高右基础上分别予普通肝素(普肝组,n=6)和低分子量肝素(低肝组,n=6)治疗。其余6只不治疗。另以5只wistar大鼠行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为正常对照组(对照组,n=5)。对上述各组作循环内皮细胞计数(CEC)、血浆内皮素(ET)及一氧化氮(NO)测定。结果:高右组CEC、ET高于对照组和治疗组(P<0.05),NO则低于对照组和治疗组(P<0.05)。治疗组的上述结果均有明显恢复至对照组的趋势。结论:微血栓大鼠有血管内皮损伤,普通肝素及低分子量肝素不仅能抗微血栓形成,且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恢复,其中以低分子量肝素为优。
张碧霞曾祖荫郭渝成张志高雷鸣吴强莫玲娜
关键词:微血栓内皮素内皮细胞一氧化氮
用微血栓作指标探讨小剂量肝素对冠心病的疗效被引量:6
1993年
微血栓是冠心病微循环中的重要病理改变。我们对52例球结膜微循环中有微血栓的冠心病者,用小剂量肝素治疗(简称肝素组),并设丹参治疗组(简称丹参组)作对照,密切观察微血栓的变化及其与临床症状和心电图改变间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曾祖荫郭渝成张志高葛萍菊梁燕
关键词:微血栓冠心病肝素治疗球结膜微循环小剂量肝素心电图改变
高血压病人微循环缺血区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关系被引量:5
1999年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人球结膜微循环缺血区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间的关系。方法对60例住院的Ⅱ期高血压病人,20例正常人均进行球结膜微循环、血浆内皮细胞舒张因子(EDRF)、血浆内皮素(ET)、血浆循环内皮细胞(CEC)检测。结果高血压病人微循环缺血区占53.3%,正常人无一例出现,差异非常显著。高血压病人的EDRF明显降低,而ET和CEC升高,与正常人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高血压病人球结膜微循环缺血区的发生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关系密切,二者相互作用,是导致高血压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郭渝成曾祖荫雷鸣张志高张碧霞陈敏
关键词:高血压血管内皮细胞细胞损伤
心血管急症速查盘的研制与应用
1993年
心血管急症是临床急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发病急、来势凶、变化快且疑难症较多、病情危重,如不及时抢救,常危及患者生命。为进一步提高各级医务人员处理各种心血管急症的能力,我们研制了心血管急症速查盘,经临床应用,效果较好,很适用于各级医院的急症科、急救室、麻醉科、心内科、心外科和其它科室的医生、实习医生及基层医务人员使用。现介绍如下:
曾祖荫郭渝成刘合年张志高伍国发
关键词:心脏血管疾病速查盘医疗器械
卡托普利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微血管稀少和内皮功能障碍的影响被引量:2
1998年
为探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的微血管改变和血管内皮细胞(VEC)功能障碍的关系及卡托普利(CPT)的干预效果,对9只SHR给予CPT(CPT组),并以10只WKY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WKY组),以10只SHR作为实验纠(SHR组),观察检测人鼠的血压(BP)、回肠壁各级微动脉分支总数、血浆一氧化氮(NO)和血浆内皮素(ET)。结果显示,SHR组的微动脉分支总数、NO及K值[log(NO/ET)]均较WKY组下降(P均<0.01),而ET则增高(P<0.01);CPT组给药后第7口BP较给药前下降(P<0.01),其微动脉分支总数、NO及K值均较SHR组增加(P均<0.01);SHR的BP与K值呈负相关(r=-0.5863),BP与各级微动脉分支总数呈负相关(r=-0.7866~-0.6380),而K值与各级微动脉分支总数呈正相关(r=0.5951~0.7529)。认为SHR的微血管改变与其内皮功能状态关系密切,CPT时改善高血压的VEC功能和微血管稀少现象,从而发挥降压作用。
吴强曾祖荫
关键词:卡托普利高血压微血管稀少内皮功能障碍
卡托普利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
1999年
为探讨卡托普利(CPT)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的血管内皮细胞(VEC)功能的影响,对9只SHR给予CPT(CPT组),分别以10只WKY大鼠和10只SHR为正常对照组(WKY组)和实验对照组(SHR组),观察大鼠的血压(BP)、血浆亚硝酸根(NO_2)及血浆内皮素(EF)。结果显示,CPT组治疗中和冶疗未BP均较治疗前下降(均P<0.0001),CPT组的NO_2及k值[Log(NO_/ET)]较SHR组增高(均P<0.01),而ET则下降(P<0.01),SHR的BP与k值呈负相关(r=-0.5863,P<0.01)。提示CPT可改善SHR的VEC功能,增加一氧化氮并减少ET,这可能是CPT降压的又一重要机制。
吴强曾祖荫
关键词:卡托普利血管内皮细胞高血压药物疗法
高血压病患者微血管改变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关系及开搏通的影响被引量:18
2000年
探讨不同期高血压病(EH)患者微血管改变与血管内皮细胞(VEC)损伤、功能障碍的关系及开搏通(CPT)对其的影响。方法对Ⅰ期、Ⅱ期及Ⅲ期EH患者各20例应用CPT口服治疗10日 ,观察治疗前后球结膜微血管、血浆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浓度及循环内皮细胞(CEC)计数的变化 ,并与正常对照组(NC组 ,n=23)比较。结果治疗前 ,66.67 %的EH患者出现球结膜缺血区 ,明显多于NC组(P<0.001)。EH患者的微动脉与微静脉管径比(A/V)、NO低于NC组(P均<0.001) ,而ET和CEC则高于后者(P<0.05) ,且这种变化随病情严重而加重。EH患者的A/V与NO呈正相关(r=0.6533,P<0.01)、并分别与ET和CEC呈负相关(r= -0.5607,P<0.01;r= -0.7182,P<0.01)。经CPT治疗后 ,EH患者的血压降低(P<0.001),A/V和NO增大(P<0.001和P<0.01) ,ET和CEC下降(P<0.05和P<0.01) ,Ⅰ、Ⅱ期患者的缺血区减少(P<0.05~0.01)。结论EH的微血管改变与VEC损伤关系密切。CPT可以减少EH患者的缺血区、扩张其微动脉 。
吴强雷鸣曾祖荫郭渝成张志高李金生
关键词:高血压开搏通微血管内皮细胞
微血栓对心、血管内膜结构的影响被引量:2
1997年
用高分子右旋糖酐(HMD,MW40万)尾静脉内注射,造成Wister大 鼠微循环内微血栓形成的微循环障碍模型,采用显微电视放大系统观察活体肠系 膜微循环状态,并测定动、静脉混合血中循环内皮细胞数量,分别取其左心室壁、主 动脉和肠系膜制成病理组织切片,观察心、血管内膜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表明,在 活体肠系膜微循环内可见微血栓,有微血栓形成的大鼠均有心肌缺血性改变和心、 血管内膜损害,以及循环内皮细胞(CEC)增多,而CEC增多程度似与心血管受损 的严重程度呈平行关系。
郭渝成曾祖荫张志高雷鸣张碧霞莫玲娜葛萍菊李保罗陆德琴林琳杨国雄
关键词:微血栓病理形态学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