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起亨
- 作品数:5 被引量:42H指数:4
- 供职机构:北京林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沙地公路取土场植被恢复模式与效果分析被引量:6
- 2009年
- 就浑善达克沙地高等级公路取土场采取的植被恢复与建设技术,提出了路域取土场植被恢复的优化配置和技术模式为平铺式砾石沙障+低立式菱形芦苇沙障+高立式沙柳沙障+樟子松造林。研究结果表明:取土场植被恢复技术模式的应用明显恢复了植被,樟子松成活率和保存率分别提高了30%和35%,植被覆盖度是流沙地的5倍,生物量增加了3.40~5.16倍,植被组成趋向于多样化、稳定化;取土场内的风速比是流沙的14.61%,输沙率减少了的91.7%,粗糙度是流沙的38.86倍,极大地减弱了近地表风速,减少了输沙量,改善了取土场下垫面的状况,改良土壤理化环境。
- 赵名彦丁国栋罗俊宝王翔宇朴起亨崔利强
- 关键词:浑善达克沙地高速公路植被恢复模式取土场
- 呼伦贝尔沙地植被演替规律研究被引量:12
- 2008年
- 在对呼伦贝尔沙地形成的历史背景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野外调查,研究了呼伦贝尔沙地植被资源状况、特征及植被演替规律。结果表明,在过度放牧所引起的逆行演替中,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和流动沙地的植物群落物种组成从31种锐减到了2种,盖度从61%降低到8%,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逐渐降低,流动沙地的物种丰富度分别是半固定沙地和固定沙地的0.25倍、0.065倍,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464,1.584,0.554,固定沙地最大,为流动沙地的4.45倍。物种均匀度分别为0.497,0.528,0.554。流动沙地最大,是固定沙地的1.11倍。植被高度及生物量亦均呈递减趋势,优势种和建群种发生更迭,群落结构趋于简单。对不同封育年限植被进行研究,得出植被的恢复演替规律为:以沙米为优势种的一年生先锋植物群落以糙隐子草为优势种其他多年生禾草伴生的过渡型植被群落冰草+糙隐子草过渡型植被群落羊草+冷蒿亚稳定型群落,同时,土壤的结构、理化性质得到改善。
- 朴起亨丁国栋吴斌屈志强万勤琴朴律镇
- 关键词:呼伦贝尔沙地沙漠化群落演替恢复演替
- 几种不同材料机械沙障防风效应研究
- 机械沙障是降低近地表土壤风蚀的重要措施,其主要通过改变下垫面的性质,增加地表粗糙度来实现降低风速、减弱风蚀,进而达到防风固沙的目的。然而,以往的实验主要以风洞模拟为主,野外实验结果稀少。本研究选取毛乌素沙地南缘作为样地,...
- 朴起亨
- 关键词:毛乌素土壤风蚀防风效益
- 柠条林带不同行距的防护效果比较研究被引量:2
- 2008年
- 以毛乌素沙地常见的柠条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不同行距防风和防沙效应的变化。0.5 m处测风速的结果表明:不同行距在1H处防风效应相同,但是3H以后防风效应行距1.5 m是3.0 m的2倍。通过回归分析可知行距1.5 m和3.0 m的理论防风距离分别是44.3H和30.5H。经观测得知在1.0 m高处风速基本没有变化。行距1.5 m的1H处的沙量是旷野处的13.94%,即防沙率为86.06%;行距3.0 m的防沙效应为10.06%。行距1.5 m的防沙率是行距3.0 m的8.55倍。
- 朴起亨丁国栋王炜炜王翔宇高涵秦树高
- 关键词:柠条防风效应
- 呼伦贝尔沙地草场沙漠化成因分析被引量:4
- 2007年
- 沙漠化作为当今最重要的环境与社会经济问题困扰着世界,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我国是世界上受沙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对呼伦贝尔沙地的沙漠化的原因进行分析,找出导致沙漠化的的原因是由于在气候环境恶化的情况下人口压力的增大引起的过度砍伐、开垦、放牧、采挖等不合理利用森林和草原资源和生产建设活动从而使固定沙地活化,使该区沙漠化土地扩张。在最后提出尽快恢复退化草地的植被是治理沙漠化的关键。
- 万勤琴朴起亨丁国栋吴斌
- 关键词:沙漠化过牧植被恢复草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