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篇修复学
  • 1篇牙合
  • 1篇药代
  • 1篇药代动力学
  • 1篇药代动力学研...
  • 1篇液相色谱
  • 1篇液相色谱法
  • 1篇粘接
  • 1篇粘接剂
  • 1篇粘接强度
  • 1篇三种教学方法
  • 1篇色谱
  • 1篇色谱法
  • 1篇矢状
  • 1篇矢状骨面型
  • 1篇中药
  • 1篇锥形束CT
  • 1篇钛网
  • 1篇颌位
  • 1篇颌位关系

机构

  • 3篇航空工业中心...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十堰市太和医...

作者

  • 5篇李卿
  • 2篇李群
  • 2篇何华伟
  • 1篇吴霞
  • 1篇杜凌晨
  • 1篇王晓冬
  • 1篇刘洪臣
  • 1篇崔雪涛
  • 1篇蒋一
  • 1篇郑东翔
  • 1篇马军利
  • 1篇卢建平
  • 1篇赵强
  • 1篇艾俊
  • 1篇田美玉

传媒

  • 2篇口腔颌面修复...
  • 1篇华西口腔医学...
  • 1篇中华老年口腔...
  • 1篇中华医学教育...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08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三种教学方法在口腔修复学教学中应用的问题与对策被引量:4
2013年
本文分析了传统教学方法(1ecture-based learning)、以病例为基础学习教学方法(case-based learning)及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在口腔修复学教学中应用的优势及面临的问题,同时结合首都医科大学的实际,探讨了在口腔修复学教学中应用3种教学方法的具体情况,并根据情况所进行的一些修正和改进。为了适应目前教育环境和医疗需求,我们认为在修复学教学改革中不适合简单地将3种教学方法混合使用,应当是不同教学方法的循序渐进和分阶段应用。
何华伟李卿李群郑东翔
关键词:口腔修复学教学方法
基于复制义齿技术进行颌位关系转移的方法及临床应用初探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探讨基于复制义齿技术进行颌位关系的转移方法和临床应用的效果。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需要进行颌位关系转移的患者10名,采用传统方法制作对照组义齿,同时制作基于复制义齿技术进行颌位关系转移的复制组义齿。分别对2组义齿进行对比观察及初戴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在试戴时间方面,复制组参考对照组修改后可明显减少试戴时间(P<0.05),而在美观、固位、稳定、咬合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复制义齿技术进行颌位关系的转移方法切实可行。
李群郑东翔李卿何华伟
关键词:颌位关系
不同矢状骨面型髁突位置的锥形束CT对比研究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 比较骨性Ⅰ类和骨性Ⅱ类受试者的髁突位置,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指导。方法 选择50例骨性Ⅰ类受试者(A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18~30岁,平均年龄26岁)和50例骨性Ⅱ类受试者(B组,男24例,女26例,年龄18~28岁,平均年龄25岁)。两组均拍摄锥形束CT(CBCT)并应用相应软件进行测量分析,测量髁突位置相关测量项目。所有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组和B组双侧髁突位置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前后间隙与B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前后间隙比较B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性Ⅱ类受试者相对骨性Ⅰ类受试者髁突位置为居中位偏后。
杜凌晨赵强田美玉衡超崔雪涛李卿
关键词:髁突位置锥形束CT
奥硝唑在唾液中药物浓度的测定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被引量:8
2008年
目的:对奥硝唑注射液在健康志愿者唾液中的药物浓度进行测定,并进行药代动力学分析研究。方法:6名健康志愿者单次静滴奥硝唑0.6g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法测定唾液中奥硝唑的药物浓度,计算其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奥硝唑在健康志愿者唾液中的处置符合二室模型,药峰浓度Cmax为(7.045±1.363)mg/L,t1/2β为(14.966±2.409)h,AUC0-∞为(61.478±11.733)mg·h/L,AUC0-t为(79.864±19.717)mg·h/L。结论:本试验证明奥硝唑在健康志愿者唾液中浓度较高,维持时间长。
蒋一刘洪臣吴霞马军利卢建平李卿
关键词:奥硝唑唾液高效液相色谱法药代动力学
不同的表面处理方法和粘接剂对钛网-硅橡胶剪切粘接强度的影响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不同的表面处理方法和粘接剂对钛网-硅橡胶剪切粘接强度的影响。方法:钛网表面分别选用打磨、打磨+喷砂、打磨+喷砂+Permabond POP的表面处理方式,粘接剂选用Permabond 731、Permabond 4C10两种,参照GB/T13936-2014测定钛网和硅橡胶之间的剪切粘接强度,并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粘接界面的破坏类型。结果:不同表面处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1.98±0.14MPa)显著高于B组(0.26±0.11MPa)和A组(0.17±0.08MPa);F组(2.58±0.16MPa)显著高于E组(0.41±0.19MPa)和D组(0.21±0.10MPa)。两种粘接剂的组间剪切粘接强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粘接剂种类和表面处理方法间有交互效应(P<0.05),表面喷砂联合使用Permabond POP底涂剂后采用Permabond 4C10粘接,得到的剪切粘接强度最大。A组到F组试样内聚破坏率依次为0%,0%,42.85%,0%,0%,85.71%。结论:两种粘接剂均可获得较好的粘接力,其中Permabond 4C10粘接性能优于Permabond 731。同时钛网表面进行喷砂,并联合使用相应的底涂剂可提高钛网与硅橡胶之间的粘接强度,是一种有效的表面处理方式。
王晓冬艾俊李卿
关键词:硅橡胶钛网剪切粘接强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