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恩君 作品数:19 被引量:59 H指数:5 供职机构: 邯郸市中心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计划项目 邯郸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N-乙酰半胱氨酸通过抑制HIF-1α下调肝癌HepG2细胞survivin和VEGF表达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探讨在低氧环境下N-乙酰半胱氨酸(NAC)能否通过抑制HIF-1α合成下调肝癌HepG2细胞survivin和VEGF的表达。方法将肝癌HepG2细胞分为3组,分别为常氧组(Normoxia组)、低氧组(Hypoxia组)和NAC+低氧组(NAC+Hypoxia组)。在低氧环境下对肝癌HepG2细胞使用NAC进行干预,在不同时间点(0h、24h和72h)采用MTT法对HepG2细胞的活性进行检测;同时在干预24h后,使用qPCR法和western blot法对HepG2细胞survivin、VEGF和HIF-1α的mRNA和蛋白水平进行检测。结果低氧环境下肝癌HepG2细胞活性呈时间依赖性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各时间点与低氧组细胞相比较NAC+低氧组细胞活性下降更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低氧环境下24h后HepG2细胞survivin、VEGF和HIF-1αmRNA和蛋白表达较常氧环境下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NAC+低氧组细胞survivin、VEGF和HIF-1α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较低氧组细胞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氧环境中N-乙酰半胱氨酸(NAC)可以通过下调HIF-1α的合成抑制肝癌HepG2细胞survivin、VEGF的表达,并可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该基础研究为NAC应用于肿瘤的临床治疗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王涛 温桂海 张桂东 李恩君 武向鹏 苑昭奖 王杰关键词:N-乙酰半胱氨酸 缺氧诱导因子-1Α SURVIVIN HEPG2细胞 地西他滨对胃癌细胞AGS增殖和侵袭的影响 2021年 目的探究地西他滨对胃癌AGS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时间为2017年10月至2018年12月,采用地西他滨处理购自于中国科学院细胞库的胃癌AGS细胞,应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率,亚硫酸氢钠转化测序法检测APC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程度,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APC基因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APC蛋白表达,细胞锚定非依赖性生长分析法和Transwell细胞侵袭法检测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结果AGS细胞中,APC基因启动子高度甲基化(85.7±5.4)%;地西他滨处理AGS细胞后,细胞活力受到抑制,且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APC基因启动子去甲基化,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5μM升高(2.3±0.1)倍,10μM升高(3.6±0.2)倍,25μM升高(4.1±0.1)倍,50μM升高(3.9±0.2)倍,增殖和侵袭能力均减弱(P<0.05),AGS组(290.3±5.7)个细胞,5μM为(213.2±6.7)个细胞,10μM为(160.4±7.3)个细胞,25μM为(145.8±6.2)个细胞,50μM为(119.2±8.6)个细胞。结论地西他滨可以抑制AGS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表现出抗肿瘤活性,其相关机制可能为去除AGS细胞中APC基因的甲基化,恢复APC基因的表达。 王涛 王庆泊 岳浩洋 张贵东 苑昭奖 连晓华 李恩君 刘博关键词:胃肿瘤 地西他滨 APC基因 甲基化 增殖 沙度利胺联合FOLFOX4方案治疗大肠癌合并肝转移32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观察沙利度胺联合FOLFOX4方案治疗大肠癌合并肝转移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32例大肠癌合并肝转移患者均采用FOLFOX4方案全身化疗,并给予沙利度胺200mg/次,1次/d,口服,第1~10天。每28d为1个周期,4个周期后评定治疗效果。结果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18例,稳定6例,进展5例,总有效率65.63%;生存期6~14个月;治疗过程中发生神经系统毒性14例、恶心呕吐30例、白细胞计数减少28例。结论沙利度胺联合FOLFOX4方案治疗大肠癌合并肝转移疗效满意,不良反应轻。 李恩君 马文群 吕保芳 武来兴 张桂东关键词:大肠癌 沙利度胺 FOLFOX4 CyclinD1、CDC25A在胆囊癌中的表达及意义的研究 张桂东 宋春丽 王亚明 孔维 周少英 温桂海 李恩君 王涛 邢明红 田丽 王希兰 武来兴 尹清臣 通过检测CyclinD1和CD C25A在胆囊癌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胆囊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机制,为胆囊癌诊断和治疗寻找新的靶点。研究CyclinD1在不同胆囊病变中的表达,结果显示CyclinD1在不同胆囊病变中的表达...关键词:关键词:胆囊癌 肿瘤诊断 肿瘤治疗 双氯芬酸及吲哚美辛预防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胰腺炎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探讨与对比双氯芬酸及吲哚美辛预防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后胰腺炎(PEP)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9月至2017年1月在邯郸市中心医院行ERCP的患者9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7例。观察组在ERCP术后肌肉注射双氯芬酸,对照组在ERCP术后肛塞吲哚美辛,记录2组PEP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发生PEP2例(4.3%),低于对照组的8例(17.2%), P <0.05。2组均无其他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2组术后6、24 h血清淀粉酶均高于术前,观察组术后6、24 h血清淀粉酶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24h的白细胞计数均低于对照组术后(P<0.05)。观察组术后6、24h的NAG-1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和本组术前(P<0.05)。结论:相对于吲哚美辛,双氯芬酸能更加有效预防PEP,降低白细胞计数与血清淀粉酶含量,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NAG-1表达有关。 武向鹏 崔薇 武向丽 温桂海 李恩君 连晓华关键词:吲哚美辛 双氯芬酸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胰腺炎 吲哚美辛栓预防十二指肠乳头小切开联合球囊扩张取石术后胰腺炎的作用 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探讨吲哚美辛栓预防十二指肠乳头小切开联合球囊扩张取石术后胰腺炎的作用。方法选择2012年9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诊治的胆总管结石患者144例,根据随机信封抽签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2例。所有患者都给予十二指肠乳头小切开联合球囊扩张取石治疗,观察组在术前30 min给予吲哚美辛栓剂100 mg直肠内置入,对照组不予以吲哚美辛栓剂干预,记录2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41.87±5.62)min和(43.29±7.14)min,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胰腺炎发生率分别为5.6%和18.1%,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胰腺炎发生级别也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穿孔、出血、胆管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并发症经过对症处理后好转,无死亡病例。2组患者术后4 h的疼痛评分、CRP值高于本组术前与术后24 h(P<0.05),且观察组术后4 h、24 h疼痛评分、CRP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十二指肠乳头小切开联合球囊扩张取石治疗胆总管结石具有很好的应用可行性与安全性,应用吲哚美辛栓能缓解疼痛,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减少术后胰腺炎的发生。 武向鹏 崔薇 武向丽 温桂海 李恩君 连晓华关键词:胆总管结石 胰腺炎 血管生成素-2与大肠癌淋巴转移关系研究 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索大肠癌组织中血管生成素-2(Angiopoetin-2)与大肠癌淋巴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0例大肠癌组织中血管生成素-2的表达,采用CD34标记计数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VD),分析血管生成素-2和大肠癌淋巴转移病理因素关系,采用X2检验和Spearman等级相差分析对相应资料进行分析,显著性标准α=0.05。结果:在大肠癌合并淋巴结转移癌中,血管生成素-2阳性表达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结论:血管生成素-2可能促进大肠癌的血管生成,进而促进大肠癌的转移。 李恩君 姚利 马文群 朱海生 武来兴 孙小军 王涛关键词:大肠癌 免疫组化 乙酰肝素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胃癌中表达及对血管新生和肿瘤进展的影响 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 :探讨乙酰肝素酶 (Hpa)、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及其对血管新生和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 60例胃癌组织中Hpa、bFGF表达及计数肿瘤微血管密度 (MVD)。结果 :Hpa、bFGF表达和MVD、浸润深度、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 ,且Hpa、bFGF共表达病例有更高MVD与单独一种阳性表达相比。Hpa表达和bFGF表达呈正相关。 结论 :Hpa、bFGF可加速肿瘤浸润和转移 ,促进肿瘤间质微血管生成。且Hpa。 刘争 安志强 李恩君 僧国珍关键词:乙酰肝素酶 碱性成纤维细胞 细胞生长因子 胃癌 血管新生 肿瘤 慢性胰腺炎78例病因分析及临床诊治分析 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探讨慢性胰腺炎病因及临床诊治体会。方法:选取慢性胰腺炎患者78例,采用总结回顾分析法,将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等搜集整理,采用Microsoft Excel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病因:慢性胰腺炎合并胆道系统疾病和饮酒史分别为45例(57.69%)和42例(53.85%),其中,26例(33.33%)同时存在以上两种病因。42例乙醇性慢性胰腺炎患者均有长期饮酒史,超过9年23例(54.76%),每日乙醇摄入量>150 g者25例(59.52%)。治疗方法:非手术治疗51例,手术治疗18例,治疗后患者症状均获得缓解。另有9例患者症状较轻,通过戒酒、戒烟、改变饮食习惯后病情自行缓解。结论:慢性胰腺炎病因复杂,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通过宣传教育与指导,引导人们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以进一步降低慢性胰腺炎发病率。 李月光 李恩君 王凤飚关键词:慢性胰腺炎 病因分析 临床诊治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大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探讨大肠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0份大肠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采用CD34标记计数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VD),分析。VEGF与大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采用χ^2检验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对相应资料进行分析。结果40例大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24例,MVD为40.65±11.80,VEGF阳性21例(87.5%);无转移16例,MVD为25.02±11.52,VEGF阳性4例(25.0%),有无淋巴结转移组MVD和VEGF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138,χ^2=16.00,P均〈0.01)。40份大肠癌组织中VEGF蛋白表达阳性25例,MYD为41.33±11.61;VEGF阴性15例,MVD为22.84±8.8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01,P〈0.05)。大肠癌组织中VEGP的表达与MVD呈正相关(rs=0.539,P〈0.05)。结论。VEGF可能促进大肠癌的血管生成,进而促进大肠癌的转移。 李恩君 马文群 朱海生 吕宝芳 武来兴 张桂东关键词:大肠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微血管密度 免疫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