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昌年

作品数:38 被引量:370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305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2篇天文地球
  • 3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15篇地质
  • 11篇火山
  • 10篇赣东北
  • 8篇地质意义
  • 8篇岩浆
  • 8篇岩石
  • 8篇杂岩
  • 7篇地球化
  • 7篇地球化学
  • 7篇岩浆混合
  • 7篇山岩
  • 7篇火山岩
  • 5篇岩石学
  • 4篇地质学
  • 4篇岩浆混合作用
  • 3篇地球化学性质
  • 3篇断裂带
  • 3篇岩系
  • 3篇盆地
  • 3篇前寒武纪

机构

  • 32篇中国地质大学
  • 4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南...

作者

  • 38篇李昌年
  • 10篇廖群安
  • 10篇薛重生
  • 5篇樊光明
  • 5篇王方正
  • 3篇钟称生
  • 3篇黄林培
  • 3篇杜远生
  • 3篇王京名
  • 3篇刘世勇
  • 2篇张克信
  • 2篇杨晓松
  • 2篇欧阳建平
  • 2篇彭松柏
  • 2篇路凤香
  • 1篇尹磊明
  • 1篇尹翠芬
  • 1篇徐海军
  • 1篇王德珲
  • 1篇袁晓萍

传媒

  • 10篇地质科技情报
  • 5篇岩石矿物学杂...
  • 4篇中国地质教育
  • 2篇地球科学(中...
  • 1篇现代地质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岩矿测试
  • 1篇地质论评
  • 1篇矿物岩石
  • 1篇矿物学报
  • 1篇岩石学报
  • 1篇新疆地质
  • 1篇中国区域地质
  • 1篇地学前缘
  • 1篇华南地质与矿...
  • 1篇地质通报
  • 1篇全国第四次火...
  • 1篇火山作用与地...
  • 1篇第四届全国青...
  • 1篇蛇绿岩与地球...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0
  • 1篇2007
  • 2篇2006
  • 4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 3篇2002
  • 4篇2001
  • 10篇1999
  • 1篇1998
  • 2篇1997
  • 3篇1996
  • 1篇1992
  • 1篇1991
  • 1篇1984
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积极探索地质学理科基地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途径被引量:3
2001年
我校地质学理科基地自1994年设立并于1995年9月开始招生以来,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涌现出一批优秀人才和创新人才.主要标志性成果有:输送了70名硕士研究生,有12人次在全国竞赛中获奖,学生在本科阶段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和文学作品25篇,1人的课余科研成果参加全国"挑战杯",3人获得湖北省大学生科技成果奖,5名同学在周口店野外教学实习中新发现了晚寒武世三叶虫化石群等.
刘世勇杜远生李昌年张哲尹翠芬王德珲
关键词:理科基地同学地质学地球科学
河北寿王坟花岗闪长岩中暗色微粒岩石包体的成因被引量:17
2003年
暗色微粒岩石包体可以提供花岗岩浆的起源和演化、壳—幔物质及能量交换、岩浆混合等重要信息。河北兴隆寿王坟闪长质暗色微粒岩石包体及其寄主花岗闪长岩的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了岩浆的混合成因,并具有以下特征:(1)在基性岩浆中丰度大于酸性岩浆中的不相容元素在与SiO2的相关图中呈一向上凸的弧形型式;(2)在基性岩浆中丰度小于酸性岩浆中的不相容元素在与SiO2的相关图中呈正相关的线性趋势;(3)相容元素在与SiO2的相关图中呈一负相关的线性趋势;(4)在w(La) w(La)/w(Sm)图上微粒包体与其寄主花岗闪长岩为一下凹的型式。基性岩浆与酸性岩浆的两端元岩浆的简单混合模型不能解释以上特征,可以用三阶段混合模型来解释,即第一阶段为基性岩浆注入酸性岩浆中,第二阶段为基性岩浆演化并分离结晶形成微粒包体,第三阶段为演化了的基性岩浆与酸性岩浆混合,形成寄主花岗闪长岩。
成中梅路凤香李昌年袁晓萍
关键词:花岗闪长岩岩浆混合地球化学特征
江南皖浙赣区段混杂岩带及其区域构造意义被引量:9
1996年
主要介绍了展布在皖浙赣区段的混杂岩带研究的新进展,其中包括:混杂岩带空间展布的重新划定,混杂岩带内浅变质岩中的化石及浅变质岩的时代归属,混杂岩带的形成时代及混杂岩带的构造变形特征等;
樊光明薛重生李昌年张克信
关键词:混杂岩带浅变质岩地层时代
广西北海涠洲岛(含斜阳岛)全新世火山作用及其地质意义
涠洲岛和斜阳岛位于南海北缘北部湾海域内,两岛出露面积分别为24.74km和1.89km。两岛地表全部为第四纪火山岩覆盖,岛内除分布有已确定的早更新世(Q)、中更新世(Q)、和晚更新世(Q)形成的火山岩系地层外,还发现有全...
李昌年黄林培王方正
关键词:全新世火山红河断裂带南海盆地
关于赣东北墅组火山岩的再认识及其地质意义
中国南方板溪群相当的赣东北上墅组火山岩进行地质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定年研究,笔者提出该火山岩应划分为形成时代不同、岩石特征各异的两大类型;其一为红色陆相中、新元古代钙碱性中--高钾火山岩和碱性钾玄岩;其二为绿色海相早、...
李昌年廖群安
关键词:岩石学地球化学火山岩板溪群赣东北
岩浆混合作用及其研究评述被引量:78
2002年
评述了当今岩浆混合作用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岩浆混合作用类型、程度、方式和机理的含义及划分标准;对岩浆混合作用研究中涉及的若干名词术语给予了界定,认为岩浆混合作用研究除具有岩石学自身的意义外,还能为研究大地构造背景、探索壳—幔相互作用、揭示大陆的增生提供证据。
李昌年
关键词:岩浆混合作用
赣东北港边火成杂岩体岩浆混合作用结构类型与成因机理被引量:5
2006年
赣东北前寒武纪港边火成杂岩体广泛发育不同类型的矿物间不平衡结构,指示该杂岩体曾发生过广泛的岩浆混合作用。对该杂岩体进行详细的薄片岩石学研究,总结了岩浆混合结构类型,包括斜长石环边、角闪石环带、文象钾长石的环斑结构与斜长石反环斑结构、石英-角闪石眼球状、钾长石巨斑的角闪石环和蜂窝状的斜长石等混合结构类型;镁铁质包体中指示岩浆混合作用的结构类型:石英/钾长石嵌晶结构、榍石-长石眼球结构、叶片状黑云母、针状磷灰石结构、斜长石的细条状结构、斜长石的蜂窝状环和斜长石的海绵式蜂窝状熔融结构,对这些结构类型进行了成因机理讨论。
周勇李昌年钟称生毕金龙
关键词:岩浆混合作用结构类型
国家理科基地地质学专业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及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被引量:8
2002年
在新的世纪,地球科学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培养地球科学研究型人才是发展我国未来地球科学事业、占领世界地球科学研究制高点的关键.我们在进行国家理科基地地质学专业点建设的同时,结合学校的特点,对地学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对新世纪地学人才的知识结构体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对原有地学专业基础课程进行了课程体系重建和教学内容改革两个层次的教学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李昌年杜远生欧阳建平金振民刘世勇
关键词:研究型人才理科基地地质学课程体系
广西北海涠洲岛第四纪晚期火山碎屑流中橄榄岩包体碎块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4
2007年
广西北海涠洲岛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第四纪火山岩海岛,岛内出露的最新一次火山喷发产物为碧玄质岩石,它覆盖于晚更新世湖光岩组(Q3h)层状凝灰岩地层之上。在该火山岩中发现有橄榄岩包体,罕见的是,包体是以火山角砾的形式见于碧玄质火山碎屑流之中,故应是被炸碎的包体碎块,而非原始态包体。这是迄今为止较为特殊的一种橄榄岩包体产状类型,其原始态包体的岩石类型可能为方辉橄榄岩和纯橄岩。岩石结构及探针数据均表明该橄榄岩包体来自岩石圈地幔。包体的温压估算结果为960~1040℃和1.3GPa,对应的稳定深度约40km。此外,由于包体来源深度远小于其寄主碧玄质火山岩浆的来源深度(大于99km),表明涠洲岛地区第四纪火山碎屑流中的橄榄岩包体是地幔柱来源的碧玄质岩浆在上升经过岩石圈地幔约40km深度时捕获的偶然包体,并在就位前经历过炸碎。
黄林培李昌年
关键词:第四纪晚期火山碎屑流橄榄岩
国家地质学理科基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学理科基地为例被引量:7
2004年
国家地质学理科基地主要为我国地学领域培养品德优良、基础厚实、知识广博、专业精深的高层次研究型人才。自理科基地建立以来 ,我们将创新型研究人才作为主要培养目标 ,对理科基地地质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实验课程体系进行了系统改革 ;引进开放式办学思路 ,建立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基地 ;积极探索创新型研究人才培养途径 ,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 ;营造创新人才成长氛围 ,实行鼓励冒尖的创新人才培养措施 ;弘扬艰苦奋斗和爱国主义精神 ,进行特色思想教育 ;强化竞争 ,加强科学管理。通过长期努力 。
杜远生刘世勇杨坤光李昌年欧阳建平
关键词:地质学理科基地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