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小玉

作品数:133 被引量:413H指数:10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吉林省自然科学基金吉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97篇期刊文章
  • 20篇会议论文
  • 1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17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41篇脊髓
  • 22篇脊髓损伤
  • 17篇缺血
  • 17篇细胞
  • 16篇脊柱
  • 15篇再灌注
  • 15篇再灌注损伤
  • 15篇脊髓缺血
  • 15篇骨折
  • 15篇灌注
  • 15篇灌注损伤
  • 14篇蛋白
  • 12篇缺血再灌注
  • 12篇缺血再灌注损...
  • 11篇蛋白质
  • 11篇手术
  • 11篇白质
  • 10篇蛋白质组
  • 10篇颈椎
  • 9篇大鼠脊髓

机构

  • 87篇吉林大学中日...
  • 32篇吉林大学第二...
  • 31篇吉林大学
  • 11篇大庆龙南医院
  • 6篇吉林省人民医...
  • 6篇天津市人民医...
  • 5篇吉林大学第一...
  • 3篇大庆油田总医...
  • 3篇郑州市第一人...
  • 3篇吉林大学第三...
  • 2篇齐齐哈尔医学...
  • 2篇长春市中心医...
  • 2篇吉林省一汽总...
  • 1篇北华大学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海南医学院附...
  • 1篇三峡大学第一...
  • 1篇天津医院
  • 1篇中国科学院长...
  • 1篇北京协和医院

作者

  • 131篇杨小玉
  • 28篇朱庆三
  • 14篇孙庆
  • 12篇景元海
  • 11篇尹飞
  • 10篇刘景臣
  • 10篇闫鹏
  • 9篇段德生
  • 9篇潘肃
  • 9篇夏鹏
  • 8篇王金成
  • 8篇赵丛然
  • 8篇赵立君
  • 7篇刘健
  • 7篇秦治刚
  • 7篇朱本清
  • 7篇郭明峰
  • 6篇李恒
  • 6篇李英普
  • 6篇李红群

传媒

  • 23篇中国实验诊断...
  • 10篇中国老年学杂...
  • 10篇吉林大学学报...
  • 7篇中国临床康复
  • 5篇中国组织工程...
  • 4篇临床误诊误治
  • 4篇中国组织工程...
  • 3篇中国骨伤
  • 3篇中国脊柱脊髓...
  • 2篇山东医药
  • 2篇中华创伤杂志
  • 2篇生物医学工程...
  • 2篇中国伤残医学
  • 2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中华急诊医学...
  • 1篇海南医学院学...
  • 1篇中国地方病防...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中华放射医学...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年份

  • 1篇2025
  • 7篇2024
  • 3篇2021
  • 6篇2019
  • 9篇2018
  • 8篇2017
  • 3篇2016
  • 5篇2015
  • 2篇2014
  • 5篇2013
  • 12篇2012
  • 10篇2011
  • 10篇2010
  • 6篇2009
  • 4篇2008
  • 10篇2007
  • 19篇2006
  • 3篇2005
  • 4篇2004
  • 4篇2003
1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Annexin A1、14-3-3 proteinε和Peroxiredoxin 1在骨巨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利用蛋白质组学方法分离鉴定与骨巨细胞瘤(GCTB)侵袭性相关的蛋白质。方法:选取5例侵袭性GCTB作为实验组,4例良性GCTB作为对照组,提取全组织蛋白,通过双向凝胶电泳分离后考马斯亮蓝染色,对差别表达蛋白进行质谱分析。结果:相同条件下实验组蛋白质斑点为(506±23)个,对照组蛋白斑点为(468±28)个,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选择其中3个明显差异蛋白质点进行鉴定,实验组Annexin A1、14-3-3 proteinε表达上调,Peroxiredoxin 1表达下调。结论:Peroxiredoxin 1下调可能与GCTB侵袭性密切相关,AnnexinA1和14-3-3 proteinε上调可能为机体抗肿瘤的反应,AnnexinA1、14-3-3 proteinε和Peroxiredoxin 1可用于GCTB侵袭性标记物。
李颖智高忠礼左建林金海鸿杨小玉应洪亮田静
关键词:巨细胞瘤蛋白质组学光谱分析
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治疗被引量:3
2010年
随着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发病率逐年上升,非手术治疗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是手术治疗的3~4倍,因此除有绝对手术禁忌证的患者外,其余患者治疗方法均应首选手术治疗。
朱本清杨小玉刘明辉白彦东贾世孔
关键词:股骨骨折内固定器外固定器
热激活蛋白70识别蛋白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表达变化及其意义
2015年
目的:探讨热激活蛋白70识别蛋白(heat shock cognate protein 70,HSC70)在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pinal cord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SCIRI)后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随机将36只新西兰白兔分成6组(每组6只),采用Zivin法建立兔SCIRI模型。A组只显露腹主动脉而不阻断血流,30min后关闭腹腔,取材(L3~L5段脊髓);B组阻断腹主动脉血流30min后关闭腹腔,取材;缺血再灌注组(C、D、E、F组)阻断腹主动脉血流30min后停止夹闭,再灌注6、12、24、48h时采用改良Tarlov评分分别进行运动功能评价后取材。应用差异蛋白质组学技术荧光差异双向凝胶电泳联合质谱分析筛选出应激相关蛋白HSC70,利用免疫印迹对质谱进行印证,结合免疫组化研究其在脊髓内的时空变化特点。结果:成功建立SCIRI兔模型,SCIRI后实验动物后肢功能逐渐好转,C^F组改良Tarlov评分分别为1.167±0.753、1.667±0.516、2.668±0.516和2.167±0.752分,再灌注24h达SCIRI早期最好水平,再灌注48h略有下降。应激相关蛋白HSC70在A组印迹清晰,B组印迹轻微加强,C组和D组印迹再次加强,E组印迹显著减弱至最低,F组印迹灰度回归至再灌注6~12h水平。A组灰质中部体积较小中间神经元胞浆见轻度免疫反应;B组灰质各部位神经元胞浆免疫反应程度与A组相当;C组胶质细胞核免疫反应加重;D组神经元免疫反应减轻,但胶质细胞及雪旺细胞核免疫反应较强烈;E组神经元免疫反应进一步减弱,低于A组水平;F组神经元胞浆免疫反应加重,胶质细胞及雪旺细胞核免疫反应仍强烈。结论:HSC70参与SCIRI发生和发展过程,可作为SCIRI预防、诊断和治疗的靶点。
廖少俊昝春芳夏鹏张善勇侯婷婷杨小玉
关键词: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应激
短节段固定附加伤椎椎弓根植骨或经伤椎固定治疗老年胸腰椎骨折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探讨后路短节段固定附加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或伤椎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老年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32例患者实施后路短节段固定术基础上,分别附加开展了11例患者伤椎固定和21例椎弓根椎体植骨椎体成形术。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椎体前后缘压缩率变化情况,Cobb角矫正程度。结果:术后随访11~35个月,平均16.2个月。骨折椎体前后缘均恢复满意,ASIA评分为A级的2例病例无明显改善,其余患者均有明显的恢复,改普程度平均达1.5级。两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天数、X线术前术后半年评估、并发症、疼痛、运动节段活动、后凸畸形矫正率等对比显示,两组在失败率和畸形矫正率上无明显差异。结论:短节段固定附加伤椎椎弓根植骨或经伤椎固定治疗老年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减少手术并发症并降低了手术失败风险,可进一步放宽手术适应证。
苑福升刘健高琦闫鹏朱本清王海涛杨小玉
关键词:胸腰椎骨折内固定经椎弓根植骨
BMSCs移植后脊髓损伤大鼠VEGF表达的变化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以贴壁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千细胞。压迫法制作大鼠脊髓压迫损伤模型。假手术组仅咬除T8-10棘突和椎板,不损伤脊髓。模型制作后DMEM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分别进行DMEM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损伤区周围局部4点注射。结果假手术组脊髓组织中仅见微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在细胞移植后1,3,5 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表达趋势与DMEM组相同,但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相应时间点的DMEM(P<0.05),移植后7,14 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仍明显高于DMEM组(P<0.01)。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增加了脊髓损伤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并延长其表达时间。
景元海胡艳波常树松关继奎许文彬陈嘉利范洪源周继辉杨小玉朱庆三
关键词:脊髓损伤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康复训练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康复训练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涉及医疗信息数据处理技术领域,所述康复训练数据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数据获取与预处理,收集并预处理待康复用户的生理、日志和视频数据,整合为多源数据集;步骤2,高性能模型构建...
赵杰马新利金辉杨小玉
改良AF手术在胸、腰椎骨折并椎体成形中的应用
2011年
AF系统是胸、腰椎骨折后路手术最常用的内固定器械,其对伤椎撑开效果好,手术操作简单。2005年6月~2008年7月,我们采用改良AF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并椎体成形患者14例,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秦治刚朱本清杨小玉
关键词:腰椎骨折椎体成形内固定器械AF系统
CT三维导航系统辅助上胸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CT三维导航系统辅助上胸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应用于临床的可行性。方法将21例患者分为C型臂X线透视组(40枚螺钉) 和CT三维导航组(56枚螺钉),术中进行导航操作时间、导航精确性的监测,术后进行X线、经椎弓根...
朱庆三高忠礼刘景臣李英普赵健武杨小玉尹飞刘光耀孙庆
椎间骨粒夯实植骨加钉棒系统置入固定对腰椎稳定性的作用被引量:1
2008年
试验拟观察椎间骨粒夯实植骨加钉棒系统置入固定对腰椎不稳定性疾病椎体稳定性的影响。选择2005-06/2007-06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骨科及大庆龙南医院骨科收治的68例腰椎不稳定疾病患者,男46例,女22例。应用全椎板切除,神经根管扩大,后路椎间骨粒夯实植骨加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6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大于6个月,出院时按JOA评分标准,优48例,良12例,可6例,差2例。优良率95.3%,6个月随访腰椎CR片显示椎间骨粒夯实植骨加钉棒系统内固定患者植骨融合率100%,融合节段稳定,骨粒材料及硬性置入材料与宿主均无生物相容性反应。
景元海聂长春周继辉范洪源赵丛然李恒郭明峰朱庆三杨小玉
关键词:腰椎不稳
联合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探讨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时间规律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通过建立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的研究平台,研究和探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分子机制。方法:建立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获取损伤和正常脊髓的蛋白质组双向电泳荧光图谱,观察差异蛋白的不同时间点的变化规律,建立缺血再灌注24 h与正常脊髓蛋白质组的匹配差异图谱,鉴定差异蛋白;根据蛋白组学得出的分析结果初筛,分别重点抽取假手术、术后30 min和术后24 h组不同时间段的血液制备血浆,采用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仪(GC-TOF-MS)的方法进行分析,比较不同时间点的代谢水平变化。结果:蛋白质组学方法比较再灌注损伤24 h组与正常组可检测到46个蛋白差异点,鉴定出10个差异蛋白。代谢组学方法组检测出不同时间段兔血清中50种小分子物质的变化。再灌注损伤24 h组织代谢达到了高峰。结论:再灌注损伤24 h蛋白变化最明显,代谢达到峰值,是值得关注的关键时间点。
苑福升刘健高琦朱本清王海涛闫鹏杨小玉
关键词: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缺血再灌注损伤脊髓
共1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