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恒
- 作品数:11 被引量:135H指数:6
- 供职机构: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攀登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珠江三角洲一次灰霾过程的数值模拟
- 本文利用美国第三代空气质量模式系统Models-3对2004年9月26~30日珠江三角洲地区一次灰霾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将模拟结果与监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模拟的温度、风速和风向与站点的观测值比较一致,大...
- 陈训来冯业荣王安宇李江南林建恒冯瑞权
- 关键词:灰霾数值模拟PM10
- 文献传递
- 南海夏季风撤退的气候特征
- 用NCAR/NCEP1958-1997年共40年资料我们对南海夏季风撤退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8月上旬西伯利亚冷空气开始南进,由于青藏高原的阻挡作用,在我国东部大陆推进的很快,到达南海后继续向南推进,最后导致9月中旬左右...
- 王安宇冯瑞权梁建茵林建恒
- 文献传递
- 南海夏季风维持期的气候特征Ⅱ——年代际变化被引量:4
- 2005年
- 利用NCEP1958~1997年逐日格点气象资料对我国南海地区(105~120°E,5~20°N)夏季风维持期的年代际变化进行了仔细分析,分析结果发现对南海地区夏季风影响最大的是1970年代末期大气环流的突变。突变以1978年为界,分析工作主要是将前20年情况与后20年进行对比。前20年夏季风建立晚、结束早、降水较少、对流活动较弱、季风较弱;后20年则与此相反,季风建立早、结束晚、降水较多、对流活动较强、季风较强。分析对比前20年与后20年夏季风维持期高低空环流形势后发现,后20年南海地区上空对流下层辐合较强而对流层上层辐散较强,显然这种形势对后20年南海夏季风和对流降水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需指出的是南海地区中心部分夏季风维持期的降水和OLR值的年代际变化趋势正好与南海其它地区相反,也就是说后20年南海地区中心部分降水较少,OLR值较高,而前20年正好相反。后20年和前20年的ENSO指数和南海地区海温的差别也十分明显,前20年ENSO指数和海温较低,而后20年都较高。
- 冯瑞权王安宇唐天毅李国丽林建恒梁建茵吴池胜樊琦
- 关键词:维持期气候变化
- 南海夏季风建立的气候特征Ⅱ——年代际变化被引量:13
- 2002年
- 用NCEP 40年再分析格点气象资料对南海夏季风建立的气候特征的年代际变化进行了分析,得到:(1) 南海夏季风的建立时间前20年与后20年明显不同,前20年较晚为5月第6候,后20年则分別为5月的第4候和第5候.(2) 除了第3个10年(1978~1987年)外,其余3个10年南海夏季风雨季的建立都比夏季风建立要早1至2候.(3) 南海夏季风建立是孟加拉湾西南季风爆发性发展和东进的结果,4个10年孟加拉湾西南季风都在5月第3候及5月第4候有一个爆发性的发展过程,但它的东进速度及爆发强度却很不相同,这对南海夏季风建立时间的早晚有重要的影响.(4) 南海夏季风建立期间,前20年与后20年高低空环流形势相差很大,前20年与后20年相比对流层低层印缅槽较强而副热带高压中心位置偏东,对流层高层副热带高压中心移上中南半岛后北移距离较大,位置偏北.经过比较可以看出对于南海夏季风的建立和发展来看后20年的环流形势较为有利.
- 王安宇吴池胜罗会邦冯瑞权侯尔滨林建恒
- 关键词:夏季风气候特征年代际变化气象资料环流形势年代际变化
-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灰霾天气主要污染物的数值研究被引量:61
- 2007年
- 主要利用美国第三代空气质量模式系统Models-3(MM5/SMOKE/CMAQ),设计三重嵌套网格对2004年9月26-30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一次灰霾天气过程进行数值研究,通过对主要大气污染物如PM10、CO、SO2和NOx的模式结果与观测对比分析表明,模式较好地模拟出了大气污染物的变化趋势,与观测结果比较一致,再现了污染物浓度呈周期性日变化的重要特征。结果还表明,在这次灰霾天气过程中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大气污染物的水平分布具有区域性,存在3个高值中心,污染物的高值中心对应着大城市。污染物主要积聚在大气边界层内,形成近地面高浓度,这是造成此次灰霾天气的直接原因。
- 陈训来冯业荣王安宇李江南范绍佳林建恒冯瑞权
- 关键词:城市群灰霾大气污染物珠江三角洲
- 南海夏季风撤退的气候特征Ⅱ——年代际变化被引量:6
- 2010年
- 南海地区夏季风撤退期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与南海夏季风维持期相类似,在1970年代末期有明显的突变。所以分析工作以1978年为界,主要是将前20年情况与后20年进行对比。前20年夏季风撤退较早,撤退期降水较少,对流活动较弱;后20年则与此相反,夏季风撤退较晚,撤退期降水较多,对流活动较强。南海地区夏季风撤退期的年代际变化与PDO和太阳磁循环的气候变化比较一致。
- 王安宇梁建茵冯瑞权林建恒吴池胜
- 关键词:气候学撤退
- 南海夏季风建立的气候特征Ⅰ——40年平均被引量:42
- 2001年
- 使用NCEP 1958~1997年40年逐日12层再分析的格点气象资料,对南海地区(105~120°E,5~20°N)夏季风建立的气候特征进行分析,分析的时间尺度为5天(候)。将南海上空850hPa上暖湿的西南风定义为它的夏季风,这暖湿的西南风之θse必须大于335°K,风速须大于2m/s。南海夏季风的建立被定义为南海海域一半以上面积为夏季风所控制的初始时刻。分析结果发现:(1)南海夏季风的建立具有爆发性,爆发时间是5月第4候。(2) 南海夏季风的建立与孟加拉湾东部西南季风有密切关系,它是孟加拉湾西南季风爆发性的发展和东移的结果。(3)南海夏季风雨季是随着夏季风建立而建立的。(4) 在南海夏季风建立期间,南海及其邻近地区高低空环流都有急速的变化,在对流层低层表现为印度低槽的南扩和加深,在对流层中层表现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迅速东移撤出南海地区,在对流层高层最明显的变化是东风带迅速从南海中部向北扩展到整个南海地区。
- 冯瑞权王安宇吴池胜林文实林建恒古志明谭志文
- 关键词:夏季风气候特征气象资料
- 广东“97.7”暴雨的成因分析被引量:1
- 1999年
- 林建恒梁必骐冯瑞权
- 关键词:暴雨降水量地形效应水汽通量
- 南海夏季风维持期的气候特征Ⅰ——40年平均被引量:20
- 2005年
- 使用NCEP的1958~1997年逐日格点气象资料,对我国南海地区(105~120°E,5~20°N)夏季风维持期40年平均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时间尺度是候.南海夏季风维持期由活跃期和非活跃期组成.我们将南海上空850hPa连续有40%以上面积盛行暖湿的西南风的候定义为南海夏季风的活跃期,不足40%则定义为非活跃期.这里所指的暖湿西南风是θse必须大于335K,西南风的风速必须大于2m/s.就40年平均而言,南海夏季风维持时间大约为23候约4个月,每年南海夏季风活跃期约出现4.3次,每次的平均维持时间约为3.9候,非活跃期约出现3.3次,每次的平均维持时间约为2.4候,活跃期每年的总长度约为17候,非活跃期约为8候.无论是南海夏季风活跃期还是非活跃期,南海上空850hPa都为一个低槽辐合区,200hPa为高压辐散区,也就是说与活跃期相比非活跃期主要气候特征表现为季风的减弱,在环流的偏差场上(活跃期减非活跃期)在南海上空850hPa上为西风,200hPa上为东风.活跃期无论在850hPa或在200hPa上都比非活跃期要暖一些,与此相应,非活跃期的季风降水要比活跃期的小得多,对流活动也大大减弱.南海夏季风和夏季风降水都有明显的30~60天的低频振荡,在多数情况下夏季风和夏季风降水的低频振荡的位相比较一致.
- 林建恒王安宇冯瑞权唐天毅吴池胜李国丽李江南吴尚森
- 关键词:气候特征
- 南海夏季风撤退期的气候特征I——40年平均被引量:11
- 2007年
- 用NCAR/NCEP1958~1997年共40年资料对南海夏季风撤退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8月上旬西伯利亚冷空气开始南进,由于青藏高原的阻挡作用,在我国东部大陆推进得很快,到达南海后继续向南推进,最后导致9月中旬左右南海夏季风从南海撤退。就个别年份而言,最早的撤退时间是8月中,最晚的是10月中,可以差两个月。南海夏季风撤退与建立过程是很不相同的,南海夏季风和夏季风雨带的建立都是爆发性的,在全区域几乎是同时建立,但撤退是由北向南缓慢撤退的,历时一个月左右。在撤退期间,南海降水形势变化不大,但在撤退之后,南海夏季风雨季转变为ITCZ雨季,其相应和雨区随着太阳南移向南推进。南海夏季风撤退后,南海降水30~60天振荡明显减弱,而准两周振荡仍比较活跃。
- 冯瑞权王安宇梁建茵林建恒李江南吴池胜
- 关键词:气候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