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永霞
- 作品数:5 被引量:43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山市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292例永久心脏起搏器置入术患者的长期随访分析被引量:13
- 2011年
- 目的 分析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患者长期随访的的临床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92例置入永久性起搏器后患者术后随访及程控资料,随访时间1~10年,随访内容包括患者的临床症状、心功能情况、生存率、起搏器故障发生情况,行多导联心电图、胸部X线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需要对部分患者行起搏方式及起搏参数调整.结果 292例患者中,术前主诉的心动过缓相关症状,包括头昏、黑矇、胸闷、心悸、气短等症状均消失或减轻;患者的心功能有所改善,平均LVEF值由术前的0.43±0.07提高到术后的0.57±0.06(P<0.05),运动耐量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随访期间,12例患者死亡,其中4例患者因脑血管意外死亡,5例患者因心功能衰竭死亡,3例患者因恶性肿瘤死亡.共发现各种并发症39例,包括起搏器囊袋破溃、起搏电极脱位、起搏或感知不良、心律失常、膈肌刺激、起搏器综合征等,均及时以不同的方法处理.结论 基层医院对置入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后的患者进行定期随访非常重要,可及时发现和处理与起搏器相关的并发症及排除起搏故障.
- 姚锦容韩伟华林永霞古伟珍
- 关键词:心脏起搏器随访并发症
- 远程心电监测对心律失常的诊断研究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探讨远程心电监测对心律失常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1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80例心律失常患者,每位患者先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束后再进行远程心电监测。分析两种监测方法所得的心电数据,计算心律失常检出率,比较心律失常检出率并对两种方法检测出的心律失常患者进一步行心律失常类型分析。结果24小时动态心电图中,心律失常检出率为52.5%,不规则心律失常患者检出3例;远程,心电监测的心律失常检出率为86.3%,不规则心律失常患者检出2例(P〈0.05)。结论远程心电监测不仅可以实行远程心电记录给心律失常诊断带来便利,检出率较高,而且对不规则心律失常也有一定检出率,是院内常规心电图检查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的有力补充,在临床诊断心律失常中具有重要意义。
- 韩伟华姚锦容林永霞黎文婷
- 关键词:心律失常
- 青年高血压患者临床特征与长期随访分析被引量:9
- 2011年
- 目的:探讨青年高血压的临床特点以及长期随访结果。方法:2006年1-12月于我院心脏中心接受24h动态血压检查的高血压患者226例,按年龄分为青年高血压组99例,中老年高血压组127例。入选的患者均在心脏中心进行规律就诊,随访至2010年12月。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心血管危险因素、24h动态血压、超声心动图的变化以及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基线临床特征提示,青年高血压组阳性家族史和不良个人习惯较多,体质指数较高(P<0.05),甘油三酯和血尿酸较高(P<0.05)。舒张压高于中老年高血压组。基线及随访超声心动图提示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和左室质量指数两组无差异(P>0.05),但中老年高血压组的左心房内径、舒张末期左室内径高于青年高血压组(P<0.05)。青年高血压组72例患者随访至终点,随访率72.7%,中老年高血压组97例患者随访至终点,随访率76.4%,平均随访时间(37.8±4.9)个月;青年组降压达标率74.8%,中老年组降压达标率71.2%(P>0.05);两组的靶器官损害发生率分别为:13.8%、21.6%(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青年高血压患者危险因素及不良生活方式较多,以舒张压升高为主,长期随访靶器官损害较中老年组发生率低。
- 姚锦容韩伟华林永霞谭丽然张励庭
- 关键词:青年高血压动态血压超声心动图靶器官损害长期随访
- 经食管心房调搏中两种不同刺激方法在终止阵发性室上速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对比研究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探讨经食管心房调搏中两种不同刺激方法[短阵猝发(Burst)刺激法和改良非程序(S1S1)超速刺激法]在终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上速)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68例阵发性室上速采用Burst刺激法诊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另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87例阵发性室上速采用改良S1S1超速刺激法诊疗的患者作为研究组,比较两组患者转复成功率以及调搏过程中各种心律失常现象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转复成功率为98.9%,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6.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2374, P<0.05)。研究组患者房颤/房扑、终止后再诱发心动过速、长RR间歇、单发室早和成对室早发生率分别为0、0、1.1%、5.7%、3.4%,均低于对照组患者的8.8%、8.8%、11.8%、16.2%、17.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986、7.986、7.864、4.485、8.803, P<0.05)。结论阵发性室上速患者采用改良S1S1超速刺激法治疗,相比Burst刺激法治疗,其转复成功率更高,房颤/房扑、终止后再诱发心动过速、长RR间歇、单发室早和成对室早发生率更低,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韩伟华林永霞黎文婷温梦微吴钰珊
- 关键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 动态心电图诊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价值被引量:18
- 2015年
-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诊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2年10月至2014年8月在本院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90例,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 90例冠心病患者中检出心肌缺血75例(83.33%),48 h内发生缺血性ST段下移1075阵次.其中有症状性心肌缺血27例(36.00%),ST段下移155阵次(14.42%),平均ST段下移(0.17±0.03)mV;无症状性心肌缺血48例(64.00%),ST段下移920阵次(85.58%),平均ST段下移(0.16±0.02)mV.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发作主要在6:00-18:00,其中6:00-12:00最多,白天发作是夜间发作的2.48倍.48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的平均心率为65次/min,发作时心率>65次/min者36例(75.00%),≤65次/min者12例(25.00%),伴有心律失常者41例(85.42%).结论 动态心电图检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 林永霞姚锦容黎文婷
- 关键词:动态心电图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冠状动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