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殷剑敏

作品数:100 被引量:824H指数:17
供职机构:江西省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中国气象局气象新技术推广项目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水利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56篇期刊文章
  • 34篇会议论文
  • 8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60篇农业科学
  • 34篇天文地球
  • 9篇水利工程
  • 7篇自动化与计算...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经济管理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政治法律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3篇气候
  • 18篇遥感
  • 12篇灾害
  • 11篇地理信息
  • 11篇地理信息系统
  • 11篇信息系统
  • 11篇GIS
  • 10篇气候变化
  • 10篇气候区
  • 10篇气候区划
  • 9篇早稻
  • 9篇鄱阳湖
  • 8篇土壤
  • 8篇农业
  • 8篇农业气候
  • 8篇气候资源
  • 8篇城市
  • 7篇气象
  • 7篇鄱阳湖流域
  • 7篇湖流

机构

  • 74篇江西省气象局
  • 36篇江西省气候中...
  • 11篇南京信息工程...
  • 9篇江西农业大学
  • 4篇江西师范大学
  • 4篇天津市气象科...
  • 3篇天津大学
  • 3篇江苏省气象局
  • 2篇南京气象学院
  • 2篇湖南省气象科...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南昌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江西省科学院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生...
  • 1篇江西信息应用...
  • 1篇浙江省气象局

作者

  • 100篇殷剑敏
  • 23篇辜晓青
  • 19篇孔萍
  • 18篇王怀清
  • 16篇魏丽
  • 15篇李迎春
  • 13篇蔡哲
  • 10篇黄淑娥
  • 8篇占明锦
  • 7篇姜智怀
  • 5篇杨再强
  • 5篇肖金香
  • 5篇张建萍
  • 4篇李大鸣
  • 4篇黄娟
  • 4篇曾明剑
  • 4篇沈树勤
  • 4篇解以扬
  • 4篇韩素芹
  • 4篇章毅之

传媒

  • 10篇中国农业气象
  • 8篇气象与减灾研...
  • 7篇江西农业大学...
  • 4篇南京气象学院...
  • 3篇江西农业学报
  • 3篇中国气象学会...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长江流域资源...
  • 2篇气象科技
  • 2篇应用气象学报
  • 2篇2006年全...
  • 2篇2008年全...
  • 2篇第26届中国...
  • 2篇全国农业气象...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气象
  • 1篇水科学进展
  • 1篇南昌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2018
  • 2篇2016
  • 5篇2015
  • 7篇2014
  • 3篇2013
  • 6篇2011
  • 3篇2010
  • 6篇2009
  • 12篇2008
  • 10篇2007
  • 9篇2006
  • 5篇2005
  • 4篇2004
  • 3篇2003
  • 4篇2002
  • 10篇2001
  • 7篇2000
  • 1篇1999
  • 1篇1997
10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南昌市城区暴雨积水的数值模拟被引量:9
2007年
论述了南昌市城市暴雨积水仿真系统的数学原理和开发成果,并应用实况降水对该系统的模拟精度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大多数(62.6%)模拟计算结果的绝对误差在10 cm以内,只有极少数(2.4%)实际积水与模拟结果的误差超过30 cm。暴雨积水等级试验结果表明,中度以上暴雨积水地段的预报准确率达98%,轻度积水和无积水地段的预报准确率达92%。总体来看,暴雨积水趋势(等级)预报基本准确,定量(积水深度)预报有误差,平均相对误差为6%,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况基本相符。通过人工给定不同强度的雨量来模拟南昌市两个重点积水地段的积水过程,得到结论:当降水强度达到20 mm/h时,开始产生积水,降水强度超过30 mm/h时将产生严重积水;两个积水点因排水条件不一样,退水时间差异较大。排水条件差的地段,中—大雨需要15 h退完,暴雨需要24 h以上才能退完;在不同降水强度和排水条件下,最大积水深度出现的时间有明显区别;在暴雨情况下,绝大部分(76%)积水点的最大积水深度出现在2~3 h内。此外,讨论了模拟误差产生的原因。
黎健殷剑敏张瑛蔡哲单九生辜晓青肖安
关键词:暴雨积水数值模拟
暴雨内涝数学模型在不同城市的应用
本文介绍了城市暴雨内涝数学模型的基本原理、无结构不规则网格的设计思路、基本方程的离散形式、城市排水系统的模拟、城市面雨量的计算方法以及数学模型在天津市、南京市、南昌市的应用情况和误差分析。
解以扬李大鸣李培彦沈树勤殷剑敏韩素芹曾明剑辜晓青
关键词:城市暴雨数学模型
文献传递
应用气象卫星NOAA/AVHRR资料建立鄱阳湖区汛期洪涝灾害微机服务系统的研究
王保生魏丽殷剑敏黄淑娥张建萍王怀清
该课题研究技术先进,内容丰富、资料齐全、方法科学、论据充分、数据可靠;为鄱阳湖区汛期洪涝的监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湖体水位高程淹没模型、利用“3S”技术对洪区灾害及建立的微机服务系统具有创新意义。课题实用性强。在98特大洪...
关键词:
关键词:汛期气象卫星卫星资料
过去50年鄱阳湖流域气候变化规律分析
本文利用鄱阳湖流域79个国家气象站1959-2008年的气温、降水、蒸发等气象要素的逐日观测数据,对其采用Standard normal homogeneity test(SNHT)、Buishand rangetest...
殷剑敏王怀清占明锦孔萍姜智怀
文献传递
南昌市'030624'特大暴雨的城市内涝仿真模拟
以城市地表与河道水流运动为主要模拟对象,研制了城市内涝积水的仿真模型,模型以平面二维非恒定流的基本方程和无结构不规则网格划分技术为骨架,同时,针对小于离散网格尺度的河道,应用一维非恒定流方程的算法,采用分类简化处理的方法...
辜晓青殷剑敏
关键词:城市内涝仿真模拟暴雨
文献传递
近50年鄱阳湖流域降水时空特征及其对水文过程的驱动被引量:6
2014年
依照鄱阳湖流域79个国家气象站的逐月降水资料(1961~2010年),基于BCC-CSM全球气候系统模式预估数据(2014~2050年),对鄱阳湖流域降水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变化趋势进行分析。选取赣江外洲站1961~2010年逐日径流量和1960~2010年年代径流量、输沙量数据,利用HBV水文模型、SPSS统计软件对赣江流域面雨量及径流量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降水特征对水文过程的驱动性。结果表明:1961~2010年间鄱阳湖流域降水量总体略呈上升趋势,降水日数呈下降趋势,降水强度增加、降水时间分布不均匀性更加明显,旱涝等极端事件发生更为频繁;年内变化特征为分布不均匀,以4~6月为汛期,其中6月降水量最大;空间分布特征总体表现为东部降水大于西部,丘陵地区降水大于平原地区;降水变化为径流量、输沙量变化等水文响应的主要驱动力,赣江流域面雨量及径流量呈显著线性相关,相关系数高达0.909。未来37年降水呈现略上升趋势,但趋势不显著。若鄱阳湖流域长期存在高能源需求及高温室气体排放,则洪涝灾害发生将更为频繁。研究为预测鄱阳湖流域水资源科学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章茹孔萍蒋元勇戴年华殷剑敏
关键词:鄱阳湖流域降水水文响应
南昌市城市积涝预警系统研究被引量:10
2005年
在建立南昌市排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引进以平面二维非恒定流的基本方程为骨架,结合一维明渠非恒定流方程算法的城市内涝仿真计算模型,结合精细化降水预报业务,建立了南昌市城市积涝预警预报服务系统,并进行了业务试运行。系统以2003年6月南昌市特大暴雨引起的城市积涝过程为例,对系统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对积水深度的定性预报基本准确,但对定量的积水深度预报有5~20cm误差,预报结果能满足相关部门的需求。
辜晓青章毅之殷剑敏张建萍
关键词:强降水仿真系统
基于DEM对洪水预报模型的改进初探
介绍了基于GIS环境下的数字高程模型(DEM)预处理、水流方向的确定、汇流累积量确定、水系生成、以及流域水文信息提取的处理过程。以江西省潦河流域为例,基于DEM提取的水系和水文信息可以改进洪水预报模型(新安江模型),根据...
黄娟殷剑敏申双和
关键词:DEM洪水预报新安江模型水文信息
文献传递
ArcInfo下卫星遥感火点空间定位算法研究被引量:4
2004年
应用ArcInfo地理信息系统和MapObjects组件空间分析技术、数据库技术,对森林火点卫星遥感信息的地理定位技术进行了研究,结合1:250000地理信息数据,研制了快速获取火点周围地理信息的技术流程及计算方法,开发了业务化系统,实现了自动化操作。尤其在多火点的情况下更能显示出其优越性,相同情况下,比手工地理定位提高了定位精度,工作效率提高了10倍以上。投入业务运行以来,在森林防火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火点监测赢得了时间,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
殷剑敏
关键词:ARCINFO卫星遥感
充分发挥我省气候资源优势调整两系杂交稻制种基地布局被引量:4
1997年
两系杂交稻不育系在育性转换期和亲本扬花授粉期对光、温、水等气象因子反应十分敏感。由于我省气候受季风影响,夏季温度年际间变幅大,给两系杂交稻制种带来一定的风险。近2~3年,在一些制种气候不稳定区域,多次出现制种失败,一度影响了两系杂交稻的推广。我省当前所面临的问题仍然是在什么气候区域,什么季节安排制种,才能将气候风险降低到最低水平。
曹华盖殷剑敏魏丽
关键词:两系稻气候资源制种基地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