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京洋
- 作品数:13 被引量:65H指数:4
- 供职机构:天津市环湖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多模态技术下经鼻内镜切除颅底病变的颅底重建策略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探讨多模态技术下神经内镜经鼻入路切除颅底病变后的颅底重建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85例中线颅底占位病例资料,观察病人术前的影像融合图像,术中脑脊液流量大小,鞍膈缺损程度,手术重建方式和术后脑脊液漏等。结果术后脑脊液漏8例,7例经过腰大池引流后控制,1例再次行经鼻入路修补手术。术后颅内感染10例,8例经抗感染治疗后痊愈,1例发生交通性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1例死亡。病人均随访6个月,无迟发性脑脊液漏发生。结论术前通过多模态影像融合神经导航可快速定位肿瘤,确定颅底骨窗与周围重要结构的解剖关系。术中根据鞍膈缺损程度和脑脊液漏的流量,采用不同方式重建颅底,可有效减少术后脑脊液漏的发生。
- 马栋斌宋伟正王航池京洋亢建民
- 关键词:神经内镜颅底重建神经导航
- 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3
- 2006年
- 目的观察亚低温治疗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动态变化,为评价亚低温的脑保护作用提供量化指标。方法4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被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22例)和常温治疗组(23例),脑温分别控制在(34.2±0.2)℃和(36.9±0.3)℃。动态监测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4、48、72、96 h血中NSE变化,并于3个月后对患者预后进行评估。结果亚低温治疗组患者血中NSE浓度在治疗后24、48、72 h显著降低.3个月后预后显著改善。结论亚低温治疗可以减轻神经元损伤,显著抑制NSE释放,增强神经元对脑外伤的耐受性,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具有保护作用。
- 池京洋只达石黄楹黄慧玲曹德晨张晓东张国哲
-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亚低温常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 扩大翼点入路治疗额颞部重型颅脑损伤分析被引量:14
- 2007年
- 目的探讨扩大翼点入路开颅术对额颞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对86例额颞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扩大翼点入路开颅术,清除血肿和去骨瓣减压。结果86例患者中,恢复良好44例(51.2%),重残20例(23.3%),植物生存8例(9.3%),死亡14例(16.3%)。结论扩大翼点入路手术治疗额颞部重型颅脑损伤具有暴露广泛、减压充分、术中脑膨出发生率低、疝容易复位等优点,从而降低患者病死率及病残率,提高手术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降低死亡率。
- 池京洋只达石王宏曹德晨
- 关键词:扩大翼点入路额颞部重型颅脑损伤
- 亚低温对颅内压较低的重度颅脑损伤病人治疗效果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 2002年
- 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价亚低温对用传统方法能把颅内压控制在 2 5mmHg以下的重度颅脑损伤病人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40例相继入院的重度颅脑损伤病人均达到以下标准 :用限制液体入量、甘露醇、苯巴比妥类药物等把颅内压控制在 2 5mmHg以下 ;病人入院时的GCS评分小于或等于 8分。经过传统方法治疗之后 ,病人随机分为 2组 ;亚低温组 2 0例和常温组 2 0例。亚低温组病人的脑室内温度控制在 33 5℃~ 34 5℃达 2d ,然后每天复温 1℃ ,3d后达到常温 (37 0℃ ) ,在此期间 ,常温组的病人体温维持在 37℃。每隔 2 4h抽取脑脊液化验兴奋性氨基酸 (谷氨酸和甘氨酸 )和细胞因子 (IL - 1 β和IL -6)。结果 2组病人脑脊液中兴奋性氨基酸及细胞因子浓度的每天变化没有显著差异 ;2组病人的预后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对于重度颅脑损伤病人 ,其颅内压如果能用传统方法控制在 2 5mmHg以下 ,与常温治疗相比 。
- 池京洋王维平张建生丁永忠
- 关键词:亚低温重度颅脑损伤颅内压
- 外伤性脑梗死54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探讨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发病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按GOS恢复标准评定治疗结果:恢复良好22例,中残10例,重残12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6例。结论外伤性脑梗死与脑血管机械受压、脑血管内膜断裂、脑血管痉挛、基础疾病等因素有关。积极治疗原发伤,维持正常血容量,应用钙离子拮抗剂,必要时手术治疗对治疗外伤性脑梗死有重要意义。
- 池京洋杨帆张昕
- 关键词:外伤性脑梗死发病机制
- 大骨瓣减压术后并发对侧硬膜下积液的治疗被引量:8
- 2013年
- 随着大骨瓣减压术在脑外伤患者中的广泛应用,术后出现对侧硬膜下积液的患者越来越多,如不及时发现并正确处理将会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从而影响预后[1].2011年1-12月我科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患者320例,其中术后发生对侧硬膜下积液33例(10.3%).现对其进行总结和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25例,女8例;年龄21~69岁,平均39.3岁.致伤原因:交通伤26例,高处坠落伤7例.术前GCS 3~9分,均行开颅血肿清除+单侧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术后患者均出现减压窗张力增高,术后2~4周头部CT显示手术对侧额颞部低密度影,考虑硬膜下积液.
- 王虎梁恩和陈荷红肖绪林张昕王雪原池京洋
- 关键词:标准大骨瓣减压术硬膜下积液术后并发脑外伤患者开颅血肿清除
- 去骨瓣减压术后顽固性皮瓣下积液的处理被引量:14
- 2009年
- 张晓东池京洋
- 关键词:去骨瓣减压术颅骨修补
- 颅内多发性转移瘤低剂量的立体定向伽玛刀治疗被引量:2
- 2006年
-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SRS)可达到靶区高剂量的适形照射,对周围重要结构损害小,可提高肿瘤局部控制率.但多靶灶的一次性大剂量叠加治疗,不可避免地会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本文回顾性地分析了84例多发性脑转移瘤SRS治疗后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 刘文力张永权池京洋康笃伦
- 关键词:多发性脑转移瘤低剂量颅内一次性大剂量回顾性地分析局部控制率
- 枕下远外侧入路的显微解剖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18年
- 枕骨大孔腹侧、颈静脉孔区及脑干腹侧、腹外侧因其位置较深,与脑干、椎基底及其分支动脉、颅神经等重要解剖结构联系紧密,手术要求高,枕下远外侧入路可以从极侧方暴露延髓、颅颈交界区腹侧,直视斜坡下部,充分显露椎动脉及其分支动脉,周围颅神经及脑干,最大限度避免对脑干及后组颅神经牵拉,降低并发症发生,是开展延颈交界区的常用手术入路,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该入路骨窗切除边界常规为:上部达横窦,侧方为横窦、乙状窦交角,下方为枕骨大孔。不同病变主体因其位于颅内、外位置不同,骨窗暴露范围也略有差别,目前对于枕髁切除范围尚无一致意见。
- 池京洋
- 关键词:枕下远外侧入路椎动脉寰枕关节
- 神经内镜与神经导航辅助显微镜下经鼻蝶入路切除垂体瘤疗效比较被引量:4
- 2019年
- 垂体瘤为颅内常见的原发性良性肿瘤之一,临床表现为内分泌紊乱、视神经受压、垂体功能亢进或低下、垂体后叶及下丘脑受累等[1,2]。现阶段主要治疗方式是手术切除。经鼻蝶入路垂体瘤除术与传统开颅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病死率低等优点,已成为垂体腺瘤治疗的主要方式之一。近年来,随着神经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神经内镜下手术在临床治疗中应用越来越多,神经内镜辅助显微镜下经鼻蝶入路切除垂体瘤术逐渐被神经外科医生采用[3,4]。但据目前国内外的文献报道神经内镜辅助显微镜下手术存在较多的术后并发症如嗅觉障碍、视力下降、颅内感染、脑脊液漏、脑神经麻痹、垂体功能减低等[5,6]。
- 杨华东亢建民梁思泉池京洋刘阳
- 关键词:垂体功能神经内镜脑神经麻痹垂体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