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涂亚庭

作品数:421 被引量:1,150H指数:13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70篇期刊文章
  • 48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01篇医药卫生
  • 3篇生物学
  • 1篇电子电信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01篇细胞
  • 55篇皮肤
  • 48篇蛋白
  • 48篇黑素
  • 47篇黑素瘤
  • 35篇血管
  • 34篇恶性
  • 31篇湿疣
  • 31篇球菌
  • 31篇淋球菌
  • 31篇尖锐湿疣
  • 29篇恶性黑素瘤
  • 28篇内皮
  • 26篇基因
  • 25篇银屑
  • 25篇银屑病
  • 24篇皮损
  • 22篇红斑
  • 19篇肿瘤
  • 15篇淋巴

机构

  • 387篇华中科技大学
  • 19篇华中科技大学...
  • 11篇武汉市中心医...
  • 10篇同济医科大学...
  • 9篇湖北中医药大...
  • 9篇日本九州大学
  • 5篇十堰市人民医...
  • 4篇咸宁学院
  • 4篇湖北医药学院
  • 4篇武警湖北省总...
  • 4篇华中科技大学...
  • 3篇广东医学院附...
  • 3篇北京大学
  • 3篇九江学院
  • 3篇空军总医院
  • 3篇武汉市第一医...
  • 3篇武汉大学
  • 3篇四川大学华西...
  • 3篇上海交通大学...
  • 3篇郧阳医学院

作者

  • 419篇涂亚庭
  • 128篇黄长征
  • 77篇林能兴
  • 75篇陈思远
  • 67篇陶娟
  • 61篇刘厚君
  • 58篇朱里
  • 56篇钱悦
  • 51篇李家文
  • 47篇陈宏翔
  • 43篇吴艳
  • 39篇刘志香
  • 32篇王椿森
  • 30篇刘业强
  • 29篇李延
  • 29篇黄长征
  • 26篇冯爱平
  • 25篇连昕
  • 24篇杨井
  • 18篇吴凤

传媒

  • 65篇中华皮肤科杂...
  • 60篇临床皮肤科杂...
  • 59篇中国麻风皮肤...
  • 57篇中国皮肤性病...
  • 17篇华中医学杂志
  • 17篇华中科技大学...
  • 12篇医药导报
  • 10篇国际皮肤性病...
  • 7篇皮肤病与性病
  • 5篇国外医学(皮...
  • 5篇中华医学会第...
  • 4篇中国美容医学
  • 4篇中华医学会第...
  • 4篇中华医学会第...
  • 3篇岭南皮肤性病...
  • 3篇中国组织化学...
  • 3篇实用医院临床...
  • 3篇中华医学会第...
  • 3篇中华医学会第...
  • 2篇中华物理医学...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7篇2016
  • 12篇2015
  • 10篇2014
  • 18篇2013
  • 31篇2012
  • 15篇2011
  • 26篇2010
  • 35篇2009
  • 52篇2008
  • 56篇2007
  • 47篇2006
  • 37篇2005
  • 18篇2004
  • 18篇2003
  • 13篇2002
  • 10篇2001
4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阿奇霉素、氧氟沙星联合治疗解脲支原体所致非淋菌性尿道炎疗效观察
2005年
目的观察阿奇霉素和氧氟沙星联合治疗解脲支原体(UU)引起的非淋菌性尿道炎(NGU)的疗效。方法随机将286例UU引起的NGU患者分为108例口服阿奇霉素和氧氟沙星联合治疗组(观察组)和78例口服琥乙红霉素和氧氟沙星治疗组(对照组),疗程10天。结果观察组的治愈率(80.6%)极显著高于对照组(39.8%),P<0.01。结论阿奇霉素和氧氟沙星联合治疗UU引起的NGU具有较好的疗效,无明显副作用。
杨春笑黄长征林能兴涂亚庭
关键词:非淋菌性尿道炎氧氟沙星解脲支原体阿奇霉素琥乙红霉素NGU
蕈样肉芽肿浸润性皮损中树突细胞表型特征的研究被引量:3
2003年
目的 探讨蕈样肉芽肿(MF)皮损中树突细胞(DC)表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DC表面分子的单克隆抗体和免疫组化技术。结果 MF斑片/斑块期的表皮及真皮浅层内存在大量的未成熟DC和成熟DC,主要是CD1a+、CD1c+、Lag+/Langerin未成熟DC和CD83+/DC-Lamp+成熟DC。肿瘤期的真皮内也见大量的CD1a+、CD1c+未成熟DC和CD83+/DC-Lamp+成熟DC,但Lag+/Langerin+DC更多见于表皮和真皮浅层,真皮深层少见,而此处CD1a+、CD1c+未成熟DC明显增多。结论 在MF斑片/斑块期,表皮朗格汉斯细胞发生了迁移,可能参与了抗肿瘤免疫反应,而肿瘤期真皮内大量CD1a+DC可能对相应的免疫耐受产生作用。
冯爱平Matthias LüftlEcka LichaAlexander Steinkasserer刘志香陈思远连昕涂亚庭
关键词:蕈样肉芽肿树突细胞表型特征抗肿瘤免疫
Waldenstrm高γ球蛋白血症型紫癜并发干燥综合征被引量:9
2012年
报告1例Waldenstrom高γ球蛋白血症型紫癜(简称HGP)并发干燥综合征。患者女,40岁。反复出现双下肢瘀点、瘀斑6年,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后诱发或者加重。皮肤科检查:双下肢以小腿为主密布暗红色瘀点、瘀斑,伴褐色色素沉着。外周血示高γ球蛋白,真皮浅层血管壁有大量IgG沉积。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免疫荧光检查结果诊断为HGP。患者伴有口干、眼干,唾液腺分泌功能降低,Schirmer I试验阳性,提示并发干燥综合征。使用雷公藤多苷60 mg/d联合秋水仙碱1 mg/d口服,一周后皮疹得到有效控制。
王静涂亚庭黄长征陈思远王玉珏李娅夏颖陶娟
关键词:WALDENSTROM干燥综合征
p-STAT3及其靶基因CyclinD1在尖锐湿疣组织中的表达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磷酸化STAT3(p-STAT3)和细胞周期素D1(CyclinD1)在尖锐湿疣(CA)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0例CA组织中p-STAT3和CyclinD1的表达,并与20例正常包皮组织作对照。结果 CA组织中p-STAT3和CyclinD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3.33%(19/30)和73.33%(22/30);正常对照组分别为0(0/20)和10.00%(2/20)。CA组织中p-STAT3和CyclinD1的阳性表达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CA组织中p-STAT3和CyclinD1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结论 p-STAT3和CyclinD1在CA组织中异常表达可能导致了CA细胞的过度增殖。
肖汉龙陶娟刘辉峰安湘杰肖敏涂亚庭
关键词:尖锐湿疣P-STAT3CYCLIND1
白塞病78例临床分析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了解白塞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白塞病患者的诱因、起病类型、初发部位、临床表现、实验室和病理检查情况及其治疗方法。结果白塞病多见于女性,男:女:1:1.44,好发于青壮年(20~45岁),多为慢性起病,27例急性型发病诱因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19例,占70、37%),最常见症状依次是口腔渍疡(96、15%)、皮肤损害(78、21%)、生殖器溃疡(42.31%)、眼部损害(37.18%),其余症状相对较少;实验室检查和病理检查无特异性,皮肤针刺反应阳性率52、56%。结论白塞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针刺反应有辅助诊断意义。
樊超黄巍李芃涂亚庭
关键词:白塞病
649例淋球菌的血清学分型
1999年
目的 研究德国海德堡地区 1 985年~ 1 990年间淋球菌血清学分型的变化。方法 协同凝集试验。结果  6 4 9株淋球菌标本血清学分型检测显示 ,在已知的 2 4种特异性蛋白A(PIA)和 31种特异性蛋白B(PIB)中分别检出 8种和 2 6种血清型 ,其中最常见的 6种血清型分别为IB -3( 1 9.0 % )、IB -4( 1 6 .0 % )、IB -2 ( 1 5 .7% )、IB -1 ( 1 3.1 % )、IA -1 / 2 ( 1 1 .7% )和IA -6 ( 3.2 % )。此外 ,我们还发现一种未知的PIB ,其血清反应图象为 3C8,1F5 ,2D4。结论 该地区淋球菌的血清型仍以IB占大多数。
涂亚庭黄长征刘厚君KohlPK
关键词:奈瑟淋球菌血清学分型淋病
Rb基因与HPV相关肿瘤被引量:4
2003年
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与细胞周期调控密切相关 ,是一种重要的抑癌基因。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结构异常在人乳头瘤病毒相关肿瘤中少见。人乳头瘤病毒早期蛋白 7与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结合 ,转录因子游离 ,导致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功能性失活。人乳头瘤病毒早期蛋白 7降解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能力与恶性肿瘤发生密切相关 ,其机制有待进一步阐明。
陈小强涂亚庭
关键词:RB基因HPV肿瘤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人乳头瘤病毒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皮肤损害临床分析被引量:11
2008年
目的:分析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0余年国内文献报道的918例诊断LCH的临床资料。结果:918例LCH中皮肤受累510例,占55.5%,以皮疹为首发症状的106例,占11.55%。临床上以湿疹样、脂溢性皮炎样或紫癜样皮疹多见。所有病例均合并其他系统损害,以发热(52.07%),肝肿大(52.29%)、脾肿大(48.26%)、骨损害(38.78%)、肺部损害(36.16%)最为常见。在918例LCH中,男593例,女317例,性别不详8例,最小出生4h,最大65岁,1岁以下占19.17%。皮肤活检151例。结论:皮肤是LCH常累及器官,对于1岁以下的小儿出现不典型湿疹样、脂溢性皮炎样或紫癜样皮疹应警惕LCH的可能,应进一步完善各项检查以明确诊断。
朱里黄长征陈思远陈宏翔李家文王椿森涂亚庭
关键词: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症状
卡介菌多糖核酸对早期隐性梅毒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影响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卡介菌多糖核酸(BCG-PSN)对早期隐性梅毒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0例早期隐性梅毒患者随机分为病例对照组与BCG-PSN组,病例对照组按常规青霉素驱梅方案治疗,BCG-PSN组除常规驱梅治疗外加用BCG-PSN;以健康志愿者15例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对早期隐性梅毒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表达进行检测。结果早期隐性梅毒患者治疗前外周血中CD3+、CD4+T细胞百分率和CD4+/CD8+比值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均P<0.01);CD8+T细胞百分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BCG-PSN组外周血CD3+、CD4+T细胞百分率及CD4+/CD8+比值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均P<0.01);而病例对照组治疗后外周血CD3+、CD4+T细胞百分率及CD4+/CD8+比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早期隐性梅毒患者细胞免疫抑制明显,BCG-PSN可纠正早期隐性梅毒患者T细胞亚群失衡,改善其细胞免疫失调,提示BCG-PSN是一种有效的免疫调节剂,可作为梅毒的辅助治疗药物。
陈岚涂亚庭李慎秋陈兴平周礼义
关键词:卡介菌多糖核酸T细胞亚群
湿疹不同证候核因子-κB、热休克蛋白70的表达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观察湿疹不同证候核因子-κB、热休克蛋白70表达,探讨其与湿疹不同证候发生的关系。方法:收集湿疹患者30例,包括风湿热蕴证18例,血虚风燥证12例,另取健康人8名作为对照。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组织中NF-κB mRNA和HSP70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皮损内核因子-κB、热休克蛋白70蛋白表达。结果:HSP70 mRNA和蛋白表达,风湿热蕴证组高于血虚风燥证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虚风燥证组表达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F-κB mRNA和蛋白表达,风湿热蕴证组表达高于血虚风燥证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虚风燥证组表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SP70和NF-κB的表达程度可能体现了"湿疮"病理过程中机体正邪力量,为揭示中医湿疮"证候"的本质提供了理论依据。
龙剑文皮先明涂亚庭
关键词:湿疹证候核因子-ΚB热休克蛋白70
共4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